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材分析 > 初中音乐教材 >

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实验教科书特点分析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摘自:《万方数据资源网》

[摘要]: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音乐教科书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内容编排中体现出以学科本位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思想,丰富了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人文性、科学性。

[关键词]: 课程改革;音乐教科书;以学生发展为本;选择;编制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此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能力。由此可见:新的课程目标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将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置于课程目标的核心位置,打破了原有课程目标过于强调知识系统传授的局面。正如教育学家艾利奥特所说的那样:“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即承认学生是发展的人,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

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实验教科书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标准》的统领下,在教科书的内容选择与内容编排上。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发展,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丰富了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一、在内容选择上

1.注重内容的基础性.适当降低知识难度,关注学生愉悦性审美的获得基础教育的任务是要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其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应面向每一位学生,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存在。所制定的课程内容包括使学生成为社会中一名合格公民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包括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技能。

以往的音乐教科书非常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性,带有专业化音乐教育的特色,倾向于教材的工具价值。例如 :教材中将音乐知识按学科的逻辑为主线,由浅入深地贯穿到每一单元,而每一单元所选的教学曲目则是与音乐知识紧密相连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曲目是在为音乐知识技能服务。并且,有一些知识内容非常深奥、难以理解,如:奏鸣曲式的框架、七和弦的结构,这些知识是高等音乐院校所学内容。毋庸置疑,这种以学科体系为主线的内容选择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及可接受性,造成了学生喜爱音乐但不喜爱音乐课的局面。

新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淡化了学科本位性,降低了音乐知识的难度。取而代之的是在学生认知程度的范围内选取大量具有欣赏价值、能唤起学生美感的作品作为教学内容。作品内容的涉及面十分广泛,涵盖了全球各地的经典之作,既有百年前的古典音乐,如 :海顿《惊愕》交响曲、柴可夫斯基《歌的行板》:

又有现代通俗音乐,如 :《让世界充满爱》、《阿姐鼓》。并且教科书在设计这些作品的教学目标时是从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与创造出发的,因此能让学生更愉悦地接触世界各民族的作品,更轻松地获得审美体验。

2.赋予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

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对课程的设释以及价值取向作了一次大的变革,突破了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思维,认为课程具有生产性、生活性。其中,课程的生活性意味着:学生是由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所形成的,而不是由公共的科学知识所形成的,因此课程应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体验,从而实现学习主体作为意义建构者的价值。

原有教材所选的内容或许与当时的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相适应,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人文环境的变化,学生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因此旧教材中相当数量的作品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去甚远,这些内容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随着人类精神产品日益丰富,更多的体现现代生活的音乐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新教材在内容取向上从学生经验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首先表现在 :不仅关注那些客观的、系统的“共同知识”,而且关注学生主观的“个人知识”。例如:第13册第1单元的内容是《七子之歌》、《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这些内容与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紧密联系,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再如:第13册第6单元的主题是荧屏乐声,内容包括《音乐之声》、《冰山上的来客》、《泰坦尼克》以及动画片《悍牛与牧童》的主题曲。这些内容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体验出发,在学生、教材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个体音乐素质的提高、音乐情感的丰富与发展。

3.强调文化多元与艺术风格的多维度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信仰宣言”中有这样一种立场 :音乐是一种文化,只有当音乐被置于社会的文化和背景中并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它才能获得最佳理解,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应接受由多种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的存在事实,以及对其学习和理解的价值。诸多国外教育(如美国、日本等)的目标也认为文化多元存在一种共性的内容,即:让学生在广阔视野基础上理解异质文化,培养对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开放态度、灵活性与接受性;培养相互依赖、互动互助的世界观。

在新教材诞生之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中心的教材内容取向十分明显,忽视了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这种选取角度不利于学生多元文化观的形成。新教材面世后,我们欣喜地发现 :教材非常注重文化多元,音乐内容涵盖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欧洲及亚洲各个国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所涉及的题材、体裁、风格各异,如:非洲民歌、美国管弦乐、拉丁美洲的舞曲,爱尔兰的小调、中国的京剧、古曲等。这些内容选择有利于拓宽学生音乐视野,向他们展示各民族五彩纷呈的音乐景象,为学生形成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奠定了基础。其深远意义在于促进国际理解、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二、在内容编排上

1.从纵向分析,教材编排遵循了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

近年来,一些发展心理学家从人生成长过程的角度,对课程组织的序列提出了要求,他们认为 :学生生理的、社会的、理智的以及情感的发展,都是按一定顺序由内部加以调节的。因此,课程内容的组织必须顾及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阶段性。新教材在内容组织上,每一册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年龄特点、审美认知规律、文化背景编写各个教学单元,如:在训练学生音乐听觉方面,由听辨乐器及其音色开始,发展到听辨乐曲情绪、体裁、题材、调式等。在音乐欣赏中,先设计一些思想内容较浅显、音乐结构短小的欣赏曲目,随着学生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以及文化积淀的加深,到了较高层次时,教材逐步安排学生对较大型、稍复杂的体裁以及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进行赏析,有意识的将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另外,新教材在对学生音乐创作的训练上,也体现了随学生认知发展而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从划旋律线,填补节奏入手,发展到能用小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的节奏型。进而到创作几小节的变奏、用人声或其他声音模拟场景,最高阶段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根据某一主题创作短小旋律、甚至是综合谱。新教材的这一编排思想是按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地编排,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积累。

2.从横向分析,教材内容的编排注重课程的整合性,强调学科互动

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具有均衡性、综合性。

音乐课程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不仅仅与其他艺术学科 (如:舞蹈、美术、声学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同时,与一些非艺术学科(如:语文、历史、地理)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采用了主题单元式方法,在主题的统领下,以音乐学科为主,同时又打破了学科界线,试图做到音乐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视界融合。例如:新教材第14册第6单元中的《春晓》的图谱设计便是一种音乐与美术的通感原理的应用。虽然音乐与美术有着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但他们之间的审美意蕴是有相通之处的。又如,新教材多次在课后的“实践与创造”中,绘出世界各地的地图、给出相关历史资料,将音乐与历史、地理相整合,学生因此在获得到审美体验的同时,对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风俗人情有一定了解,这种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作品的丰富理解。另外,新教材比较注重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如第15册第6单元《梅花三弄》、《流水》,第14册的《春晓》等,都体现了音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有利于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有利于音乐与文学的共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新教材在编排上还体现了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个性创造

此次课程改革在教材编排上还突出了一大亮点,注重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天性,强调探究学习与实践。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来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主要是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学习方式。新教材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出发,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及丰富多彩的探究性活动,特别是在“实践与创造”这一环节里,有让学生课下根据某一主题 (如:室内乐作品、非洲歌曲、京剧文化)搜集资料,在课上与老师、同学一起聆听、交流;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创作活动的;还有各种实验制作环节,如自制简单乐器,用其创作音乐或声响进行表演。

另外,新教材在十分强调学生个性化的鉴赏、体验、感悟与想象,避免“统一化”的单一程式,如向学生提供作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对作品的演奏 (唱)形式、节奏、力度及伴奏手法等等进行设计。并让学生交流为什么喜欢作品,它最吸引人之处在哪里?这些方案的设计与交流,允许多样性,倡导个性化,鼓励创造性。教材编排中的这种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多样化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4.版式设计新颖,图文并茂,以美吸引学生

为了充分发挥教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新教材在编排形式上非常注重艺术美感,从青少年语言规律、视觉特点出发,文字简明扼要、生动活泼;图片精致艳丽、形象直观。并根据内容需要对字体的大小、体式及色彩作了相应的处理,使教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总之,新版音乐实验教材无论是从编撰理念,还是在内容选择、内容编排上都紧扣《新课程标准》,具有一定时代性、人文性、科学性,体现了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课程价值趋向于大众教育,突破了以往的学科和“知识本位”,体现了人文素养与艺术能力的综合发展。当然,新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一些音乐创作设计难度偏大;简谱教学版的教材导致学生对五线谱知识的欠缺,不利于与国际音乐接轨。这些是今后有待完善的地方。需要补充的是:本文主要阐述的是新教材“以学生为本”并不是没有兼顾学科、社会因素,而是三者的有机融合。而且,仅仅以教材去实现的学生发展是不够的,还有赖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互动。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刘沛.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信仰宣言[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7,(3)

[4]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