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材分析 > 初中音乐教材 >

“悟”----有效使用教科书的根本(上)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摘自:《凤凰教育网》

简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既提出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教学实施要求,又为广大一线教师留出了教科书二次创作使用的空间。有效使用教科书进行教学实施,“悟”----既对教材教学内容的熟读和内化是根本。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形成教师个体的教学特色、促进自身专业素养提高和个人发展,对所使用教科书教学内容的“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如果教师自己不能够被所教的音乐作品所感动则更感动不了学生,其课堂教学结果不仅老师累,学生更累,而且成效低微。本文从培养有一定专业文化修养的音乐爱好者角度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对《欧美揽胜》中的歌曲教学、欣赏教学等,在熟读和内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作出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并进行了教学的再设计。内容包括:任务驱动、兴趣激发、学生资源的有效利用、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

单元教学内容简介(苏少版初中音乐教材8上第六单元):

单元名称:欧美揽胜

建议教学课时:3课时(由“表现与实践”、“感受与鉴赏”和“活动与创造”三个模块组成)

第一模块:

1、歌曲演唱: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俄罗斯民歌《故乡》;

2、口琴竖笛演奏《扬基歌》;

3、相关知识介绍:船歌、大调式音阶、小调式音阶。

第二模块:

1、男声独唱《扬基歌》、女声独唱《孤独的牧羊人》;

2、女生与弦乐四重奏芬兰民歌《在森林和原野》、排箫独奏英国民歌《绿袖子》;

3、《扬基歌》、《孤独的牧羊人》相关知识简介、排箫知识简介(图)、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纪念碑图片及纪念碑简介。

第三模块:“乐评专栏”大小调分辨、评述民歌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

《音乐课程标准》有关音乐课程中文化传承价值的描述: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该单元的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学习和体验欧美民俗音乐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世界之博大,感悟各具风情的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学会超越国界领略世界音乐的丰富多彩。在感受、学习和体验过程中拓宽视野、丰富音乐文化积淀、增强对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了解的愿望和兴趣。

课堂教学实录(第一课时、江苏教师、授课时间40分钟、上午第五节课):

做为听课教师的我,下课后也大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的思维不能一直跟着教师的思维运动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这节课的时间安排在11:10--11:50?课后我与上课教师交换了意见:教学内容的安排、时间的分配上还是比较适中的,但在教学活动中缺少师生思想上的有效交流和碰撞(包括教师评价在内);音乐欣赏和歌曲教学中缺少在教师引导下,对音乐作品本身的进一步了解与探究。教师认为:歌曲《桑塔?露琪亚》、女生与弦乐四重奏《在森林和原野》和排箫独奏《绿袖子》这三部作品都太温和,不足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当我谈到《桑塔?露琪亚》歌谱中的重音和跳音记号以及强、弱记号对音乐表现的影响(见谱例9--12小节),并用钢琴和演唱对有这些记号和没这些记号的音响效果进行对比时,该教师说:是的,我对作品还没有这样的了解,只是觉得好听罢了。我们都会心地笑了,确实,如果我们不能够对我们所教的音乐作品有较深刻的了解和深层次的认识,我们凭什么去感动学生呢?

评析与对策: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摒弃过去那种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的音乐教育需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学习内容需要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在学习方法上,新课程的音乐教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需要教师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一个有一定音乐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音乐爱好者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

1、有一定数量、不同体裁和题材音乐作品听赏的积累;

2、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

3、对音乐要素给予音乐表现力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

4、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技能技巧,能够较准确地识读简单乐谱;

5、对经典音乐作品的相关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作为教师,我们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音乐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不是说我们音乐教师没有音乐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而是我们对教材中看似简单的音乐作品的分析理解还大有潜力可挖,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要“悟”教材。如何吃透教材教学内容,首先需要对教材的编写意图进行分析,为何要确立这一主题的单元教学?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中置放如此这般的教学内容?它的目的何在?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关系如何?教学参考用书中可能会给我们一定的文字解释,但更多的感受还需要我们自己“悟”!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学习、通过对初中教材的整体了解、通过平常的教研活动、观摩学习等去加深这种感受和理解。如果能够较深刻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一个良好的开端已经形成。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反复地聆听、哼唱相关音乐作品,在“好听”的基础上,从更深层面对教材中出现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从音乐的角度去挖掘这些作品的感人之处,并以此来感动学生、引导学生真正学会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这也是解决“教材教学内容不尽如我意”的有效途径。

一、《桑塔?露琪亚》的歌曲教学:

1、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由作曲家科威特[意]按照威尼斯船歌风格创作的一首意大利船歌。因为广泛传唱而被认为是那波里民歌。桑塔?露琪亚是“那波里人心中的女神”。歌曲的大调式,单二部曲式,结构对称规整,每段都有两个乐句组成。全曲节奏摇曳动荡、明快向上、充满活力,旋律采用了模进的手法,婉转起伏。前段似乎在叙事,较为平稳,后段跳入到高音区,充满着激情的呼唤,形成了歌曲的高潮。

演唱技能技巧难点:升F到还原F的准确性;第十四小节六度音程大跳的准确性;重音和跳音的演唱对比;弱记号上一字两音的旋律连贯等(见谱例)。

演唱音乐表情难点:三拍子的韵律感以及旋律的流动感;乐句反复的对比;第二部分强弱、重音和跳音对比和音乐高低起伏的连贯等。

将技能技巧和音乐表现的难点分开便于在备课时能有充分的教学对策思考,而在实施教学时则需要统筹考虑与兼顾,音乐的表现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演唱的技能技巧更需要为音乐表现服务。

2、学生状况分析

因为是一首名曲,部分学生对《桑塔?露琪亚》有一定的印象,这为教学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同时也可能形成旧印象的负迁移作用。对于未接触过这首歌曲的同学来说,在学习演唱前歌曲缩短他们与歌曲的距离,引导他们了解歌曲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范唱为C调、伴奏为降B调,前者到小字二组的e、后者到小字二组的d,对一般未受过较正规训练的初二学生有点勉强,所以在歌曲学习时选用A或降B调较为合适,不易用B调反复演唱。

3、教学过程设计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