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乐器分类 > 民族吹管乐器 >

海螺-中国民族乐器介绍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31   点击:

海螺,藏、蒙古、纳西、傣、满、汉等族吹奏乐器。又称蠡、梵贝、海螺号、法螺等。流行于西藏、内蒙古、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省、区。

南北朝北魏时期(386―534)云岗石窟雕刻中已有其吹奏形象。宋代《乐书》:“贝,蠡之大者也。今之梵乐用之以和铜钹,释氏所谓法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用于军事、劳动和娱乐生活中。明代王圻《三才图会》:“即以螺之大者,吹作波之音,盖仿佛於笳而为之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藏一支清代贝,乾隆年间(1736―1795)所制,取天然生长的清白色海螺,磨平螺尖,镶嵌铜吹嘴。螺身镶嵌铜板为饰,一面镂刻精美花纹,一面刻“乾隆御制”四字,全长35厘米。现代海螺选用颜色清白或有花条纹的天然海螺制作。全长25―33厘米。磨平螺尖,螺尾有一小圆孔作吹孔,有的两端穿以细皮绳,平时斜挂奏者胸前或腋下。精致者表面镶嵌金属(多为银质)。在藏族、蒙古族地区,海螺原系喇嘛教乐队中的主要乐器。现仅于诵经间歇时演奏。吹奏时,左手执螺尾,嘴含吹口,吹气发音。无固定音高,其音为呜呜声,音色与螺纹粗细、多少有关。在民间器乐合奏“舟山锣鼓”中,作为色彩性乐器使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用以召集群众集会。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