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戏曲曲艺 > 绍剧 >

绍剧的历史沿革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31   点击:

绍兴是文化古城,戏曲活动频繁。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余姚腔,即源出绍兴府所属的余姚、上虞一带。明嘉靖年间,秦腔自北方流传到浙江绍兴,与余姚腔融合,逐步形成一种激越昂扬的新腔,称为“调腔”。最鲜明的是“二凡”,腔调和秦腔最近。调腔在剧目和音乐等方面对绍剧的影响较大。

明代万历年间,调腔在绍兴一带流传并逐渐盛行。演出班社的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民间的坐唱班,称为“堂茗”;一种是道士清唱班。到了明末清初,昆腔盛行,称为乱弹的梆子腔传人,与昆曲、调腔同时流行。当时的班社往往是三戏皆通,兼唱“高、昆、乱”等声腔。清代乾隆年间,这种三合班盛极一时,多以“群玉”二字作班名。清代咸丰、同治年间,高腔和昆腔都衰落了,而在农村,乱弹备受欢迎,于是艺人就以唱乱弹为主,班社称为绍兴乱弹班。

绍剧与徽戏的关系亦较密切。在绍剧传统剧目中运用甚多的另一基本唱腔“三五七”,其旋律与徽戏中的吹腔相近。“三五七”属于南曲体系,所以其音乐风格也带有南曲特点,比较委婉绵长,长于抒情。绍剧的剧目,与徽戏相同者也占一定数量。

早期绍剧,主要流动演出于水乡农村,多为“社戏”性质。农历正月演“灯头戏”、二月演“酬神戏”、三月演“青苗戏”,四月开始农村庙会不断,迎神赛会,经常演戏。至七月中元节,到处盛演“祭鬼戏”(在整本戏中插入目连戏折子,叫做“平安大戏”)。之后,主要演出“祠堂戏”:有调解两村相争的“和事戏”,对盗伐山林者而设的“罚款戏”,商贾在外埠发迹的“还愿戏”,富户豪门添丁、做寿的“庆贺戏”,以及村镇间轮流值年的“年规戏”等。这一时期,在绍兴毗邻地区也出现绍剧班社。嵊县有以唱乱弹为主,兼唱调腔的班社。

上一篇:绍剧的装扮 下一篇:绍剧的历史渊源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