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戏曲曲艺 > 越调 >

谷城越调的价值与贡献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31   点击:

越调是明末清初在谷城形成而逐渐发展的地方剧种,作为传统虚拟性的戏剧表演艺术,在襄阳、南阳、陕南地区亦颇具影响,该剧种的传统剧目突出了惩恶扬善的戏剧思想主题,彰显出中国戏剧艺术的教育功能本性,树立了一个个鲜活的戏剧人物形象,把握着戏剧写意性的审美原则。它以自身的戏剧板式、音乐声腔、伴奏模式为优势,创造了完整的戏剧音乐程式化体制,曾成为戏剧史上的佼佼者,留下深深的踪迹,为我们当今研究民间戏曲、地方剧种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信息和线索。

戏曲音乐成套板式变化体制的形成和确立。在戏曲音乐发展史上,谷城越调在戏曲音乐板式变化体制变革中,将原有曲牌体与板腔体有机地结合,形成了一套功能完备的板式体系和表现方式,显示出鲜明的剧种个性特征。创造了“散、慢、中、快、散”这一完整的戏曲音乐结构,大大加强了戏曲音乐的戏剧性和叙事性表现功能,使戏曲剧目和故事情节的大起大落、激烈冲撞的戏剧矛盾以及人物的内在性格得以深入细腻的刻画。由此开创了湖北戏曲板式变化体制音乐的剧种形式,它标志着湖北地方戏曲音乐继曲牌体大剧种――清戏之后,又一新剧种音乐形式的诞生和发展。

“眼起板落”的有意错位让腔式结构更完美。越调在西秦腔、同州梆子等戏剧音乐的基础上,沿袭了它们“眼起板落”的腔式结构,大胆想象,在实践中将戏剧音乐“板眼”模式巧作强弱错位处理,韵味异变,让腔式结构更趋完美。谷城越调的有些唱腔里,也有时是“板起板落”。这恰恰是有别于梆子腔的本地音乐特征,“眼起板落”与“板起板落”并存,构成了独特的谷城越调板眼形式。

文场伴奏和“大过门”成为戏曲音乐发展的新标志。谷城越调是当时使用文、武场伴奏的戏曲剧种,文场由管、弦、弹拨乐器为主,武场以唢呐、锣鼓铜器为主,据老艺人讲,“文场”以及文场伴奏唱腔这种形式的出现,在当时地方各种剧种中是一个大胆的超前之举。文场伴奏和“大过门”的设置,是剧情唱腔主旋律的需要,也是表现戏曲唱腔音乐风格的精髓,成为戏曲音乐发展的新标志。

戏剧传承、启蒙和影响的艺术审美价值。越调起源于明末,繁荣于清代,经历世代传承,成为当地民间戏剧中非常耀眼的艺术之花。它的完整性体现在于“一末到十杂”齐全行当、丰富灵活的板腔体制结构以及独特“大过门”;它的综合性表现在善于摄取其它剧种和民间艺术的精华,包含民间小调、曲牌的运用。汉戏等剧种受越调的启蒙明显,特别是在西皮剧目中如此,就是小孩入科首先教授的“启蒙戏”:“两斩”、“两绑”、“一大挑”也不例外,可见二者源本渊薮了,就其湖北越调→汉戏→京戏发展轨迹上看,确有一道“删繁就简”、“标新立异”的轴线。

上一篇:湖北越调 下一篇:越调的传承知识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