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戏曲曲艺 > 越调 >

谷城越调的历史渊源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31   点击:

谷城越调,也称湖北越调,是自明清时期以来,主要产生于谷城一带,流行于鄂西北地区的地方戏曲,曾经是盛行于史上的湖北地方戏曲大剧种。汉水流经谷城的这一段水路在当地俗称襄河,又称之为襄河越调越调唱腔高亢,尾音翻高,又称为高腔越调。为区别于河南省的小越调,民间多称之为大越调

谷城越调曾经兴旺的传承班社:谷城越调的社班传承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双线传承:大台戏班和越调皮影。清代至民国期间,是越调的繁荣昌盛阶段,老艺人说,嘉庆、道光年间就有越调戏班到过汉口,也到过陕西的潼关、山西的风陵渡一带演出,风靡一时,受到好评。清咸丰年间,谷城襄河一带曾有十二、三个规模较大的越调戏班活动,清末民初还有“同春班”、“同庆班”、“黄品章班”等十多个演出戏班,演出规模比较大,各自拥有几大车衣箱、砌末。演出有《顶灯》、《琼林宴》等四百多个剧目,其中大多为连台剧目。

除主要越调演出班社团体外,全盛时期谷城全县还有越调皮影戏班三十多担(箱),越调名演员中有很多人都是表演越调皮影的行家里手。这是因为战乱或饥荒使庞大的演出团体无法生存的时候,人员少而精,一人多角的越调皮影戏可以维持生计,越调行当设置齐全,分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一个人多角色的唱腔、表演,颇显演员的强硬功力。为越调皮影小戏的继承和发展奔走于乡里、茶馆之间,凭着民间艺人执着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湖北越调剧种的保留和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后县越调演出队和石花大越调剧团一直坚持至1986年。越调流行地域也很广,湖北上五府的襄阳、郧阳、下五府的安陆、德安(现钟祥)、河南西南的邓县、唐河、陕西的白河等地都有它的足迹。近百年来较为闻名的越调艺人有黄品章、黄世朔、周连成、李友元、胡金山、李培先、徐发奎、乐序文、叶东升、叶祥成等。越调社班以“本头大,人物多、角色全、场面大”而著称于襄河一带;越调皮影则以“古老雅拙、原生高腔”而享誉秦头楚尾。

上一篇:越调的现状 下一篇:河南越调的历史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