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知识 > 音乐家 >

米约

作者:   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7-15   点击:
  达律斯·米约(法语:Darius Milhaud,1892年9月4日-1974年6月22日),犹太血统的法国作曲家,六人团成员之一。米约生于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一个犹太人家庭,1909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老师包括丹第和维多尔等。后来担任法国驻里约热内卢使馆随员。返回巴黎后成为包括了弗朗西斯·普朗克和阿尔蒂尔·奥涅格等人的六人团成员。1940年移居美国并在美国教书。1974年在日内瓦逝世。
  创作上不拘成法,不断试验种种新的作曲手法,以多调性为其主要特点,与奥涅格等同为“六人团”的成员,三十年代后期曾参加反法西斯的“人民音乐同盟”。作品近五百件,风格杂陈,瑕瑜互见,包括歌剧六十部(《克利斯多弗-哥伦布》、《迷途的羔羊》、《有罪的母亲》等)、舞剧约十四部(《创世纪》、《人与欲》等)、交响曲十二部、康塔塔《火堡》,以及各种管乐曲、协奏曲、重奏曲、合唱曲、歌曲等。
  米约作品的显着特点是形式多样化,这在他的歌剧中得到充分体现。三幕歌剧《奥菲欧的不幸》(1926)、三幕歌剧《奥雷斯忒斯》 (1927)、独幕五场歌剧《阿里阿德涅的奖赏》(1928)、独幕歌剧《美狄亚》 (1939)等均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但音乐语言却呈现不同面貌,有的采用中古调式,有的模仿巴洛克风格,有的运用民间语言等,有的用双调性,还有的则是多调叠置,他的抒情风格和对位技巧也贯穿于不同作品之中。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事迹为题材的《克里斯朵夫·哥伦布》(1930)是一部由两大部分构成的严肃歌剧。作品运用清唱剧与电影画面相结合的形式,安排一名朗诵者叙述史书记载的哥伦布生平,并由一支希腊式歌队作注释,银幕上则展示人物活动内容,第一部分一群白鸽在舞台上放飞,第二部分结尾处天幕上地球转动,一只白鸽向远处飞去。剧中咏叹调与合唱场景始终是音乐的主体部分。
  米约到美国以后,常以人民解放斗争为题材,例如歌剧《玻利瓦尔》(1943)就是以拉丁美洲民族英雄的事迹为题材创作的。1954年6月1日五幕圣经歌剧《大卫王》在耶路撒冷首演,这是米约为庆祝大卫王节、纪念大卫王国建都耶路撒冷三千年而创作的宗教题材作品。脚本由阿曼·路涅尔根据《撒母耳第一、第二部》和《国王之书》改编,叙述大卫从登基直至由所罗门继位的故事。这部歌剧让合唱、抒情段落和戏剧场景在舞台上作复合型的交替表演,使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结合,成为米约歌剧创作中最富古典意味的力作。
  米约的歌剧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他早期的创作强调节奏、力度,常常采用“街头音乐”的原始音调。后期则用多调性手法,曲调纯朴(常常带有他的故乡普罗旺斯风格),管弦乐与合唱的效果鲜明。晚年的风格趋于稳定、温和,与法国古典主义音乐的联系十分明显。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