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材分析 > 高中音乐教材 >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使用体会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摘自:《北京第十七中学》

从确立新课程改革目标,到课程标准发布,作为一个一直站在讲台跟前的普通高中音乐教师,内心对课改试验教材充满了期待。通过最后课改试验教材的使用过程,逐渐加深了我对于《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的理解。目前在我校投入使用的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版本,学校也曾经将人民音乐出版社版本下发给我们,目前尚未收到花城出版社版本,所以对花城出版社版本的了解只来源于相关的教案论文以及专家解读。一标多本,这体现了在教材编写和出版方面的跨时代进步。这里就我校所使用的版本谈一谈个人的使用体会。

《音乐鉴赏》模块教材安排了鉴赏引论、音乐美学常识、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音乐发展的历史线索以及常见音乐作品体裁五个章节,教材编写的体例,框架思路非常清晰,作品选择中绝大多数的曲目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均有其明确的定位,是最近十几年以来我所用到过的最好的高中音乐鉴赏学习教材。

当然在使用过程中,个人认为还是存在某些可以商榷的地方。

作品的时代性方面,有部分作品与我校学生的音乐经验比较脱节。脱节方式反映为,一是作品陈旧,已经基本退出当前高中生的音乐视野;二是过分追求作品的新潮特性,存在盲目推崇二十世纪以来现代主义音乐诸流派作品的苗头,比如瞿小松、勋伯格等人的作品,因其在表现手法上的过于极端,本人对此类作品入选教材显然持保留意见。

一部分作品在编入教材体例框架的时候,个人认为存在作品定位不准确的现象,比如:音乐美学常识章节讲壮美、崇高、悲剧等类型作品所涉及的《国际歌》、《英勇就义》、《光荣牺牲》,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分析就存在忽视作品审美性格多样性的弱点,有标签化的倾向。

有些地方在本人看来应该算是教材编写中的硬伤了。比较集中地反映在第三单元《中外民族民音音乐》。众所周知,文化的聚集肯定不会以国别或者行政区划为当然的边界,它有它自身的中心地区,也有它扩散过程中的边缘地带,既有若干典型的音乐文化范式,也有处于过渡状态的光谱。所以,当教材把中亚、西亚和北非肢解开来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良苦用心,只可惜了阿拉伯--波斯浪漫主义音乐体系被鲜血淋漓的分开了。而格鲁吉亚这个本应该算成是被斯拉夫音乐文化浸染的中亚国家,却因为主编者的臆想被醒目的放在了中亚地区音乐的重要标题上。像这样的状况目前看来只有发挥我们一线教师自己整合教材的积极性了,指望大学和研究所里的专家纠正这些问题,估计人家是不以为然的,当然也不排除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至少从目前的教材版本来看,个别执笔人对于相关的问题没“整”明白,所以跟音乐本体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都合不上。只有等待以后专家们有那个心情听一听底层人的意见再说了。

由此可见,良好的动机、先进的理念不代表理所当然会成为一本优秀的教科书。我们期待专家的实至名归,而不至于像我等升斗小民那样没有那个追求。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