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戏曲曲艺 > 赣剧 >

赣剧与襄阳腔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31   点击:

楚腔源于湖北汉水流域之襄阳一带,又称“襄阳腔”,后与汉剧二黄合流,正名为“西皮气”。清道光(1812-1850)时,传至赣东北地区。早期赣剧广信班艺人仍称西皮为“汉调”。赣剧饶河班西皮系从安徽传入(其原板中带有石牌调,今《二度梅》、《银桃记》等中有此唱腔)。这时,赣剧艺人亦效汉剧,将西皮与二黄结合,使江西乱弹腔最后定型。于是,一个以弋阳班社为班底,以皮黄为基础,包括来自浙江浦江班的浙调、浦江调,传于安徽的吹腔、拨子以及发脉于陕西的秦腔等各类声腔,在赣东北地区熔铸一炉,组成高、乱合班,替代了单一的弋阳高腔班。光绪二十年(1894),最后一个弋阳腔班社乐平义洪班也演唱乱弹腔,接着许多高腔艺人,如生角李三保、旦角余兴师和净角汪兴师等都陆续兼演乱弹戏。

昆曲渗入赣剧,最早是清初的玉山班,乾隆(1736-1795)以前,昆曲在江西的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南昌、九江、赣州等城市,对赣东北农村影响不大。光绪二十八、九年(1902-1903),婺源洪福林昆班被乐平秧坂马家接管经营,名“万春班”,后又从浙江金华、兰溪邀请部分演员,演出草昆剧目。 广信班昆曲系由徽班传进,剧目曲调较为丰富。

从此,高腔、乱弹腔和江西化了的昆曲三者合流,形成了赣剧

上一篇:赣剧的高腔 下一篇:赣剧的四腔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