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戏曲曲艺 > 汉剧 >

四路二簧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31   点击:

汉中二簧: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50),杨金年在汉中西乡开办科班的出科艺术人,分赴汉中各地搭班或自行组班演出,并开科授徒。使汉调二簧在汉中各地扎下了根子,出现了职业戏班仁丰班、汉荣班,于道光二十年前后,还去湖北、安康等地演出。杨金年、查来松及张清寿(人称“活灵官”),又接办了永、青长三科,培训出的艺人,又分别组建起长胜、青云、永太等班,并跟班又代培出太、周、万字辈艺人,壮大了二簧力量,形成了上河调(汉中为汉水上流,当地欲称上河)二簧。张清寿死后葬于镇巴县城东北角,其第子于坟侧修建“灵官庙”一座,庙内存有张的塑像,成为后世汉中艺人祭祖之地。光绪年间(1875-1908)汉中、南郑等地,又先后办起了大同社、福庆班、双庆班等汉调二簧班社。光绪三十三年(1907)杨伟堂、苏峦玉、赵某(山阳县人)、贺保保(安康人),合伙于南郑县秦家坝大安寺开办了天泰科班,共收学徒七十余人,为当时汉中最大的科班。三年后,西乡县的九荣两科班四十余人被接纳入天泰科班,人员多达百余人以上,曾开往四川演出。宣统二年(1910)于成都首场演出《满床笏》,轰动一时。至辛亥革命后,李伟堂才率班返回汉中。不久,戏箱交由郑天满领管,改天泰科班为兴汉社,成为汉中二簧的主力。以后三十年间,马天庆(领班)与王吉元、王来寿等,跟班带徒培训出福、耀、玉、胜等辈学员,流布汉中各县,并组班演出,遂出现了宁强县的贺斌班、胡家坝的赵开志班、留坝县的唐安荣班、德燕班等几十个戏班,使汉中派二簧开始出现了盛期。抗日战争后期,职业班社仅留有蒲正华所领的兴汉社,二簧戏顿呈衰弱景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兴汉社和几个业余班人员组成汉中市平民剧社,后改为汉中市汉剧团。1967年解散,1979年重新恢复。1981年与汉中市文工团合并,取名汉中市实验剧团。汉中汉调二簧语音接近四川,唱腔具有音调清新、柔婉的特点。主要盛行于汉中、南郑、西乡、城固、镇巴、勉县等地。

上一篇:安康二簧 下一篇:关中二簧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