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域的扩展与声区的划分
在歌唱运动的整体训练中,扩展音域始终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这是因为人声音域的自然状态一般来说是有限的,要想适应歌唱的艺术表现要求,就必须根据人声 不同的声部特点,进行扩展音域的发声训练。一般来说歌唱者的音域是按照高、中、低的相对音高层次来划分的。即高声区(又称为头声区或假声区)、中声区(又 称为自然声区或混声区)、低声区(又称为胸声区或真声区),不同的声区具有不同的音色特点。高声区的音色一般比较高亢、明亮;中声区的音色一般比较柔和、 自然;低声区的音色则往往具有浑厚、沉稳的特点。
在扩展音域的训练中,通常都是按照不同声区的生理机制来控制协调音域扩展的训练。作为自然声区的中声区也就很自然成为扩展音域中的基础训练声区。这是 因为一般嗓音的生理状态,就处在中声区,这个声区在生理机制上,是日常生活语言交流中运用最多的声区,人们已经十分自然地适应了这个声区的发声习惯与生理 反射机能。为此,保持与巩固或提高中声区的基础发声训练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般来说中声区音域不宽,声带的松紧张弛的能力处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不同声部的中声区虽然音高不同,但都能适应在训练中的要求,一般初学者在没有声音或声 区概念或感受的时候,要使其有意识感受声区的音色或音质特点,以使在向高、低声区扩展时能有明显区别把握向上、向下的控制与协调能力。
在向上、向下扩展音域的训练中要求扩大音域的“声音周旋”范围,以适应歌曲或曲调旋律化的音域造型表现,使声腔的造型具有更加宽广的回旋余地。做到高音上 得去,低音下得来,并具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声音具有穿透力,音高声不竭,音低声不竭,能够自如地控制音域中高低变化,增强发声的艺术表现力与美感效果。扩 展音域的训练实际上是加强声带的伸缩性,使它伸长缩短的张力变化适应新的声音造型要求,能够在一定音域的范围内符合声带松紧张弛的频率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