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合唱能力培养方法
(三)强调合唱教学中的音乐表现
合唱教学中的音乐表现是通过音乐作品的内容、曲风、情感等共同完成,这就需要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合唱技巧和能力,同时还要深入了解每首歌曲的内涵和灵魂。音乐作品都具有自身独特的音乐特点,使创作者生活背景、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的艺术塑造,在中学合唱教学中,音乐老师要从音乐作品的处理和表现方式入手,指导学生更好地与歌曲声人合一。音乐老师在布置合唱曲目时,首先要对歌曲的创作时代和环境进行讲述,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讲述的故事进行想象,帮助学生从乐曲的产生动机角度去领悟合唱的情感表现方式。音乐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进行积极表达,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音乐思想,有助于老师更好地设计合唱练习方案。
例如,音乐老师在指导学生合唱曲目《大海啊,故乡》时,要引导学生先从创作背景上去了解这首歌曲寄寓了作者对祖国的美好祝愿以及为祖国奉献青春的积极向上精神。这首乐曲通俗易懂,格调高雅,优美动听,感情真挚,借助对大海的思念与赞颂,抒发人们对哺育我们成长的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这首歌曲通过四个段落来歌唱大海和祖国母亲,音乐老师普及整首歌曲的意境和情感后,要引导学生从音乐节拍的角度去分析不同乐句的强弱韵律,如“小时候妈妈对我讲”这句在合唱时要运用温婉柔和的声音进行展现,给人一种仿佛听故事的感受,而“大海啊大海……”这句则要包含情感高声演唱,从而起到激发听众情感的效果。《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的合唱前还要利用附点来进行拍子的标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乐曲的基调。音乐老师在合唱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边打节拍边演唱,提高合唱中各个声部的节奏配合能力。音乐老师在指导每个声部的演唱方法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情感和演唱技法的融合教学,引导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想象大海和祖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歌曲的情感。
(一)学生变声期间的合唱曲目选择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变声期,从而给合唱教学带来新的挑战。音乐老师要注意对变声期学生的演唱指导,避免不科学的用嗓造成的声带损伤情况。处于变声期的学生会发现自己在演唱过程中对声音的把控能力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演唱的高音上不去、演唱的声调改变等情况,甚至一些学生会感觉唱歌容易跑调,面对这种特殊时期的合唱教学,音乐老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变声期的声音变化特点,从而消除学生的焦虑感。其次,音乐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保护嗓子,如发音时不能用力过度,避免造成声带出现不可逆转的损伤;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身体锻炼,通过提高肺活量的方式来支撑声音的气息感;变声期的学生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除了日常性的保护措施外,音乐老师还要注意变声期的合唱乐曲选择,尽量激昂的歌曲演唱,并且要合理控制合唱的练习时间,避免学生咽喉部位过度疲劳。
例如,音乐老师在变声期的合唱教学中,可以尽量选择一些音域跨度小、难度较低、容易上口的歌曲,尽量采用哼唱方式进行练习,使学生的嗓子不会处于长时间的紧张和疲劳之下。如《摇篮曲》就是一首比较适合变声期学生合唱的曲目。
(二)学生变声后期的合唱曲目选择
学生在变声期后可以开展更多的合唱实践练习教学。这个阶段的学生不仅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合唱基本技能,同时声音上也更加成熟性和稳定性。音乐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合唱一些音域跨度较大、难度较高的歌曲作品,逐渐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合唱技能。在这个阶段的合唱教学中,音乐老师要注意合唱难度的逐渐改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加大合唱练习量。合唱演绎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度声音和气息的把握,因此在学生的变声期后音乐老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声音优势,通过指导学生控制合唱的速度、力度和节奏等来提高合唱水平。
例如,音乐老师在指导学生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保卫黄河》等不同风格的曲目时,要引导学生加强声音控制和声部协调的练习,将整首歌曲氛围若干个段落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通过逐字逐句的反复练习演唱来提高合唱技巧和能力,使合唱能够更好地表现乐曲本身的情感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