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课改专题 > 高中音乐课改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尝试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摘自:《桂阳一中》

人们常说 : “有一千个读者 ,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作品 , 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 这也是欣赏中主观性的表现 . 鲁迅说 , 同是一部《红楼梦》 , “单是命意 , 就因为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 经学家看见《易》 , 道学家看见淫 , 才子看见缠绵 , 革命家看见排满 ,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造成这种种的不同看法 , 固然与作品本身丰富复杂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 但主要还是由于欣赏者之间思想水平和审美观点的差异。音乐欣赏时 , 欣赏者在审美感受上同样存在着鲜明的个性差异 , 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 因此 ,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 特别是音乐欣赏教学中 , 提倡以“教师为主导” , 突出“学生的演员角色”的作用 , 强调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 才能在欣赏教学中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 注重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 , 是笔者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把握学生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 ,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音乐欣赏 , 顾名思义 , 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 , 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满足和理性的满足活动。音乐欣赏既然作为一种审美的心理活动 , 对于教师来说 , 只有准确把握学生这种心理活动的规律 , 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 .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 在具体的审美鉴赏中 , 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 : 审美需求、审美兴趣、审美思想 , 由低到高 , 组成一个有序的多层次的审美心理定向 .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 , 他们都有一种了解、欣赏音乐的期待 , 对于老师所授内容已有所了解的 , 他们本能的产生一种亲切感 , 并在情绪上马上表现出急于先听为快的强烈欲望 , 这就意味着审美兴趣的形成 ; 有的学生只一味想听一些通俗流行音乐 , 对经典音乐作品不感兴趣 ; 有的学生对较陌生的器乐作品产生畏难情绪 , 认为它不象声乐作品那样有文字作借鉴 , 怕听不懂。无论处于怎样心理状态的学生 , 在他们的原初意识中 , 都有一种追求音乐美感的期待 . 那么作为教师 , 应该及时把握各种心理 , 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 , 不但满足他们的期待 , 而且要进一步激发增强这样的期待 , 使他们对音乐的审美需要上升为审美兴趣 , 从被动到主动 , 进一步产生一种投入、参与的欲望。

我在组织学生欣赏时 , 就紧紧按照这一规律。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 由于学生对“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民间故事已十分了解 , 因此我一说这个题目 , 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表现出急不可待的强烈的聆听欲望 , 于是我不失时机地播放音乐 , 学生也很快投入到音乐之中。听完一遍后 , 学生意犹未尽一致要求再听一遍。又如欣赏广东音乐《旱天雷》 , 这个作品学生比较陌生 , 但“打雷、下雨”这一大自然的普遍现象 , 每学生耳濡目染 , 因此 , 在欣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对雷雨的感受。有的组描绘了“久旱遇甘霖” , 表达农民喜悦的心情 ; 有的组表现“暴风骤雨”造成家园被毁人们悲伤的心境 ; 有的组创作出“夏日急雨” , 描写植物、小动物及人们盼雨、观雨、喜雨等复杂心情 . 这样一来学生对作品产生了亲切感 , 表现出了欣赏欲望。欣赏了这首乐曲后 , 我又让学生分析作者在音乐创作中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最后 , 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自己选择表现与雷雨主题相关的乐器 : 如沙锤表示雨 , 钹表示闪电 , 鼓表示雷等等 , 进行表示雷雨的音乐创作。学生显得十分激动 , 在他们眼里 , 无不闪耀着喜悦与兴奋的光芒。

二、丰富教学内容 , 激发兴趣 , 为学生主动参与提供条件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 , 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总能贴近学生的生活 , 表达学生的心声:蕴含美好的寓意 , 抒发温馨的心曲 , 衬托美丽的梦幻 , 展现炽热的情怀。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 , 使学生百听不厌 , 它象磁石般吸引着学生 , 激发他们的欣赏欲望 , 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中去。同时 , 师生凭借音乐审美媒介进行和谐的情感交流 , 共同融汇其中。因此 , 笔者在选用欣赏教材时 , 就特别注意:作品既要旋律优美 , 又要内容深入浅出 , 且具经典性和文献性 , 还要体现对学生创造思维及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

向学生讲解音乐的时代风格时 , 我在欣赏内容上作了精心的挑选和安排 , 选择了《码头工人歌》、《咱们工人有力量》、《工人阶级硬骨头》、《美丽的心灵》四首作品 , 所选的作品既通俗易懂 , 又能充分体现作品所处时代的特征。欣赏前 , 我先富有感情地将歌曲分别演唱了一遍 , 优美的旋律及歌曲本身所具备的强烈的感染力 ,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 然后我就教学生演唱这四首歌曲并体会歌曲的感情。欣赏完作品之后 , 我抓住他们的表现欲望 , 根据各歌曲的音乐主题 , 以小组为单位作进一步创作活动。经过各组讨论、编排 , 学生们选派代表表达了不同时代的工人阶级形象 : 《码头工人歌》 ---- 时代 :1934 年 , 音乐主题 : 表现了饱受帝国主义侵略者蹂躏的码头工人形象 ; 《咱们工人有力量》 ---- 时代 :1948 年 , 音乐主题 : 表现了我国工人阶级迎接全国解放而努力生产的精神风貌 ; 《工人阶级硬骨头》 ---- 时代 :1964 年 , 音乐主题 : 表现我国工人阶级在三年困难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 ; 《美丽的心灵》 ---- 时代 :1978 年 , 音乐主题 : 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一代女清洁工人的英姿风貌。同学们生动的表演深深地感染了我 , 使我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他们的创作表演中去。此时 , 音乐、表演有机地成为一体 , 师生完全沉浸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

三、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 为学生发挥自由想象和主动参与创设良好的环境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 , 用音乐打开他们想象的闸门 , 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 能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 , 认识社会。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 是沟通学生和音乐的桥梁。现代教育强调的新型师生关系是 : 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的老师往往把自己当作“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 , 把学生只当作接“道”的机器 ---- 知识的承载体 , 整个课堂常常是满堂灌 , 学生几乎没有发挥的空间 , 极大的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没有学生的个性发展 , 就没有教学质量”。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 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极好手段 . 许多成功的教学实例给我们一个启迪 : 音乐教师必须一改过去站在讲台前 , 居高临下 , 俯视众生的做法 , 而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围坐在一起 , 保持良好的交流 , 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 , 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 , 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想象 , 敢于创新 , 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 为学生创设更自由的参与空间。

四、运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 , 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 , 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形式 , 是课内结合自己教学内容的活动 . 教师所安排的各种教学活动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主体参与表现的机会。而教师要学会运用各种教学艺术 , 不仅要具有各相关学科的深刻而丰富的知识 , 更重要的是应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教学中锤炼。

我在教学过程中 , 除了运用一些常规的教学活动形式外 , 还采用了下面一些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

1 、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 , 整合成综合性的教学。我在音乐欣赏课上 , 有时采用“音画结合”的方法。如: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 , 我要求学生边听边画 , 十个段落就有十幅美丽的图画。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 音乐是一种意识形态 , 是抽象的 , 而画则是直观的。绘画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 音画结合更生动的反映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

2 、运用类比法进行启发性教学。类比法是欣赏教学的好方法 , 它把同一题材的不同乐曲进行相互比较 , 而得到新的启示、新的感受、新的知识。如:以“青春”为主题的音乐欣赏课中 , 我选用了《一支难忘的歌》、《当兵的人》、《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在希望的田野上》等 . 这些作品都具有强烈的“青春”感 , 而旋律、形式、表现手法等各不相同 , 通过乐曲的互比 , 给学生以更多的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 , 同时更容易的掌握了相关的音乐知识。

3 、恰当使用教学评价 ,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 ,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 它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 . 在教学中恰当使用教学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一位好的音乐教师应该对音乐充满激情并渴望与他人共享。如果他能忘我的投入到音乐教育事业中去 , 学生自然会“捕捉”到这份热情 , 并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中 ---- 全身心投入并参与到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