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空间
摘自:《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摘要]:音乐是最具创造性特点、最需要想象力的学科,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提高感受、理解、鉴赏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以及丰富其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过去的音乐课上,在欣赏音乐时,教师往往会以灌输、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把有关的知识一股脑儿地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只是一味的接受。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音乐欣赏课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在新的理念指引下,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应该是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发现、自己探究、自己体验,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扩大他们音乐的视野,使欣赏课能真正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交流、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过程。
[关键词]:音乐欣赏;空间资源
一、旁征博引的交流空间
曾经有一位教育专家谈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形象地说老师过去扮演着乐团的指挥,现在扮演着乐团的首席。我们音乐老师要能及时扮演好恰当的角色,从传统的观念中跳出来,创造一种自由、和谐的交流氛围。以前上欣赏《黄河大合唱》这一课时,我是直接让学生听几遍,然后开始讲解,学生往往会听得目瞪口呆、似懂非懂。现在我会利用高科技多媒体技术,课前发动学生广泛收集资料。事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黄河大合唱》以及曲作者冼星海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及音像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大都积极踊跃,他们查阅到的有关知识面教师也未曾涉及。学生汇报时抢着发言,一个个旁征搏引,滔滔不绝,学生对自己收集的资料都倍感珍惜,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使别的同学也能够掌握。这样的音乐欣赏能够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学生生动、学生积极。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会让音乐欣赏课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突破了以“课堂、书本、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代之以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学模式,使音乐欣赏课堂出现了勃勃生机。
二、自由驰骋的想象空间
《新疆之春》是一首优美的小提琴独奏曲。以前每次上到这一课,我总是有一个困惑,那就是:乐曲中有一个华彩乐段学生听不懂,不是很理解。我费了很多的口舌解释、讲解,其效果却适得其反,学生听得目无表情、无动于衷。通过新课程理念学习,现在我知道,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的节奏、速度、器乐的聆听感受,展开自由驰骋的想象,体味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和内容,使学生完成从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渡。再上这一课,我便先带学生认识了小提琴,并着重听乐曲中小提琴演奏的华彩乐段,引导学生能动丰富的想象、联想,体验乐曲的情感,示意学生随着音乐去看看美丽的新疆,感受维吾尔族少少女们欢快的舞蹈……学生们在乐曲声中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一个个如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新疆的春色之中,并跃跃欲试,也跳起了稚嫩的新疆舞。有的模仿敲打手鼓,有的伸起脖子,有的翩翩起舞,课堂上掀起了一陈热潮。听完音乐,有学生说:“我特别喜欢小提琴的音色,它让我感到新疆的春天是那么的美丽!”
三、各抒己见的讨论空间
过去,我们曾把学生比作是笼中之鸟。如今,鸟儿要回到大自然中了,让学生真正能有属于自己的天地。新课程给教学带来了一种“释放”,这种“释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通过教师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讨论,让学生自由并自觉地去探索。音乐有其模糊性,特别是在欣赏器乐曲时,音乐的内涵都要凭借听者对音乐的感觉去理解。过去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听众,而教师则是主角,这里怎样,那时怎样,教师说了算。因为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不讲解又怎能使学生了解音乐呢?在此,我要说:“请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一个讨论的空间!”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欣赏教学应该以学生欣赏音乐为主,辅以各抒己见的讨论。学生完全能够对音乐作品作出自己的理解与评价。把教师唱独角戏的讲解时间拿来给学生讨论,进行自由发言,相信学生所想象到的会让教师赞叹不已!例如:在欣赏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教学中,可让学生听过全曲后启发大家,《春之歌》的旋律流畅、优美,给人们的想象空间非常大,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谈谈对乐曲的感想。A生说:“夏季午后柳荫旁的荷塘边,一位充满青春朝气的少女坐在荷塘边。微风吹来,荷塘上泛起一层层涟漪,送着荷花淡淡的清香,少女的长发被轻轻撩起,逸出青春的气息,柳枝随摇曳,荡漾着树上的蝉声和鸟鸣!”B生说:“一个春天的早晨,蒙蒙的细雨笼罩着大地,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尽情地享受着雨水的滋润,小草伸伸懒腰钻出地面,森林里的各种野花竟相开放,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风停了、雨住了,一群蝴蝶在灿烂的春光下,在花丛间轻飘飘地飞着,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太神奇了,简直就是画中。”C生说:“优美的、优秀的音乐对于紧绷的大脑是一种享受”D生说:“我们虽只欣赏了一首名曲,但我们受到了艺术熏陶却是千万首的流行歌曲不能替代的。”……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自己的感受,课堂气氛异常的活跃。这就是美妙无比的音乐,给人们带来欢乐,带来遐想,带来幸福。正如冼星海所说的:“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四、真情投入的演唱空间
音乐课的欣赏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欣赏歌曲。原来给学生欣赏歌曲时,我单纯地强调注意歌曲的演唱形式、情绪等,只是叫学生带着许多问题仔细地去听。全然没有想到,这时候如果让学生运用起我们人类天然的乐器----美妙的歌喉来哼一哼、唱一唱所听的歌曲或乐曲,其收到的效果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说教所不能比拟的!唱歌是最能够表达感受的一种外在方式,我们完全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己来演唱欣赏内容的方法。如在欣赏《黄河船夫曲》时,我先让他们欣赏李双江演唱的《船工号子》,然后我和学生起齐唱协奏曲中的“船工号子”,并且也用号子的形式全班调度。我们齐心协力、斗志昂扬,仿佛我们就是那船工号子搏击在奔腾不息的黄河之上!我想,这种经历的体验是无与伦比折,定然能够激发学生深入聆听时更丰富的联想。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不但能初步掌握歌曲或乐曲的旋律、节奏,而且也能更准确地把握其情绪,不用教师多说些什么,对歌曲情绪的理解自然迎刃而解。
五、动静交替的表演空间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而过去我们的欣赏教学中往入无息地桎梏了学生的这一天性:要求学生在听音乐时要守纪纪律,一动不动,谁动就是思想不集中、不遵守纪律……欣赏音乐要连续反复地聆听几遍,音乐课上如果让学生从开始到结束都安静地听,势必造成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学生似听非听,有的学生昏昏欲睡,临到下课时已是哈欠连天……这未免令人感到尴尬。学生其实是很聪明的,有些音乐一放出来,有好多的学生就在下面摩拳擦拳、跃跃欲试。教学时教师应抓住学生好动的天性,把表演和欣赏音乐相结合,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表现乐曲的情绪和内涵。如,赏析合唱曲《伏尔加船夫》,乐曲深沉凝重,极具感染力。教师出示了部分乐谱,让学生哼唱,以便进一步了解歌曲的旋律。教师认为在模仿纤夫拉纤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于是设计环节----让学生排成长队,一个接一个,随着节奏模仿纤夫的脚步和动作。教师的设计没有以挖掘歌曲所表达深刻情绪为基础,因此学生只知表面不知其实质所在。教师在实施这一自鸣得意的环节时,学生的确被激活了,兴奋地律动着,然而步伐有力,却没有痛苦,情绪低调,却没有沉重。而且脚步越来越快,力也越使越大,渐渐地,课堂像是正在举行拔河比赛的操场,沸腾着。然而,真正的“船夫们”的痛苦、艰辛被无情地扭曲了,歌声中透出的对黑暗社会苦难生活的控诉被无知地扭曲了。教师没有深刻挖掘沉痛的情绪,而是用简单的步伐和节奏的结合,让学生在律动中体会。学生的表现让教师感到非常欣慰,因为表演让他们真正的理解了音乐。
总之,音乐欣赏要结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人了们在积极参与和体验中对音乐产生感受和独到的见解。改变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方式,尊重学生,不用教师的说教来剥夺学生的自主权利,从而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更轻松、更快乐,使音乐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的朋友。
[参考书目]:
1、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年151期
2、中国音乐教育2007年235期
3、中小学音乐案例研究2005年5月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