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知识 > 外国音乐史 >

伊利亚•穆辛:俄国指挥艺术的一代宗师

作者:徐志廉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31   点击:

伊利亚・穆辛:俄国指挥艺术的一代宗师  

   

徐志廉  

   

   

尤里・泰米尔康诺夫、瓦列里・吉尔季耶夫、谢苗・比奇科夫皆为著名俄国指挥家,除此而外他们还有着一个独特的共同点:三人都出自伊利亚・穆辛(1903-1999)的门下。穆辛这个名字在俄国以外的许多地方不太为人所知,可在俄国音乐界是久负盛名、备受推崇。他生前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担任指挥教授近70年,被誉为是“彼得堡指挥学派的创始人”。[1]  

   

伊利亚・穆辛有着传奇般的一生。他于1903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古城科斯特罗马的一个俄国犹太家庭,年幼时母亲去世,父亲是钟表匠,热爱音乐。因为没有无线电、更没有音乐会,除了人们平时亨唱歌曲之外小伊利亚在长到11岁之前没听到过任何音乐。他十分喜欢画画,可是父亲打算让他成为音乐家,强迫他学习钢琴。有一天他听到别人弹奏柴可夫斯基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片段,立刻被吸引,并随即告诉爸爸他要学音乐。立志成为钢琴家的穆辛1919年考取彼得格勒(1914-1924年所用名称;今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与后来成为大作曲家的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同班。这两位少年很快成为好朋友,常在一起谈音乐、弹钢琴。  

   

1919年的俄国正处在动荡的时代,布尔什维克“十月革命”(1917年)之后诞生的苏维埃政权遭遇着非常困难的形势,内、外战争不断,经济停滞、民众生活艰辛。尽管如此,音乐生活并未停止,彼得格勒爱乐乐团(俄国最早成立的交响乐团)在一年里演出了60多场音乐会。平生第一次来到大都市的穆辛贪婪地汲取着艺术、文化的甘露,他(经常由肖斯塔科维奇陪同)一连观看了80多场演出,包括著名男低音夏里亚宾主演的歌剧《鲍里斯・格都诺夫》、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火鸟》、普罗科菲耶夫的歌剧《对三个橘子的爱情》等,并且还“每天去爱乐乐团看排练”。[2]  

   

冬季来临,彼得格勒以寒冷著称。由于缺乏取暖用油和必需品供给,许多机关、院校不得不关门。在院长、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格拉祖诺夫(1865-1936)非凡努力下音乐学院得以勉强维持教学活动(数年前我拜访时任院长的弗拉迪斯拉夫・切努申柯教授时,他办公室墙上仍然挂着这位卓越前任的头像)。穆辛回忆到:“城市各处都有激战,可是我们照常上课”;“音乐学院内非常冷,教室里有一个(取暖用的)小铁炉,每个学生必须带柴火来”。[3] 艰苦的条件丝毫没有影响穆辛刻苦学习音乐的热情,他每天在冻得结冰的琴房里练习钢琴,常常用大衣、毛衣等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手在键盘上弹奏。这样的学习方式延续了一段时间后,小伙子发现自己的手被冻坏了,染上了严重的腱鞘炎,而且是长久性的。成为钢琴家的梦想从此破碎,可立志从事音乐的理想没有改变,于是他把专业转到理论方面,继续学习。穆辛对管弦乐十分爱好,喜欢阅读并不时地和同窗肖斯塔科维奇一道弹奏总谱,同时他观看了许多当时世界一流指挥家(比如布努诺・瓦尔特、奥托・克兰普勒等)在彼得格勒爱乐乐团的排练和演出,近距离地感受到交响乐团这个奇妙无比的艺术形式的魅力以及指挥家的灵魂作用。他被指挥艺术深深吸引,逐步为自己建立起新的方向。192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穆辛指挥了一个业余小乐队,得以首次尝试他的才能。许多年之后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虽然乐队只有8位演奏员,但结果是我有能力指挥!”[4] 显然他已经满怀信心!  

   

1922年,俄国、乌克兰、白俄罗斯、环高加索(于1936年被分割为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签署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诞生。1924年列宁去世,为了纪念他在彼得格勒领导布尔什维克发动“十月革命”并创建苏联,彼得格勒改名为列宁格勒。1926年,伊利亚・穆辛报考著名指挥家、时任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尼可莱・马尔科(1883-1961)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开设的指挥专业班,结果因“手上技术不好”而未被录取。经他再三请求马尔科答应接收,试用期一年。[5] 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穆辛跟着老师发奋学习,在技术上进步飞速,逐步成为班上的“明星”学生,还去大剧院做兼职指挥。经过四年寒窗,1930年他从音乐学院指挥专业毕业,两年后,29岁的穆辛被母校聘为指挥教师。好事成双,不久他又成为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助理指挥。穆辛的艺术生涯可谓节节高升,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职业指挥家,担任像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那样的国内最优秀乐团的首席指挥,现在这个理想似乎很有可能就要实现,仅1937年里他就指挥了30场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音乐会,命运之神正在向着这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微笑。然而,就在这时穆辛被突然调离列宁格勒、前往担任明斯克(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首府)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和明斯克音乐学院教授。明斯克在当时是苏联的一个省会城市,与列宁格勒、莫斯科这样全国艺术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不可相比。  

   

随后,1938年,叶夫根尼・姆拉文斯基(1903-1988),这位与伊利亚・穆辛同年并且在音乐学院时的同班同学,被任命接替前往美国定居的著名奥地利指挥家弗里茨・斯蒂埃德里(1883-1968)辞去的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首席指挥职位。姆拉文斯基是已经崭露头角的青年指挥家,曾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首演肖斯塔科维奇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第五交响曲》,大获成功。不久前他又赢得全苏指挥比赛第一名,于其一个月之后接手这个苏联最具影响力的乐团、并在接下来的整整50年时间里将其打造成一支世界著名的队伍。本次任命穆辛落选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他晚年时解释说是因为他不愿加入官方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联合会”以及他是犹太人这样一个事实。[6] 无论如何,可以想象,穆辛因此受到的打击是难以形容的。  

   

1941年6月希特勒德国撕毁刚刚签订不到两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闪电式袭击。德军在几个月时间里占领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伟大的卫国战争全面打响。为了保护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不受损害,苏联政府将其知识、文化、艺术精英阶层迁至位于中亚的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首府塔什干。正在明斯克工作的穆辛携家带小、艰苦跋涉数百公里逃避德军袭击,几经转碾来到塔什干,与已经先期到达的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同事们会合,在那里他为母校重执教鞭,直到战争结束。  

   

1945年5月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即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无条件投降画上句号。随着和平的到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从塔什干回到了满目疮痍的故乡(德军从1941年9月开始持续围困列宁格勒800多天,直到1944年1月苏军解放为止。这期间将近100万市民死于炮击、饥俄、疾病),开始重建家园。经过在塔什干避难时期四年的教学历程,此时的穆辛已经清楚地为自己校定了今后的使命:做一名教育家。他在回忆录《人生的课程》里写道:“我决定我不得不生活在一个没有(列宁格勒)爱乐大厅的世界里,集中精力献身教学”。[7] 确实,此后漫长的音乐生涯中他再也没有担任任何乐团的首席指挥职务。  

   

也许是当初尼可莱・马尔科教授对他“手上技术不好”的评价以至于一开始没有录取他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影响,穆辛从此在指挥技术上潜心钻研,渐渐地总结出了一套完整有效的教学理论。他特别强调学生在排练中应该通过手势、而不是语言来和乐队交流,他在《指挥技术》一书中写到:“一个指挥必须用他的双手清楚地将音乐向演奏员们表达出来”。[8] “简单地讲,我教他们用手来说话”,穆辛说。[9] 他认为指挥的手势、姿势、和肢体语言要自然,就像生活中常用的动作一样,比如把一件物品拿起来、用餐时喝汤等自然动作。[10] 穆辛表明指挥要花力气研究并弄清楚不同的手势、动作对乐队音色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谢苗・比奇科夫,穆辛著名的学生,形容老师的教学时说:“他注意你的每一个细节,从身体站立的姿势、手臂挥动的办法、到你的眼神。但是他首先关心的是你怎样表达自己”。[11] 穆辛本人指挥时“身体力行”自己的理论,另一位学生回忆老师有一次排练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他的动作和表情对音乐产生莫大的影响,他有惊人的能力使乐队做出色彩、层次、清晰度的细微变化,“我仿佛是第一次听到这段音乐”。[12]  

   

穆辛一再坚持注重、掌握技术是为了更好地为音乐服务,“我教的是在音乐之中的技术”。他借鉴苏联著名戏剧导演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有关表演的理论:演员应该在内心建立和(自己所演的)角色的联系,找到认同感,然后用自己的肢体和嗓音表演出来,好像剧中人就是本人一样。[13] 穆辛要求学生(在指挥时)试图与音乐(作品)建立一种实际的、能够感受得到的内在联系,好像用手来“雕塑”声音,同时让大脑进入音乐的情感状态。 “(指挥)要感受到音乐,要表达音乐的性格以及情感”,他强调说。[14] 穆辛认为指挥家要处理好音乐的表现力和精确性之间的关系,这是指挥艺术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他们之间是辨证、对立的关系,实际上他们相互抵消,指挥家必须找到一种方式把两者结合起来”。[15]  

   

穆辛挑选学生的标准严格、明确:“很简单,他/她心底里是一位真正的音乐家,能够用艺术和两只手把自己内在的感受和紧张度传达给乐队”。[16] 他教学的重要特点是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自身情况因材施教,“泰米尔康诺夫和吉尔季耶夫都是很优秀的指挥”,他说,“但是他们彼此很不相同,我教育他们要深刻理解音乐的情感内涵并能够用他们自己的手去表达出来”。 “吉尔季耶夫充满激情,泰米尔康诺夫更富有艺术性”。[17] 他从不要求学生一定按照他的办法指挥,相反,坚持学生应该找到他/她们自己的路子。他鼓励学生尝试好几种不同方式,反复比较,直到发现最适合自己的为止,“这样做有什么效果,那样做又会怎样,哪一种更有说服力”, 穆辛的学生比奇科夫形容说。[18] 他对学生赋予极其高的期望,在专业上十分严格。另一位学生回忆到:“他(穆辛)的教学方法富有说服力、同时又很人性化、且非常幽默。你(指学生)越是有才华,他就越对你严格,绝不轻易放你过关”。[19]  

   

伊利亚・穆辛把一生献给了他热爱的指挥教育事业、献给了他的学生、献给了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别的指挥喜欢挣钱,但我喜欢教学”,他说,“我感到满足,因为我为指挥艺术、特别是其课堂教学做了一些贡献,多年来我(就是)成天思考并从事这件事”。[20] 他拥有高度的奉献精神,对学生认真负责、对工作一丝不苟,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到90多岁高龄穆辛任然精力充沛,早晨六点起床,阅读总谱、预习当天的教课内容。尽管经验丰富,他总是抱着浓厚的兴趣寻找新的探索、向其他艺术形式学习新的方法。晚年他除了在音乐学院正常教课之外还应邀在国内外举办大师班。穆辛向来很呵护学生,对有才华但经济状况困难的甚至会悄悄地用自己的钱给于帮助。学生们对他爱戴、崇敬有加,吉尔季耶夫说起他的老师时深情溢表:“他充满智慧。他是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教师之一。他使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成为世界的一个音乐中心,虽然肖斯塔科维奇曾在那里任教,学院还有许多重要的钢琴和弦乐教师,但是没有任何人像穆辛教授这样(从二十年代晚期直到去世)倾心尽力地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学生”。[21] 另一位学生鲁道夫・巴夏尔(以色列室内乐团前任艺术总监)认为他的老师“非常宽厚,同时很坚强。作为教师他是一位天才,他能看到最小的细节和所有的毛病”。[22] 英国女指挥尚・爱德华梓上世纪80年代慕名去列宁格勒音乐学院跟穆辛学习二年,“穆辛教授是那样地大气,他是一位极好的老师,我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她说,“我有生以来首次这么刻苦地学习”。[23]  

   

尽管多年来穆辛作为指挥家曾经与苏联各地的乐团有过合作,却在几十年里没有指挥他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家乡圣彼得堡(1991年苏联解体,列宁格勒改回原名)爱乐乐团,直到1994年为庆祝他90岁生日,受学生、乐团总监泰米尔康诺夫特别邀请指挥专场音乐会,观众的反响可以用“狂喜的”来形容。[24]这时,穆辛还未出过国门,1996年,他以92岁高龄在国际上首次公开露面,指挥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在伦敦演出莫扎特、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普罗科菲耶夫的经典作品,获得极大成功,全体观众起立为他鼓掌达15分钟。1999年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举办穆辛95周岁生日盛大庆祝晚会,老人和他的几位著名高足先后登台指挥,比奇科夫回忆自己与乐队排练时,穆辛对在场的年轻学生说:“‘你们知道我的这位弟子’,他指着我,接下去他说的(赞扬我的)话是在这个世界上用任何金钱也得不到的,是一份无价的文献,是没有可能预料或编撰的奇迹”。[25]  

   

伊利亚・穆辛1999年逝世于圣彼得堡,享年95岁。他的生命横跨整整一个世纪,见证了时代的此起彼伏和历史的风云变幻。在将近70年的辉煌生涯中,他教过无数学生,培养了一批优秀、著名指挥家,包括前面提到的尤里・泰米尔康诺夫(圣彼得堡爱乐乐团音乐总监)、瓦列里・吉尔季耶夫(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院长、首席指挥)、谢苗・比奇科夫(科隆交响乐团首席指挥),以及雅科夫・克莱斯伯格(荷兰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尚・爱德华梓(英国国家歌剧院前任音乐总监),瓦西里・彼特连科(英国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奥列格・凯塔尼(墨尔本交响乐团前任首席指挥)、瓦西里・西内斯基(莫斯科大剧院候任音乐总监)、图岗・苏西耶夫(法国国立图鲁斯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阿诺德・卡茨(俄国新西伯利亚国立交响乐团前任音乐总监)等。  

   

我本人虽然没有听过穆辛教授的课,可是从我的俄国朋友以及东欧国家来的学生那里听到他们对这位老人的描述和景仰。记得数年前在一次指挥大师班里遇到一位穆辛的美国学生,我们谈起穆辛,她的话匣子一下打开,滔滔不绝地道来在圣彼得堡跟穆辛学习的日子,字里行间充满抑制不住的兴奋与深情。  

   

伊利亚・穆辛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去世前几天仍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课。他生前留下三部著作:《指挥技术》、《指挥的培养》、《生命的课程》(回忆录)。穆辛教授依然活在热爱他、怀念他的人们的心里,他的名字和艺术通过其众多卓越的学生为越来越多的爱乐者所知晓。他说过:“我没有虚度此生”。[26]  

   

   

   

   

摘要:  

伊利亚・穆辛(1903-1999)是俄国著名指挥教育家,“圣彼得堡指挥学派”的创始人。他在俄国音乐界久负盛名、备受推崇,可是在俄国以外的许多地方却少有人知。穆辛的艺术生涯延续将近70年,其间他发展了一套完整有效的指挥教学理论,集中体现在如何用手势、动作、肢体语言向乐队传达音乐的各种因素和情感、与音乐建立内在的联系。他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指挥家,包括尤里・泰米尔康诺夫(圣彼得堡爱乐乐团音乐总监)、瓦列里・吉尔季耶夫(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院长、首席指挥)、谢苗・比奇科夫(科隆交响乐团首席指挥)等,并于92岁高龄指挥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演出。  

   

    

关键词:  

伊利亚・穆辛,指挥艺术,指挥教育,交响乐队,俄国,音乐  

   

   

Abstract  

Ilya Musin (1903-1999) was a renowned Russian conducting pedagogue hailed as the founder of the Petersburg School of Conducting.  He was little known outside  Russia  and he did not make an international conducting appearance until the age of 92, leading th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London  ) to a critical acclaim.  Musin’s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concentrated on the conductor’s hand communication with orchestra and inner connection to music, and his magnificent teaching career extended nearly 70 years, nurturing such maestros like Yuri Temirkanov, Valery Gergiev, and Semyon Bychkov, among others.    

   

   

Kaywords  

Ilya Musin, the art of conducting, the teaching of conducting, orchestra,   Russia  , music  

   

   

   

引用文献:  

[1] “Ilya Musin, Russian Conductor and   Mentor  , Dies at 95.”  The   New York   Times, 6/14/1999   

   

[2] Leach, Brenda L. “Ilya Musin: A Life in Music.”  Journal of the Conductors Guild, 2004, Winter/Spring: p. 22    

   

[3] Lally, Kathy. “Leading a Powerful Tradition.” The   Baltimore   Sun, 11/16/1997: p. 2   

   

[4] Lally, Kathy. “Leading a Powerful Tradition.” The   Baltimore   Sun, 11/16/1997: p. 2   

   

[5] “Ilya Musin.”  Wikipedia, en.wikipedia.org/wiki/Ilya_Musin_(conductor)   

   

[6] “Ilya Musin, Russian Conductor and   Mentor  , Dies at 95.”  The   New York   Times, 6/14/1999   

   

[7] “Ilya Musin, Russian Conductor and   Mentor  , Dies at 95.”  The   New York   Times, 6/14/1999   

   

[8] “Ilya Musin.”  Wikipedia, en.wikipedia.org/wiki/Ilya_Musin_(conductor)   

   

[9] Lally, Kathy. “Leading a Powerful Tradition.” The   Baltimore   Sun, 11/16/1997: p. 4   

   

[10] “Ilya Musin, Russian Conductor and   Mentor  , Dies at 95.”  The   New York   Times, 6/14/1999   

   

[11] Leach, Brenda L. “Ilya Musin: A Life in Music.”  Journal of the Conductors Guild, 2004, Winter/Spring: p. 23    

   

[12] Leach, Brenda L. “Ilya Musin: A Life in Music.”  Journal of the Conductors Guild, 2004, Winter/Spring: p. 25    

   

[13] “Constantin Stanislavsky.”  Columbia  Electronic Encycloped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4] Leach, Brenda L. “Ilya Musin: A Life in Music.”  Journal of the Conductors Guild, 2004, Winter/Spring: pp. 23-24    

   

[15] “Ilya Musin.”  Wikipedia, en.wikipedia.org/wiki/Ilya_Musin_(conductor)   

   

   

[16] Leach, Brenda L. “Ilya Musin: A Life in Music.”  Journal of the Conductors Guild, 2004, Winter/Spring: p. 26    

   

[17] Lally, Kathy. “Leading a Powerful Tradition.” The   Baltimore   Sun, 11/16/1997: p. 3   

   

[18] Leach, Brenda L. “Ilya Musin: A Life in Music.”  Journal of the Conductors Guild, 2004, Winter/Spring: p. 25    

   

[19] Leach, Brenda L. “Ilya Musin: A Life in Music.”  Journal of the Conductors Guild, 2004, Winter/Spring: p. 26    

   

[20] Lally, Kathy. “Leading a Powerful Tradition.” The   Baltimore   Sun, 11/16/1997: p. 3   

   

[21] Leach, Brenda L. “Ilya Musin: A Life in Music.”  Journal of the Conductors Guild, 2004, Winter/Spring: p. 26    

   

[22] Lally, Kathy. “Leading a Powerful Tradition.” The   Baltimore   Sun, 11/16/1997: p. 4   

   

[23] “ Sian  Edwards Biography.”  Answers.com Music Encyclopedia, www.answers.com/topic/sian-edwards  

   

[24] Leach, Brenda L. “Ilya Musin: A Life in Music.”  Journal of the Conductors Guild, 2004, Winter/Spring: p. 26    

   

[25] Toronyi-Lalic, Igor. “theartsdesk Q&A: Semyon Bychkov.” theartsdesk.com, 4/14/2010, www.theartsdesk.com/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1250:semyon-bychkov-interview&Itemid=14   

   

[26] Lally, Kathy. “Leading a Powerful Tradition.” The   Baltimore   Sun, 11/16/1997: p. 4

 

   

 

作者简介:徐志廉,美国堪萨斯大学指挥专业音乐艺术博士,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交响乐团指挥,星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研究方向:指挥艺术、管弦乐队。

 

 

本文原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1年第3期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