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法研究 > 小学音乐教法 >

在音乐艺术实践中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一、艺术实践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音乐学习一定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积极态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学好音乐的先决条件。兴趣仅仅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并不是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就达到了目的。巩固兴趣和发展兴趣是要通过艺术实践来完成的。由于音乐课的特点,如唱、欣赏、演奏、激起和培养孩子们的审美需要,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这种兴趣还不稳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广泛性。但通过多次对音乐的听、唱、奏、创等艺术实践的活动,会不断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兴趣会更加提高,而逐步产生了乐趣。兴趣和乐趣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能相互交织、相互转化。乐趣产生以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就更深了。在不断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爱美的情感、爱美的性格,理解了音乐艺术的意境,部分学生将产生立志学习或从事音乐艺术的志向,进而形成了志趣。为改变音乐教学单调、古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受到艺术之美,在音乐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乐器进课堂的方法,让每一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兴趣的产生还在于把知识、技能运用于艺术实践之中,使他们在艺术实践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艺术创造的欢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六种办法,具体如下:

1 、律动激趣。低年级学生好动、善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动作特点,编一些简单的律动练习。比如:新课程实施的教材第二册中第五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在熟练演唱歌曲的同时,教学生蒙古舞的简单动作,转动手腕,硬碗的动作表示白云在闪烁,骑马、扬鞭等动作表演马儿在草原上奔跑。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这样运用在教学中既可以培养学生对节奏、韵律、强弱的感觉,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好动心理,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热爱自己的祖国。

2 、故事激趣。小学生对老师有着很强的信任感和依赖性,听老师讲故事是他们最高兴的事。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教学内容上来。一般安排在课的导入部分比较恰当,注意语言生动、形象,故事情节要与教材内容相符,如《动物说话》一课就可用故事导入,我根据小鸡上学的情节,把歌曲中的内容渗透进来,不仅具有音乐性,还能起到更好的激趣效果。

3 、游戏激趣。音乐游戏可以在教学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游戏中,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同时也可满足学生强烈的参与心理和竞争心理。如:在音乐测试中,为使学生对考试的形式有新的认识,我设计了《愉快夏令营》游戏:红旗夺冠(听乐曲写名称);拾贝壳(自由创编节奏);放风筝(背唱歌曲活动);音乐王冠(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最优者戴音乐王冠)。我还经常自编一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竞争性的音乐游戏,来丰富我们的音乐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4 、图画激趣。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很具美感,像《打花巴掌》《小雨沙沙》等,如果我们结合这些教材,挖掘其中的美学因素,来制作一些漂亮、精美的教学挂图,多媒体软件,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一定的描述,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同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5 、表演激趣。小学生的表现欲极强,音乐教学可以充分满足他们这方面的要求。我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歌舞表演,表情舞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在组织这些活动时,我注意结合游戏,如《小青蛙找家》对学生加强协作精神、勇敢教育和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等方面的思想教育;《挤奶舞》教育学生爱劳动,以使这种教学真正达到既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效果。

6 、器乐激趣。乐器教学是小学音乐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儿童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异心理,他们对操作乐器参与课堂演奏等活动很感兴趣。在教学歌曲中,让学生分别用沙球、串铃、木鱼、碰铃等小乐器,协同老师弹奏的旋律进行演奏;也可以让其他同学演唱歌曲或进行歌表演等。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一般表现出积极、踊跃,教学效果也很好。此外,我在课堂中进行一些如口琴等器乐的教学,使小学生能基本掌握一种乐器的演奏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巩固和提高视唱能力等方面是很有益处的。

二、创设艺术情境引导情感体验。

最基本的是创设良好的课堂聆听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创设情境,是要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有了良好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我积极鼓动他们听音乐时自然的肢体活动,同时也保证课堂纪律的良好,必要时要求闭目聆听,逐渐养成安静地听音乐的习惯。当优美的旋律自然地流淌到他们心底时,他们的笑脸上浮现的是投入,是满足。可见,他们已经开始体验到音乐的魅力了。

1 、在现代教育手段中,多媒体的运用也能发挥出很好的创设情境的功效。特别是在欣赏音乐形象明显的组曲、交响音诗、音画等音乐的教学中,可以一展身手。在欣赏《可爱的动物》时,我采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了强烈的森林气氛,使学生置身于葱郁的大森林中体验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虽然没有看到真实的动物,但他们能通过音乐、动画感受到狮子的威武神气和大象的憨态可掬。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投入地理解音乐是有很大困难的,能达到心领神会就可以了。另外,用生动的语言、体态的表演,也可以使学生产生与音乐相应的想象,有时可以代替一定的视听感应,提高音乐聆听的效率。

2 、着手意境,引出情感共鸣。音乐的奇妙在于能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无论歌曲还是乐曲教学,都可以从意境着手,以情感为切入口,这样也符合艺术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快乐的小熊猫》是一首很能被学生接受的乐曲,从作品本身的意境出发,在引子引出的一段优美无比的旋律时,让学生想象非常静谧、安详,阳光洒落的森林的初晨。小鸟展翅飞翔之后,活泼的旋律跳出,欢快的音乐牵动了他们的心,注入了学生的心里,不自觉地也跟着快乐起来,兴奋起来。虽然小熊猫的形象不是很明显,但是音乐已经引起了他们的心理共鸣,在音乐中得到了快乐情绪的迸发,是不是能感受到小熊猫的形象,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再如,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在聆听中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在无比辽阔的大草原上,有着洁白的羊群,奔驰着的马群,安静的牛群,小骑兵捍卫着大草原,使人们愉快地劳动着,蒙古包中飘出袅袅炊烟,人们过着幸福而富足的生活。在营造好意境后,辽阔的音乐出现,学生内心深处感受着极具蒙古特色的旋律,感受宽广、自豪的声音,全都从心底喜欢上了这首乐曲。只有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音乐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3 、鼓励创造,引起情感升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感情的升华。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最佳方式,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进行对音乐的再创造。比如,在欣赏《小象》与《大象》之后,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要表现象的各种形态,我就让他跟着音乐学着大象、小象走到学生中间,自由的表演,不仅使他更好地体验音乐,更使其他的同学更好地理解了音乐;学习《小雨沙沙》时,多媒体表现下雨的不同情景,雨水滴在不同物体上的声音启发学社学生来探寻,为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演力、创造力。创新教育未必要求每个学生能创作高水平的音乐作品,未必要求每个同学能较好地进行歌曲的二度创作。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一种创新精神。营造学校大的艺术氛围,布置教室与教学相关的艺术气氛,采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多变的教学导入方式,采用唱游、律动、伴舞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重视节奏教学与简单的节奏创作;尝试曲调的简单创作;尝试给歌曲填词等。教律动时,以往总是“教师编,学生做”这种机械式模仿,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和大脑。我在教学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这既有利于自信心的树立,也利于良好个性的培养。有一次,我让学生们给歌曲《小雨沙沙》编排舞蹈动作,全班几十个人编了几十个小舞蹈,尽管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动作也欠优美,但我还是表扬和鼓励了大家,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心血,他们自己的“作品”。

艺术创新的实质是用其他艺术手段进行创新实践,从而再现音乐的情感体验,实现艺术审美的情感升华。可以用肢体动作、绘画等再现音乐,在音乐艺术实践中陶冶情操在艺术实践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音乐教育决不单单是为了教会学生唱歌、弹琴、欣赏音乐,而是以此为手段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审美意识,,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终生享有音乐乐趣 , 最终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