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画境画歌意
摘自:《网程教育资源库》
我曾多年任教小学音乐、美术课。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节音乐课,乐兴有余而形象感染不足;而一节美术课,则静谧有余而活泼气氛欠佳。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我在这两门课教学中进行了美术、音乐互补的探索。
早在1970年,美国音乐教育家乔治•罗曼诺夫就提倡一种音乐背景记忆法,即在乐声中进行学习、创作或记忆。实践证明,教师在优美的古典音乐旋律中朗诵英语课文,能使学生的记忆力提高10倍,可以在72小时之内掌握2000多个单词。经过反复试验,乔治•罗曼诺夫得出结论:不管在任何时候,音乐都能直接刺激大脑神经,引起兴奋,并由此产生创造灵感。
1983年召开中日教育交流恳谈会期间,我国代表团在考察日本幼儿园时看到,幼儿在学画乌龟之前,教师先引导他们听一段表现乌龟律动的音乐,并要求他们按音乐节奏模仿乌龟爬行的动作,然后再让他们进行绘画创作。这种教法,旨在通过音乐刺激,使幼儿更好地激发起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由此,我们认为,音乐能够改变美术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而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也能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因此,实施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即在美术课教学中注入音乐内容,在音乐课教学中加进美术欣赏,使这两门课中都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声”,两者和谐统一,从而既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
近几年来,我在实施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那就是抓住“视、听、唱、奏、动、写、记、创”这八个要素,启发学生“画歌意、唱画境”,即用画笔把歌曲的意境描画出来,用歌曲把图画的意境抒唱出来。
例如二年级上一节以“小鸟的家”为课题的美术课,开始,教师把鸣叫的、飞翔的等各种姿态的小鸟画像贴在黑板上,先给学生以美的视觉享受。接着,教师播放小鸟叫声各异的录音,并加一段“鸟的天堂”的录音故事。主讲人活灵活现的讲演,使同学们浮想联翩。继而,教师再按录音机,一曲民乐合奏《荫中鸟》的欢快旋律划破了教室的静谧,学生活跃起来了,情不自禁地和着乐曲,踏着节奏,挥动两手,模仿着各种鸟的样子和叫声。当学生安定下来,教师又引导他们观察各种鸟(画像)的头形、身形、眼睛及颜色,然后再播放乐曲《荫中鸟》。随着欢快的乐曲,同学们尽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茂密的森林、欢唱的各种鸟儿千姿百态……至此,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已是水到渠成了。又如二年级一节音乐课,欣赏一支彝族童谣《转圆圈》(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这支童谣情调纯朴,尽管音域不宽,但节奏轻快、动静有致,富于浓厚的撒尼民族(彝族支系)色彩。教师引导欣赏这支歌时,把预先绘制好的云南风情画贴在黑板上,使画中的竹楼、远山、草坪、月亮和欢乐的人群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向学生简单地介绍撒尼族的风俗习惯后,即作了表演般的范唱。刹时,学生犹如置身于草坪上的人群里,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来。一阵激情后,教师又启发学生根据绘画的意境和《转圆圈》的歌词展开想象:一轮明月由东升起,宁静的山村,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树梢;远处群山朦朦胧胧,近处小溪潺潺流着。正当同学们沉醉在美好的意境中之时,不知哪位学生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月亮出来了!”于是,全体同学也情不自禁地齐声和着:“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有些学生还拿起竖笛吹起来。一时间,“视、听、唱、奏、动、写、记、创”八大要素中的大多数都在课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欢乐的气氛中,一位学生指出黑板上那幅绘画仍未完全体现《转圆圈》所蕴含的意境,并要求老师批准他索性到黑板上作画。果然,他的想象画丰富多了:竹楼、群山、月亮、小溪、泉水、草坪,还有一群小朋友和站在竹楼窗台上呼喊着“月亮出来了”的小妹妹。画中情景交融,歌入画境,令人神往。
由上可见,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根据小学生好动、爱唱、爱画的特点,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把美术、音乐的因素和谐地融为一体,以达到活跃气氛、愉悦身心、陶冶情趣、诱发灵感、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实施此法已得到很好的效果。
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实验的成功开展,把学生学习艺术学科的兴趣激发起来,由此推动了琴乐歌声、绘画书法等艺术活动的开展,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
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实验的成功开展,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了他们的个性特长,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苗子。这种教学法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和启发性,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积极调动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如四年级郭云同学,原来较为散漫,学习成绩也不好,但他后来通过美术、音乐互补教学法的促进,不仅对艺术有很大的兴趣,能写一手好字,能画一手好画,能歌善舞,而且仪表大方,文明有礼,学习成绩也屡居同学前茅。事实上,凡是美音互补教学法抓得好的班,班风都较好,学生都活泼而知识面广。
以上方法笔者经过八年的教学实践,各位音乐教学的同仁有兴趣的话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