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程实施要点
摘自:《课标教材资源网》
1、新课程需要教师确立课程意识
实施艺术新课程从表面看好像是我们老师只具有单科教学能力和所要面对的多种艺术形式、教学内容的矛盾。但实际上更本质的问题是:我们的教学习惯了按照学科顺序、按照书本教材的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势和现在所需要的丰富、开放、自主开发新课程之间的矛盾。所以实施新课程首先需要教师确立课程意识。
长期以来,“课程”只是行政部门和专家管的事情,由他们来按照学科发展的逻辑,确定教学的方向、目标计划和教学的内容,教师的任务只是完成计划中的教学,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很多老师以为课程就是按照既定的指令和规定来实施教材内容,教教材。教师的教学只能是依赖于教科书、参考书,很少能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形成了课程与活生生的学生、教师、课堂生活相脱离,和多样性、不确定性的实际教学过程相脱离。我们的教学只能是只见教材不见人,只能是重复、机械的劳动,老师越教,学生越不爱学,本应充满美感、情感的艺术课堂,也是气氛沉闷压抑。我们过去也在不断地探索改革,但是根本理念不解决,就只能是在方法、形式上打“外围战”。我们也有多年的学习国外教学经验、教学法的经历,但是仅仅从方法论的层面解决不了我们实现培养目标的问题。
实际上,任何教材都不可能完全适应学生的地区差异、个体差异和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而实践中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有发言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的调适,调动各种课程资源,适应实际的需要。也使艺术课程具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创造有个性化的教学。因为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都应该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所以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仅仅关注学科内容走向更多关注学生经验,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观。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是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特点和趋势,只有广大教师的参与和创造,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深化。
2、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表述
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表述是课程意识和课程设计的重要方面。这可以让我们通过实例来对比分析,看教学目标的设定:例如:
例1:教学目标
在多种艺术活动中,使学生接触色、形、神等艺术要素。培养学生动手、合作、审美等能力。例如,让学生帮助老师装扮成一只孔雀,在学生的合作中,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使情感得到丰富,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了解人与动物、动物与大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
建议改写为:
1、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观察力和生活经验,在模仿和表演的活动中体验和表现各种动物的形态特点,感受动物的可爱之处。
2、在师生、生生相互装扮动物、画动物的活动中,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尝试和学习运用艺术的要素和表现形式。学生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
3、在和动物朋友建立情感的同时,学生关注动物们今天的生活状态,引起对动物保护的思考。
为什么教学目标中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是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这对我们艺术课程的教学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是“教”而不是“学”,所以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常常是“培养学生……”、“使学生……”、“让学生……”等。所以把“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从原来的“教学的内容纲要”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纲要”,确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地位(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教师的主体地位)。这实际上是涉及到教育理念的根本问题,也是我们今后确定和叙述、书写教学目标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伴随讲话出例1教学目标四行文字)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我们的教学目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难以评价、掌握的内容,例如上例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动手、合作、审美等能力”,“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验艺术,了解人与动物、动物与大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等,都显得过大、不具体、难把握,缺乏本节课的特点和个性,好像是放在哪节课上都行的语言。这种写法正如前面所说,主体不对,而且也难以评价。改写后的目标,保留了设计老师的教学理念、结合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关注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共同发展,又是可以考察和评价的。
(伴随讲话出例1教学目标后八行文字)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上例改写后有:1、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观察力和生活经验,……2、在师生、生生相互装扮动物、画动物的活动中,……3、在和动物朋友建立情感的同时,……等,都属于行为条件。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参与和做到的,也是评价的依据和方面。同时这个部分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情境设计、为学生创设学习条件、施展教学策略的空间。
再举一例:
例2教学目标
本节课让学生对神奇的天空产生好奇和幻想,激发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和探索天空奥秘的动力。通过语言、表演、歌唱等艺术活动体验生活、大自然与艺术的关联。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艺术表现的同时,鼓励他们平日多积累,同时学会倾听、交流。歌曲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反复欣赏过程里,感受歌曲的内容,理解“太阳”为什么“可爱”,并发自内心的歌唱太阳。
建议改写为:
1、学生有兴趣、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地积极参与各项艺术、游戏活动。
2、在游戏性的活动中学生初步尝试和体验两种节奏型的配合。每个单独的声部能够做到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速度的稳定。初步体验和感受声音中力度的渐强和渐弱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早、午、晚太阳色彩不同的描述,初步感知色彩的区别。
4、通过猜谜语、看色彩、唱歌曲、淋小雨的活动,学生发现和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并乐于参与表现。
(伴随讲话出例2教学目标前五行)这个课例的教学目标给人的感觉是混成一片,不够清晰。教学实践中师生做了很多事情,学生也有具体的能力发展,但是在目标中没有显示,更没有涉及表现程度、最低水平等。根据设计老师的实际教学过程改写的目标,有兴趣、情感的目标;也有表现程度的目标,(伴随讲话出例2教学目标后七行)例如:2、在游戏性的活动中学生初步尝试和体验两种节奏型的配合。每个单独的声部能够做到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速度的稳定。初步体验和感受声音中力度的渐强和渐弱的变化。3、学生通过对早、午、晚太阳色彩不同的描述,初步感知色彩的区别。
我们追求的艺术课程不是各种艺术形式的掠影和堆积,而是在艺术与生活、与情感、与文化和与科学的关联中、在相关的艺术形式中,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要通过我们创设的环境、条件,激励、促使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感、有所得,我们必须要向40分钟要效益。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课程标准的确定是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能力发展的需要,所以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是体现标准理念的重要学习资源,也是确定目标的依据之一。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特点,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益。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侧重而不是面面俱到,这正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课程设计的重要方面。
3、重视感知在艺术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感知”在我们过去的教学中也提到过,但是那是作为一种手段。因为过去的教学主要是教师的传授,学生是作为一个被动接受的客体,不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就必定对感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能深入理解。我们的教学中就会忽视了学生的感知过程,正像有的老师所说:精美的图面还没有来得及回味,学生又忙着唱歌,歌曲没唱好又忙着去学剪纸,整节课结束后,学生忙的不可开交,但实际上收获并不多,没有给学生留有必须的感受、感悟的时间和空间。
人类智力的发展源于感官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只有在感觉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发展认知,形成理解。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更是学生获得艺术经验的最基本方式和基础。只有在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发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表达他们的独创、个性、丰富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想象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感知阶段要多看、多听、多比较、多渠道体验感受,包括对真实的生活、对艺术家的表现。感受不同才能产生有个性的创造。
注重教学的情境创设。
戏剧表演这门综合艺术,对于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冲动具有重要意义。即兴的戏剧性表演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形式,它比音乐、舞蹈的表现力更全面、更丰富。它引导学生体验角色的形态、心理,使之具有换位思考。结合着视觉、听觉能力的发展和各种表演形式,使学生体验和学习如何表达与交流,对于培养观察力、动作的协调性和对他人行为方式的理解都具有重要作用。
4、注重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体验
我们常常以为能力是教出来的,但实际上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的,是建构的。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是基于自己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因此任何学习都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
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了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杨振宁说过:“过去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
5、把自主学习、想象、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
举例:熊猫咪咪,撕纸教学例如,老师的教学中有这样的设计:“教师演示用手指画蚂蚁的方法。先用食指蘸上墨或色在准备好的宣纸上点出蚂蚁的头,然后用手指蘸墨或色横着点画出它椭圆形的肚子,最后用……”,“教师对能突破老师所教技法的限制,合理运用工具材料,个性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这里仍然是教师一步一步地教,学生亦步亦趋地模仿,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自己先来探索和尝试,教师再把自己的作法作为各种方法中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和学生探讨呢?“教师对能突破老师所教技法的限制,……”的提法,不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吗?
有位教师上课的内容有用撕纸的方法,撕出小草和大树,教师没有给学生机会自己去尝试,就自己在讲台前演示了,学生做出来的结果必定是模仿无疑。如果必须要有示范的环节的话,是否可找两、三个学生到台前来做,并且让他们有机会说明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引起大家对他们的制作进行评价,最后,在他们制作的基础上,教师再给以指导。
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的回答没有遵循老师的“预设”就“誓不罢休”。试想40分钟的一堂课教师的语言占了这么多,学生还能有多少自由想象、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呢?学生只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被动地跟从。
新课程的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学生要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更不用说“会学”了。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了遏制学的力量。
6、鼓励合作学习,避免形式化
综合性艺术课程是这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新生事物,它正以其鲜明的人文精神、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创新的意识,给传统艺术教育带来了剧烈的震荡。
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们,经过努力工作、艰苦奋斗,走过了茫然、困惑、疑虑、探索和反思,以前所未有的改革热情和创新精神,开创了艺术教育的一片崭新天地。
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重新学习、实践的压力和动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师们在不断的探索追求中,实现其自身的创造价值和人生价值。
我们欣喜地看到,艺术课程正在改变着课堂,激发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天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改变着师生的生活方式,释放了教师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个性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始成为现实。正是学生们对艺术课程的热情和教师中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使我们对实施综合课程越发增强了信心。
正是艺术新课程打破了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迫使”教师进入自主开发课程、创设个性化教学的广阔空间;正是艺术新课程“迫使”教师开始从囿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单兵作战向学会合作过渡,由单向型教师向综合型教师过渡;正是艺术新课程“迫使”教师感到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唤起了对于不同艺术门类知识的渴求,开始走进了自己以前了解很少的领域。这是实验区教师们的总结,他们都认为通过新课程自己学到了很多,成长了很多。
我们已经跨越了开始阶段的茫然和自以为不能承担综合课程的畏惧。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深入,我们也在不断地遇到新问题,这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因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问题才更会促进我们的思考和研究。
结束语
在这样的巨大变革中,综合性艺术课程还在刚刚蹒跚走路,还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待逐渐成熟和完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还有更多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我想,就是要加强学习。最近我看到作家王蒙的一段话讲得很好,就让它来作为我们这次对话的结束语吧。他说:“学习是全天候的事,是终身的事。学习是一种境界,是精神成长的需求,是令人愉快的。……学习,还能让我保持纯洁。不论多么伟大的人,在他学习的时候却只有一个身份----学生。人在学习当中就是还在成长当中,人就因此有活力、有希望、有理想。通过学习,我们就能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搭建起立了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