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法研究 > 高中音乐教法 >

音乐欣赏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摘自:《福建高中新课程》

[内容摘要]: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爱好,如何在音乐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成为了我们当今研究的主题,我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一些成果,本文主要针对学生参与性进行了初步的阐述,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创造学生参与活动的条件和空间,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活动的主人。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主体参与空间、激发、参与

新课程强调音乐课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课堂教学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教师要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要为学生的参与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以及宽松的环境。体验是每一位学生成长过程必须的,只有在参与中才体会成功的欢乐,体验展现自我的自信,体验有所合作的趣味,参与为了体验,体验为了发展,本文结合当前的现状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承担者,而他们都是一个个具有纷繁复杂心理活动的,活生生的主体、即内因。按照“外因通过内而起作用”的原理,教师的作用不论多大,它只有当学生主动愿意接受时,才能得到发挥。反之,如果学生不愿意接受,再大的作用也会等于零。因此,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便敞开其内因的大门。而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个内因----学生主体。

⑴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传统的教学过程,由于过分强调学科本身的严密性,过分注重教育结构的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就会导致一方面学生参与甚少,另一方面由于忽视学生参与,所以教师对学生兴趣热点、所思所想不甚了解,往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唱、学生跟,教师做、学生看,教师弹、学生唱,这样的教学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纯粹是一个被动的盛东西的容器,你在那里往里装东西,全然不顾学生是不是接受了。曾在报上见到这样一篇报导,有位母亲经常带着可爱的孩子在休息日上街,在熙熙攘攘的马路上逛街、商场里购物、乐此不疲,当然也给孩子买礼物、吃小吃,可每次孩子总是闷闷不乐。有一次,孩子终于拒绝与母亲同行政,母亲大惑不解,最后孩子说:成天在大人堆里钻来钻去,没意思。母亲当时蹲在孩子身边,从孩子的高度望出去,到处是大人们接踵而来的身影,来去匆匆的脚步扭扭摆摆的臂部和腰间叮咚作响的皮包手袋,这才恍然大悟,在大人的世界里这么兴致盎然的乐事,在孩子的眼里却显得这样的单调无味,后来母亲改变了与孩子休闲的方式,去海边看潮起潮落、堆沙子、玩儿童乐园、爬山、钓鱼,欢笑终于又回到孩子的脸上。这件事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教师学生的关系正如一对母子。作为教师如果你不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不研究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用我们的思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去进行教学活动,该是多么徒劳和事倍功半,如果能针对教学的内容,以游戏、故事、表演、绘画等不同的方式,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喜爱的方式参与活动,这样的效果将会理想得多。学生们由低年级升入到高年级,他们会因环境、集体成员的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适应,也会因学习任务、方式的变化而产生困难,这是人的生理和心理成长与发展上有稳定性和渐进性的特点,我们的教师如果不研究这些变化,不及时地修正教学方法,教学的活动就无法正常有效的进行。

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很快,学生渴望教师理解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处,和他们交朋友,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虽然与成人相比内容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教师如果不是很好的了解这一点,即使你有很高的学识,很扎实的基本功,也不能使学生对你产生足够的信任,即所谓“敬而远之”,人与人有了相当的距离,沟通就有了问题,师生之间不能很好地沟通,良好的关系也就无从谈起。譬如:有学生上音乐课时偶尔忘记带书,教师认为这是很严重的事:“书就像战士手中的武器,上了战场你不带武器怎么可以呢。”因而狠狠地批评他,而学生认为反正同桌有书,可以一起看并不会影响学习的。如果下课后学生来告诉老师有同学说他是“笨蛋”,希望教师去批评那个学生,以证明他不是“笨蛋”。而老师就一笑了之:“说你笨蛋,你就是笨蛋啦”。那么,这些学生一定对老师十分的失望,认为老师有失公平,对教师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不喜欢这位教师,慢慢就会心不在焉,不爱上你的课。只有避免这些情况的产生才能与学生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定是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学生热情地向老师好,教师给予欢笑回应,用眼神与微笑把心中的关爱传递给他们,如果在讲课时有了错误,发现后应及时纠正,让学生们知道教师也会犯错误,给学生树立有错则改的榜样,这样的行为比平时多少次说教更有效,在任何情况下,身教都重于言教,很难想象一个口是心非、行为不佳的教师能在学生中有理想的教育力量,能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

二、提供参与的空间,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可能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识和力量,要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提倡追求和谐、轻松双向交流的教学气氛,教学中教师要以设计者的角色出现,尽是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自我表现的条件。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其真正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来。

⑴课前参与

课前参与不仅仅为课中教学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了课上的学习,更为学生学会收集、组织、分析、加工、运用信息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培养了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和综合能力。课前参与的方式可以是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材,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可以通过书本、网络等收集有关资料,或按照教师的布置,做好课前准备。

⑵课中参与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发展能力的主渠道,因此课中参与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非常关键的一方面,课中参与既要有参与的深度即学生是否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还要具备参与的广度,即参与面向全班、二者结合,方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课中参与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小组协作”。音乐课鉴于其学科的性质,学生个性的差异,学生在课上的参与状态可分为积极参与、边缘游离参与、消极等待参与三种类型。积极一类思维活跃、创造性强、易被音乐作品所打动,与作品产品共鸣;边缘游离的学生游离在参与与不参与之中,注意力易分散,自我约束力差,有时也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消极等待一类课上无精打采,无动于衷,逃避困难。这种“小组协作”的方法最能调动每一种类型学生的方式,每一种状态下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能获益。小组学习对于边缘游离参与消极等待参与的两类学生来说是最佳的学习途径,其参与率明显高于非小组学习。合理的组合(小组中三种类型均匀分布)可以让学生更多的相互交流,一同切磋,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相互帮助,共同分离;相互欣赏、共同体验。特别是消极等待的同学、性格内向的,可以小范围内演唱,逐渐树立自信心;对于学困生,小组学习也是一个很有利的帮助措施。学生之间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容易沟通,而学生教学正是早年陶行之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避免因老师教学时照顾大多数而忽视对学困生的课堂辅导,可以说,小组学习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课堂形式。对于积极一类学生,设立“我为大家唱支歌”、“小组来献艺”等参与展示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体验成功的愉悦。

⑶课后参与

对比课前、课中的参与,课后参与则使知识进一步拓展,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体验得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教师可根据课内教学让学生进一步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演唱、演奏晚会等形式巩固拓展所学内容。

三、创设参与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音乐课强调主体的情感光体验,而影响体验的快慢与深浅度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加强音乐课的情景创设,创设一些与音乐教学有关的情景和环境渲染音乐气氛,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产生想象,这是促进学生参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㈠首先要应用“美的教学语言”创设美的音乐情景

创设情景需选择美的突破口,语言的本身在便是美的化身,它具有节奏美、音调美、韵律美等特点,而美的语言更是运载着人类语言独特的心不在焉,美的语言在审美活动中,更加烘托出美的基质,因为美的语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能生动地再现欣赏内容,描写情景,或是可以联系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利用学生的联想、想象把他们带入向往的境界,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信他们去感受音乐,获得真切的美感体验,所以都是要深刻地理解,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既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又要成为传播者,让学生置身于情景、声交融的场面,真正领会教学语言和音乐语言带来的美感。如欣赏圣桑的《天鹅》,可以以感情为线切入和引导学生欣赏。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皎洁的月光、宁静的湖面、高贵而优雅的天鹅,一只伤感的面对死亡的天鹅,怀着对生命的眷恋,在月光下慢慢合上翅膀和生命告别,在良好的聆听气氛中,优美伤感的音乐和教师富有艺术化的渲染,会带给学生心灵深处的艺术美感。课堂上,教师应学会释放情感的智慧,才能以情带情,情感被激发美感自然生成。

㈡注意提问方式的语言,使每个学生大胆的在音乐活动中展现自己

教师不但要当好课堂上的设计者,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把自己融入音乐,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心灵朋友”。这就要求教师要机智应变,善于调控场面,这样才能化课堂气氛中的枯燥为幽默有趣,化抽象为具体,语言要注重启发性,要在提问中启发,提问应是鼓励性的,从简单入手让学生取得成功的满足,不是为了把学生问成哑巴,哪怕不能回答或是答错的问题,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如: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会和音乐形象的塑理解应该是千差万别的。也由于学生对音乐体验的深浅程度不同得出来的答案往往与教师心目中的答案存在差别,一首乐曲有的学生听起来可能是欢乐的,有的学生听起来可能是悲伤的,或者什么感受都没有,而对音乐的想象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显然这正是音乐艺术独特的魅力所在,好像水中月镜中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同时决定了音乐语言的可塑性很强,所以只有鼓励,学生才敢于发言、敢于参与、敢于超越;只有受到鼓励学生才有所发现、创新。

㈢利用多媒体教学,诱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和画面的同步作用,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来自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形象具体、形成新导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音乐课应努力创设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环境,当学生进入教室时,教师应提前放一段旋律优美的音乐或歌曲,使学生感到进入音乐世界,与周围环境很快融为一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听觉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师生的感情。为提高学生兴趣,我们可以把声音与画面结合起来。如在欣赏《蓝色的多瑙河》时,让学生们一边聆听教师对曲子的曲式结构、调式和主题的分析,一边观赏多瑙河的粼粼的波光和沿岸的美丽风光,并倾听华丽优美的旋律。这样,知识、想象、音乐的完美结合,便犹如身临其境。

四、主导作用是主体参与的动力

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活动之后,学生对以前的欣赏课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他们说:“以前教师怎么讲我们就怎么听,从来不会去多想。现在我们愉快多了,既可以自己想象又可以告诉大家为什么会这样想,有时还真想与音乐家对话呢!”听到学生们的话笔者不无感慨。是啊,对于音乐欣赏课来讲,它的价值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养成一种活跃的思维习惯,培养一种能力。因为音乐它并不只是让学生接受观念和知识,而是用自己的感觉去发现,用自己的理智去发掘心灵深处的美。如果教师过多地“牵引”,必须导致学生的思维从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日新月异,音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面对的学生,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接受音乐的途径,早已不仅仅是课堂了。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责已发生了变化,学校的音乐欣赏教学不能只教学生被动地听或简单地了解有限的曲目或知识,而是应该指导学生自己走近音乐,认识音乐,热爱音乐,让学生们自己去创造高层次的音乐生活。学会从浩瀚的音乐海洋里选择吸收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将音乐的美融进心灵,使之成为答类硬性世界里极其丰富而生动的一部分。这是我们每位音乐教师目前面临具有挑战性的一项任务。而要出色的完成上述任务,音乐教师自身的现代课堂教学意识和素质亟待提高,应通过不断地,广泛地学习,完善、更新和提高教学能力,掌握和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刻苦钻研专业理论,让自己的教学水平、质量和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认清生与师的角色、身分,摆正各自的地位,充分发挥各自“主体”与“主导”的作用。

[引用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办

2、《音乐课程目标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