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法研究 > 高中音乐教法 >

渐入佳境――《走进歌剧艺术》“一课三上”引发的思考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背景:


  唱歌无论好坏,人人都会一点,但对于欣赏歌剧,从老师到学生,心里难免存在一种畏难情绪:一般人都会认为歌剧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高雅”艺术,所以平时接触歌剧的机会并不多。当我遇到这一课题时我在高一年级的三个班级尝试了三种上法,感受不同、效果不同。老师从费劲口舌→有些费劲→适度放松→有点成就感。教学中如可把握火候、把握住课堂教学中潜在的情感路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逐渐深入教学内容,巧妙的将课堂气氛从平缓推向高潮,扣人心弦,渐入佳境。


  情景再现:


  第一个班:开门见山,筋疲力尽


  新课预设不足,开门见山,用歌剧白毛女选段《北风吹》引入课题,让学生说说它的表演方式是什么?学生对于这个歌剧唱段不感兴趣,我直接呈现了歌剧的含义,讲解了歌剧的历史,发展阶段,结构,在我的费劲口舌下,学生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评价与目标,我却口干舌燥、筋疲力尽,整堂课很沉闷。


  课后,我开始反复琢磨教材,寻找方法,找学生谈谈本堂课的感受。


  第二个班:心有余悸,适度放松


  当我走进第二个班级的时候,虽说心中有点数了,不过还是有些忐忑不安。上课铃声一响,我高声的演唱了歌剧《党的儿女》中的唱段《天边有颗闪亮的星》,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随后,介绍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引入歌剧的含义,发展及结构。逐步欣赏,中国歌剧、西方歌剧,进行对比,讨论。课堂气氛得到了适度的放松,学生跟着我的启发和思路逐步前行,比较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评价的题目。


  课后,我整理编写了一个有关于歌剧的调查问卷,让第三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填写,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歌剧的掌握和了解情况。要学生自由组建研究小组,利用多媒体网络收集歌剧资料,再次走进第三个班级。


  第三个班:胸有成竹,渐入佳境


  有了前两节课的基础,我显得沉着多了。首先邀请一个研究小组走上讲台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歌剧知识,然后让他们表演歌剧《卡门》中的片段《斗牛士之歌》,三个同学演唱,一位同学表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让歌剧艺术一下子走进了我们的课堂。随后,由另外两个小组分别带领全班交流、欣赏中国歌剧,西洋歌剧的特点和作品风格,整堂课活泼生动,教学评价题目正确率100%,学生情绪高涨,我和学生都找到了成就感,45分钟不知不觉的愉快的过去了。


  教育思考:


  课后,我进行了思考和自我再学习。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历来有多种多样的主张和做法,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各种主张和做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接受式学习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自有了教育也就有了接受式学习。


  所谓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基本上是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学生不需要进行任何独立发现,而只需接受或理解。接受式学习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性质的学习,即机械性接受式学习、被动性接受式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一种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身与心、认识与情感、逻辑思维与直觉等的和谐统一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这种接受式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行选择、理解、整合和内化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以达到对新知识的把握和理解。


  探究式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发现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


  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先由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疑问,从而积极、主动的思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设想,然后经过分析和操作等过程,对学习对象进行加工、改组,最后从中归纳结论,并用其来解决问题。


  探究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但是从本次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来看,它比接受式学习要多花很多时间,这就说明了课堂教学不能都采用探究式,而且有些内容也不适合探究。上述有些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必然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实际上,这类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陈述性知识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完全可以通过接受式学习来掌握,它可以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思考延伸:


  通过以上案例,我得出以下认识:


  1.现代社会的创新教育,应该是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紧密结合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接受式学习或探究式学习作为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互补。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是重要、可行的,仍然是当今课堂学习的基本形式。为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灵的渴望,学生必须接受式地学习大量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而且,对于大多数学习内容来说,学生也特别需要进行接受式学习,因为学生不可能通过自主发现来重新建构所有的知识。当然,探究式学习确实也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方式,因为经过发现学习而获得的知识更深刻、透彻、完整。而且,随着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越来越多,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按照发现的方式学习。实际上,按照现代教育培养目标素质化的要求,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正是由接受走向发现的过程。因此,教师既要“为知识而教”,又要“为思维而教”。


  2.接受式学习并非就是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发现学习也并非老师是有意义的学习。


  接受式学习虽然可能导致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但那是由于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不具备,以及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特别是心理机制问题深入研究不够,才造成了注入式的“传”和机械性的“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并且讲授得法,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会得到很好的发挥。同时,就探究式学习来说,虽然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但其学习的结果并非都是有意义的,它是否有意义,关键是看这种学习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当学生的心理准备过程和探究参与过程没有意义时,当学生缺乏一定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技巧时,当某些学习内容不适合用发现法学习时,就不能保证学生是在有意义地学习。因此,那种把发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等同划一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两者又密切相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接受式学习是探究式学习的知识基础。有效的探究式学习之所以能够发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以接受式学习为知识基础的。没有通过接受式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前提,探究式学习就不可能取得较高的效率。另一方面,探究式学习也是促进接受式学习的重要条件。


  可见,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应该交替使用,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接受,两者互相取长补短,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