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法研究 > 高中音乐教法 >

在高中音乐特长生中运用逆向思维教学法初探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摘自:《上虞教育信息网》

[论文摘要]: 本文针对高中音乐特长生的声乐教学模块,运用“逆向思维”具体、真实的声乐教学切身体验,论证“艺术歌唱的呼吸、发声机能和共鸣”,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展开探索和研究,供同行探讨借鉴。

[关键词]: 高中音乐特长生、逆向思维声乐教学。

声乐是音乐表演艺术的一种,它注重歌唱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用歌声抒发人的思想感情,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感。

高中音乐特长生对艺术歌唱是门陌生、深奥而神秘的学科。从歌唱生理特点看,除口腔、鼻等歌唱器官可外见,其他多数歌唱器官均隐藏在体内,看不见摸不着,神经反应又不敏感。可见,“歌唱训练只能在人体高级神经系统(心理)支配下,通过调节体外器官的生理功能,获得某种符合声音发展规律的‘生理感觉'去间接控制体内发声器官,达到改善歌声质量之目的。”(韩勋国《歌唱教程》)。由此可见,要建立起良好的内在歌唱感觉,只有当歌唱者悟出正确发声歌唱时的“生理感觉”,并科学训练,持之以恒,逐渐形成良好稳定的歌唱习惯时,才能获得稳定而理想的歌声,达到艺术歌唱的效果。

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稳定而理想且又具艺术歌唱效果的歌声?笔者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运用“逆向思维”教学法,可使学生在学习艺术歌唱时少走弯路,可促使学生通过调节生理功能(生理感觉)去间接控制体内发声器官,达到改善歌声质量之目的;更有助于学生模仿、记忆、联想和创造等智力要素的提高。

下面就艺术歌唱中的呼吸、发声机能和共鸣三方面内容,就如何运用“逆向思维”法开展教学作一赘述。

1、歌唱呼吸中的逆向思维教学

呼吸分自然呼吸(生理性呼吸)和意控呼吸(有意识调控)之别(图 1)。呼和吸本身是一对矛盾,两者结合得好就是对立的统一。

进行歌唱呼吸技能教学,关键是理顺呼和吸结合的关系,强调有意识地用横隔膜调控气息。针对学生实际,在训练呼吸技能时运用“逆向思维法”进行教学,可使学生少走弯路,弥补声乐常规教学之不足。

从呼吸常态量化分析可知,歌唱呼吸的特点是意识调控。现代的歌唱呼吸多采用这种意控呼吸法(也称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教学中,将两种呼吸方法列表进行对比分析后,对自然呼吸状态倒过来想想,让学生去寻找歌唱呼吸的状态和感觉,在老师的指导下作些练习,初步掌握歌唱呼吸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是不难的。如训练歌唱呼气时,对学生强调喉头适度下降稳定,脖子、胸肋、腰围和腹部应尽量保持住吸气时向外扩张的状态并有较大的气息压力,再均匀地呼出,同时在体内形成“气柱感”,又感到气柱有较大的密度、力度和速度,感觉上还要使力行的方向和气息的走向呈逆向进行(即气息向上,而用力在下)等。对此,可教学生结合试做与自然呼气状态相反的动作,即试做练功后的放松动作(两手合掌于胸前向下做放松动作)或“叹气”的动作,同时向外哈气 (通过声门垂直向上徐徐哈气,并从牙缝均匀地向外发“咝”声),要适度保持其状态又轻松自如,就可改变自然呼气(吹气)状态而找到歌唱呼气的状态和感觉。古人云:“气沉于底,声贯于顶”。这正是“逆向思维法”对气与声对立统一辨证关系的形象概括。

自然呼吸与意控呼吸常态量化分析表图( 1)

吸气状态

呼气状态

呼吸频率 (次分)

气息流量 (毫升)

呼吸胸围差 (厘米)

横隔肌下降 (厘米)

自然

意控

自然

意控

自然

意控

自然

意控

自然

意控

自然

意控

1.无意控.2.慢而浅.3.压力小.4.声门开.

1.有意控.2.快而深3.压力大4.声门开

1.无意制

2.不保持吸气感.

3.小而短.

4.声门开.

5.压力密度较小.

1.有控制.

2.保持吸气感

3.匀而长.

4.声门稍闭合

5.压力密度较大.

大约 16至18次

/

大约 6至8次

/

大约 500

至 800毫升

大约 2000

至 2500毫升

约 5至7厘米

约 7至11厘米

约 4厘米

约 6至7厘米

常有这样的情况:个别学生在发声、歌唱训练时,感到气息不够用。心想气吸得深些、多些,以使呼气延长,而效果却往往事与愿违。怎么办?可让学生试用“逆向思维法”使思维定势及惯性逆转。心想:马上把所吸的气全部呼(唱)完并尽力这样去做。结果你会惊喜地发现:不但一下子呼(唱)不完所吸得气,而且呼(唱)的气息反而延长了,气息的密度、力度和速度也加强了。这是为什么?因为学生用“逆向思维法”调控气息时,解除了思想负担,丢弃了精神紧张状态,肌肉不僵了,喉头放下了,气息的力点下沉了,呼(唱)的气息有了力的支点,所以,发声歌唱才真正进入了歌唱用气的良好状态。

2、发声机能状态训练中的逆向思维教学

人声的发音体(音源)是两片短小而稚嫩的声带。因气息对声带的冲击、碰撞作用,致使声带振动发出微弱的声音。在声乐训练中,发声训练犹为重要。因此,如何正确地调控和使用人体的发声器官,也就成了发声歌唱训练的关键。

科学发声方法的训练,必须遵循科学的发声规律。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严格训练,持之以恒,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才能逐步完善提高。当今的高中生,偏爱通俗、流行歌曲者居多。因此,往往把直声、柔声甚至喊声唱法视为珍宝,而对艺术歌唱却知之甚少。如何引导他们对艺术歌唱的学习兴趣?除了提高他们对艺术歌唱的认识外,采用“逆向思维法”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艺术歌唱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采用“逆向思维法”进行艺术歌唱发声教学,可弥补学生某些发声机能训练之不足,在某种情况下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声音位置的安放问题:声音终端输出的靠前、高位置是被众多声乐大师和教学专家们所肯定的。但“高位置”的根基是“低感觉”,即丹田用气的感觉却极易被学生所忽视。如能倒过来想想“高位置”的根基 ----丹田之气的位置,那声音高位置安放的感觉一定会明显稳当的多。实践证明: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不同性质的两个方面。当已知事物的一个方面,那么对事物的另一面,试用“逆向思维法”(倒过来想)去推断,很有可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如欲声处高位置,意将气置丹田处;高位头声欲站稳,稳住喉头力下行”。很明显,这里声和气及声和喉头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当它们的关系处于平衡状态时,声音才能在“高位置”靠前、站稳。

让学生在稳定喉头的基础上进行发声歌唱是教师经常强调的教学要点之一。不少学生常为提喉发声歌唱的错误方法而苦恼。怎样使学生尽早摆脱提喉歌唱的错误状态呢?先让学生搞清提喉状态的原因,再用“逆向思维法”反其道而行之,想方设法寻找放下喉头状态的感觉,是尽早摆脱学生提喉歌唱发声的有效方法之一。对此,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1)给学生分别示范提喉歌唱与放下喉头歌唱的状态和声音效果。

(2)背朝学生,分别示范提喉歌唱及放下喉头歌唱的声音效果,让学生辨别,教师再作小结。

(3)提示学生用中指轻轻抵住喉结,做伸舌动作,体会喉头的运动方向(上升的)。让学生回答:做伸舌动作时,喉头运动方向有何变化?

(4)提示学生用中指轻轻抵住喉结,做向下放舌(舌面放平,舌尖轻抵下牙龈微向后下)的动作,体会喉头的运动方向(下降的)。再让学生回答:做向下放舌的动作时,喉头运动方向有何变化?

(5)比较(3)(4)后,训练学生在轻松自如的状态下,向下做放舌的动作,并用鼻深深吸气(向上下左右前后),此时,脖子、胸肋、腰围和腹部都应有明显向外扩张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应尽量保持住体内适度向外扩张的状态和较大的气息压力,然后用口将气徐徐呼出(垂直向上哈气发“啊”声,气息向上,用力向下)。要提醒学生:“放、吸、呼(哈)”的状态是一个整体,一定要轻松自如,要适度。要结合本人的生理条件,把喉结放在一个比自然生理位置略低的、适当的位置上,并使其在呼(哈)气、发声或歌唱的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不要过头,不要认为放舌的动作越明显、喉头位置越低越好。否则,会造成精神紧张或肌肉僵硬而阻碍呼吸畅通,甚至出现不能发声歌唱等负现象。

(6)训练学生在保持住体内适度向外扩张的状态(即向下“放、吸”的状态)下,轻松自如地念(唱)母音“a、o、e、i、u、v”。对母音选择因人而异,可选择自己最容易念(唱)得响的音练。一般从“a、o、u”(带“o、u”母音易使喉头下降)音练起,为了便于激响声音,可在母音前加辅音(辅音)“L、Y”等音,然后扩练到其他母音、语音,直到各个母音、语音转换清晰、自如、和谐、统一。带“i”的母音最难练,但易获得头声。因为在自然状态下发“i”母音时,喉头的运动状态往往是上提的,尤其是唱换声区以上音时,喉头上提的错误状态更为明显。只有保持住适度向外扩张的状态(即向下放舌、吸气扩展的状态),轻松自如地发声念(唱)带“i”母音的音如“li、ti、nin、ding、bin、mi、jin、xing”等语音时,喉头的运动状态才能适应艺术歌唱的需要。如果你念(唱)好了带“i”母音的语音,再用它的状态带动念(唱)其它语音,那么,适度向外扩张的状态、吸着唱和稳定喉头的状态是很容易把握的。提醒:不管你念(唱)哪一个音,上、中、下声区的音一定要和谐、统一,千万不要随意改变发声状态,尤其是唱换声区以上的音时,切忌提喉头发声,音越上行(越高),喉位越要稳定、下行,气息支持力的感觉越向下。同时,把部分注意力集中到气息对声带的作用上,用气息带动声音,把声音引向面罩和头顶,并感觉让声音飞出了面罩和头顶,向着既定的目标自由地飞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气沉于底,声贯于顶”的艺术境界。

混声唱法(图 2)是美声唱法的精华之一。其特点是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发声歌唱,歌声“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它通过对真假声比例的调控,把高、中、低声区统一起来。克服了‘换声'上的困难,使音域增宽,音色柔美清亮,声音轻巧灵活,高低音型统一,从而使声音的适应性、音域的宽广性和表现力得到很大提高。”(曹汝森、姜丽军《简明歌唱训练手册》)

真假声在各声区比例示意图(图 2)

能奏效。对此,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 1)先给学生示范真声、假声和混声的发声。让学生听、想、感受:这三种声音效果有何不同?

( 2)背朝学生继续示范真声、假声和混声的发声。让学生辨别:教师示范的分别是哪一种发声?

( 3)让学生学发真声和假声。对个别不会发假声的学生,要耐心启发诱导,勿急于求成。一般地说,发假声好的学生其声带的发声功能是健全的。

( 4)学发混声。注意:可提醒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法”练唱(说),即唱(说)高音时以假声(非全假声)为主,同时不忘真声,并力求在假声中混入真声;唱(说)低音时以真声(非全真声)为主,同时不忘假声,并力求在真声中混入假声;唱(说)自然声区音时,真假声比例一般各为一半左右为宜。

( 5)力求声音连贯自然、上下左右统一;不管唱(说)哪个音,给人的感觉应始终保持打开和真切清新的状态。

对于声音的运动走向,声乐大师和声乐教育家们曾有过许多运用“逆向思维法”让歌唱内感觉运动定位的好方法。卡鲁索曾说,在歌唱时他的感觉是“他的声音不是从口内向前传送,而是往里去。”(薛良《歌唱的艺术》)。瓦尔特斯提出了一种简单而有趣的方法作为改善由于观念错误唱到高低音时出现紧张的情况。他说:“当你唱音阶下行时想着它是在上行,而唱到上行时想着它是在下行。”著名的兰波尔蒂在教学中就提出过这样的方法,他说:“当升高一个音时,想到这个运动是在向下,而降低一个音时想到是在往上”。康克林建议说:“当唱高一个八度音时,不要想到高了,而在心理上引着这个音从口中笔直地发自同一水平之上。”(薛良《歌唱的艺术》)。乔兰培尔蒂说:“在歌声向较高方向上行时,气息的控制应向骨盆方向下行。到低音时,这种走向要感觉在横隔膜处,即是音稍高时也要如此”。沈湘教授也指出:“一般地说,声音往高处唱时尽量保持在原位唱,不要随意音高上移,尽量保持每一个音都找到呼吸、共鸣、和嗓子之间的平衡,找到这个音所需要的最好状态和最舒服的感觉,使每个半音都得到平衡。我们评论一个演唱者唱得好坏方法是否对,就是看从低音到高音是否统一”。(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其它诸如“吸着唱,让声音出去”,“音往高唱,喉位下降,气息下沉”等都是“逆向思维法”在歌唱训练或艺术歌唱表演中运用的生动实例。

3、歌唱共鸣训练中的逆向思维教学

歌唱的共鸣是艺术歌唱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声带发出的音量是极微小的,它只有“靠共鸣把声音扩大和美化,才能成为歌唱的声音。同时,决定歌唱音色好坏,特别是音色的不断变化,共鸣都是很重要的条件,几乎是决定性的因素”。(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如何让学生尽快找到歌唱的共鸣?如何运用人体的共鸣腔体歌唱?在教法上值得探究。现代被人们公认的共鸣理论是“混合共鸣”(也称整体共鸣)理论(图 3)。其特点是歌唱时声音在不同共鸣腔体中的共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混合共鸣比例示意图(图 3)

可见:混合共鸣理论非常强调共鸣的整体优势,同时,在发声歌唱不同音高的音时,又具有明显的共鸣区域倾向性。利用这一特点,“逆向思维法”在歌唱共鸣的教学中可大显身手。对此,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 1)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共鸣以及混合共鸣的范围和作用。

( 2)让学生懂得呼吸、发声和共鸣的关系。“歌唱从呼吸的角度看,是呼和吸的对抗,不能理解唱歌只是一个嗓子,应该理解为呼吸的对抗是为了得到嗓子和共鸣的回应。最重要的是呼吸带动腔体振动,产生带有动听音色的共鸣。是呼吸需要力量,而不是把劲使在嗓子上,唱歌是唱共鸣,不是擂嗓子。”(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 3)给学生示范,让学生体会用呼吸带动腔体振动时所产生的带有动听共鸣音色的感觉。

( 4)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法”体会歌唱时共鸣运用的心理感觉。即唱高音时想着胸腔共鸣,同时调控好胸腔共鸣以及口腔共鸣和咽腔共鸣的关系。反之,唱低音时以胸腔共鸣为主,勿丢头腔共鸣。要清楚地意识到:头腔共鸣应贯穿整个歌唱的始终。唱自然声区时,一般三个共鸣区可同时平均用(因人而异,根据歌曲风格和情感表达的需要,共鸣区可有所重)。

注意:讲究科学精神,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反复练习,功到效果就会显现出来。

提醒: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气息带动腔体振动,产生带有动听的共鸣音色,特别是带有金属质的头腔共鸣。找到感觉后千万不能丢,唱歌是唱共鸣。

记住:当练声或歌唱遇到困难时,可用“逆向思维法”倒过来想想,寻找事物的对立面?怎样使对立为统一,答案就有了。

“逆向思维法”在歌唱共鸣中运用的精辟的论述很多。如“当声音下降到较低时,必须要保持着声音在较高时的光彩度。同样,在上升时要把在唱较低时声音的共鸣带到较高的音。”(薛良《歌唱的艺术》)。马尔开西说:“一个声音如果没有胸声,就好象提琴没有 G弦。”兰培尔蒂说:“从低音移到高音时,气息的着力方向必须跟声音的走向相反”。其它诸如歌唱时要“找吸着唱的感觉以使口咽腔打开,而且音越往上行,越要吸着唱,喉位向下更稳定;还有用吞咽法打开口咽腔,以扩大口咽腔共鸣;用唱强音的状态唱弱音”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多角度地揭示了声乐教学中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声乐技能训练的真正意义在于掌握准确的呼吸、发声和共鸣。而要准确掌握并灵活地运用它,就必须科学地运用正确的训练方法,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在常规训练方法不奏效时,采用“逆向思维法”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出人意料的成效。

当然,歌唱的情感处理和其他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即表现手段)”的准确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只是本人在多年声乐教学实践中的初浅体会,恳请行家驳正指导。

[参考书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沈湘著(李晋玮李晋媛整理),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10。

2、《歌唱的艺术》薛良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发行1997.2。

3、《歌唱学(沈湘歌唱教学艺术研究)》邹本初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11。

4、《歌唱的艺术》赵梅伯著,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11

5、《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吴天球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12

6、《声乐艺术美学》余笃刚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5

7、《歌唱教程》韩勋国著

8、《声乐教学论》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发行2000.6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