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法研究 > 高中音乐教法 >

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 “ 律动 ” 教学为基本的音乐教学法探索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摘自:《北京电子信息学校》

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这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宗旨。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人类自我教育的方式,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它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它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与理智、精神与道德、情操与思想。学校音乐教育必须抓住最本质、最核心的审美教育去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其中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教育。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要建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就必须有其体现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只有采用这样的方法去教学才会使学生真正受益。

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创造,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妙用。对于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更应如此。在常见的音乐教学法书中,经常看到的教学方法有 “ 听唱法 ” 和 “ 视唱法 ” 。不论字面上看还是从实践上讲,这两种音乐教学法只不过是唱歌教学中的识谱学歌的方法而已。教学生唱歌也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而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去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其审美教育,培养其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这就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符合音乐教育规律与特点的,又能真正体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几年来,结合音乐教育研究、教学指导和教改实验,探索出以下三种音乐教学方法

一、音乐感知实践教学法(也可称 “ 听、感、动教学法 ” )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 ” 音乐美的表现存在于音乐艺术形象之中,没有美的形象就没有艺术。音乐形象产生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创造的过程,没有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了音乐,没有对音乐艺术实践中音乐美的感知与理解,就无法实施审美教育。

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的一切音乐艺术实践都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也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听觉放在首位;离开了 “ 听 ” ,就无法学习音乐,离开了 “ 听 ” ,音乐也就不存在了。马克思曾说过: “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 ” 音乐教学的全部内容都离不开音乐听觉的感知与体验,分析与理解。就其音乐知识的传授,也必须是首先通过音乐听觉的辨认 ------ 感知与其音乐知识相关联的音乐实际音响效果,进而在实际的艺术效果中感知与理解、认识与掌握那些富有音乐灵魂的活生生的音乐知识。例如:在学习音的高低,长短时就必须首先让学生用听觉去感知,听辨出音的高、低、长、短;在学习音符名称及时值关系时,不是靠讲去认识的,重要的是用耳听、用手、用脚动作体会出各种音符的时值及其之间的关系;在学习调式的特点,而后归纳出调式的概念,记住概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听觉中能感觉到和听辨明白;在学习各种音乐记号时,不要先告诉学生它们的名称及唱法,而必须先从听觉去感知有与没有这种记号时对于表现音乐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这音乐的实际音响效果中去理解与掌握其名称及作用。

总之,音乐都不是直接可以讲明白的,必须是在听的基础上有所真正的感知与体验时才能搞明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所接触的需要的音乐不是指理论的音乐和那些纯理论的乐理知识,而是实践的音乐,是动的音乐,是有生命力的音乐,是有情感的音乐。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听觉,培养学生真正具有音乐的耳朵,使其学生终生受益。这是音乐教学必须重视的任务。在现高中的音乐教学书中,第一课就是学习音乐艺术,其中具体是指音乐的四个艺术特点,最重要的就包括听觉艺术。

二、音乐情感实践教学法

音乐情感实践教学法重在对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的体验和主动参与之后的有理解地真情实感地表现。音乐是情感艺术,表情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功能,是音乐的灵魂。离开了情感的体验与抒发、感知与表现也就不是音乐了。我国古代《乐记》中记载 “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 某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 “ 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 ”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则说 “ 把人类感情中最崇高和最神圣的东西,即最隐深的秘密揭露出来,并且表现在音响中。 ”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语言,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人种,音乐都是世界相通的情感交流的语言,对其音乐都会有相同的喜、怒、哀、乐、忧、思、恐等情感的体验和表现。音乐教学应从表情开始,并要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只要有歌声,有乐声,有音乐,就一定要有情感的反映。表情不是在学会唱歌、学会演奏之后硬加上的,也不是没有乐感的各种音乐记号的机械音响的再现,它既不是歌(演奏)者的外部表面的摇头晃脑,又不是毫无音乐美感的音符堆砌。音乐的表情是发自内心地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抒发,是把全身心对音乐内涵与外延的感知、理解与体验转化为音乐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再表现的过程。也正是在这种对音乐情感的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的音乐实践中使学生受到音乐的启迪、获得审美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音乐是情感艺术,这决定了音乐教学一切艺术实践活动都将有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反映。带歌词的歌曲,不带词的乐曲,甚至没有词曲的节奏,无不都反映着作曲家和音乐实践者的内心情绪。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在听、唱、奏、演中去捕捉音乐的情绪和意境。只要是唱就应唱出音乐所表现的真实情感;奏就要奏出内心的感受与想象;演就要演得活灵活现,有身临其境之感;跳就要跳得富有音乐情趣和美感。音乐离不开抒情,音乐教学也离不开表情,就是在音乐情感的审美之中受其陶冶,又同时去感染他人。

音乐情感教学法的核心是对音乐表情的三要素 ---- 速度、力度、音色(唱法)的感知与体验、理解和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与体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音色与不同唱法对于表现歌(乐)曲的不同作用;感受与体验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音乐作品在速度、力度、音色运用上有什么不同;音乐艺术形象的塑造与展现的作用,就是要在对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感知与体验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和运用适合不同情绪风格,不同题材体裁、不同音乐形象的速度、力度和音色,全身心地正确而完美地表现的情感、意境、风格和特点,从而在感受与表现音乐情感的同时,在其情感实践的体验过程中创造音乐的美,表现音乐的美。现今,大多数学生不爱主动接受传统音乐及古典音乐,但经过学习发现他们并不是不爱听,只是听不太懂甚至不懂,有了老师的指导,他们学习的很认真,甚至能找出一部分入迷的同学来。所以上课中的教学方法很重要,情感教学是重要手段之一。

音乐情感实践教学法通过音响感知,情感体验,表情要素的感受与分析,表情要素的体验与实践,音乐艺术形象的加工与创造,在充分参与的声乐、器乐、表演、舞蹈、创作等综合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感知与创造音乐美和表现与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与抒发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 ---- 审美教育。

在运用此种教学法的过程中,始终渗入讨论法和研究法,让学生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各抒已见,谈出自己对音乐表情的体会与分析,谈出音乐情感表现的音乐要素的选择与运用,谈出表现音乐情感的歌唱、演奏、表演、歌舞等形式,真正唱奏出自己满意的表情达意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在音乐艺术形象的塑造与表现的讨论与争论中,在各种方式和手法的音乐表现情感的评价之中,找到最能表现音乐情感和意境的最佳演唱(奏)及表演的方法和形式,使学生在自己有感受,有理解的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艺术实践活动之中,唱、奏、演得有情,有意,有神,有形,有音乐。

“ 音乐感知实践教学法 ” 和 “ 音乐情感实践教学法 ” 都特别强调和突出了实践,突出了感知音乐的实践、情感体验与表现的实践审美体验与审美实践,毛泽东同志曾提出 “ 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 再认识 ” 的 “ 实践论 ” 理论,这是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学习音乐也是如此,需要在音乐的听、唱、奏、表演,创作的艺术实践中去了解音乐,认识音乐、又在理解音乐与研究音乐之中进一步去创造音乐,表现音乐。

三、在音乐教学中的 “ 体态律动 ” 教学法

音乐和音乐教育具备教育、认识、愉悦、情感等几大功能。音乐欣赏教学是体现上述功能的有力手段,也是音乐欣赏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

音乐欣赏包含着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一系列心理活动。根据这一活动过程,音乐欣赏教学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感知阶段、情感体验阶段和理解提高阶段。这个过程完成了从 “ 形 ”----“ 情 ”----“ 意 ” 的发展。利用律动教学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形成。

( 1 )器乐作品

器乐作品可分为标题性音乐与纯音乐两种。律动教学要从标题性音乐开始发挥其形象生动性。例如《动物狂欢节》、《瑶族舞曲》等。

教学目的:通过律动学生学习听辨乐器音色,学习掌握乐曲的曲式结构,感受调性变化。学习用动作、道具等表现体验优美、宁静的意境,通过上升、下降的动作感受旋律形态。

纯音乐的律动应从轻音乐开始,如:舞曲、圆舞曲、小步舞曲、波尔卡、玛祖卡等具有舞蹈性节奏特点的乐曲,都很适合律动。

( 2 )声乐作品

声乐作品是文学和音乐相结合的艺术,歌词能明显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学生易理解、接受。律动教学中,学生亦歌亦舞,最容易产生感情共鸣。

在 “ 民间歌曲 ” 一章里,律动教学得到最好的发挥。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歌,反映了各自的历史、文化、风俗、生活和自然环境。民间歌曲与民间舞蹈就象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姐妹,有着共同发节奏特点。教学中,教会学生基本舞步或节奏,配合音乐就可以律动了。如《在北京的金山上》的藏族弦子舞的舞步律动;维吾尔民歌《阿拉木汗》则用手鼓等打击乐器击 ××××× 或 ××××× 节奏,效果都很好,很受同学们欢迎。

总之律动教学要突出创造性。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是一个不断探求,不断创造的过程。作曲家创作出的音乐作品只能是一度创作,演唱、演奏音乐作品的过程是二度创作,对音乐的欣赏和感受是三度创作。律动教学是为音乐审美活动而服务的,它必须体现审美活动过程中创造性这一规律。

体现审美教育为核心音乐教育法及律动教学法的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去完善、去创新、去实践、去总结。我也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步。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