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艺术--音乐》有效教学的研究
摘自:《汉沽教育网》
[摘要]:高中艺术音乐教学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是会碰到一些问题和困惑。其中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教师不重视自身观念的更新,凭陈旧的教学模式施教,学生对艺术音乐课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鉴于对有效教学理念的学习,尝试在高中《艺术-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其中利用学生中的音乐基础较好的所谓特长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研究
艺术欣赏是普通高中的必修课,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高中《艺术》教材选编了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因此,如何积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优化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步入高雅的艺术殿堂,就成了音乐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而普通高中的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生对于音乐课中的理论性知识缺乏学习的强烈动机。人的认知与情感是同步发展的,充分发挥音乐对学生情感的促进作用,并使情感与认知相结合,在音乐教学中采取以学生为本的探究式学习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要求。本研究旨在使音乐欣赏教学更适合于高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以探索性、研究性学习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情感与认知良性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级中学,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现有38个教学班,学生2000多人。作为一所农村的普通高级中学,大多数的高中生的音乐基础很薄弱,城里的孩子,音乐基础和表现能力相对较好,而对农村来的学生则基础更差,甚至有很多连基本的音符都认不完全。当老师在讲台上说起那么多从来没听过的陌生的音乐时他们其实是迷茫的。说到贝多芬,他们的印象里只是一个著名的人,甚至有人不知道他是一个音乐家,曾有学生说他是个画家。
我曾对所任教的高一(2)班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教学方法、内容的安排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作过调查,其结果如下:
调查项目 | 很满意 | 基本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 备注 |
对老师创设的问题情景 | 11 | 8 | 21 | 7 |
|
对老师教学内容的安排 | 8 | 15 | 10 | 14 |
|
对老师的教学方法 | 6 | 13 | 19 | 9 |
|
对自己的学习方式 | 7 | 11 | 19 | 10 |
|
从调查可知:学生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40%;对教学内容安排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48.9%;对教学方法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40%;对自己的学习方式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38%。由此可见,高中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以上几个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
究其原因,当然有很多方面,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
1、教师方面,不重视自身观念的更新,凭陈旧的教学模式施教,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不够。高中音乐教学和教师在学校的相对不被重视,许多音乐教师不注重自身的学习,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更不注重学生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教学目标以本为本,不注重研究;课堂教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接受学习轻体验活动,有的课堂虽然开展一些活动,但是,由于计划性不够、组织不到位,其实际效果也就不理想。
2、学生方面,存在着对音乐课的认识和理解的偏差问题。高中学生高考压力太大,对于不高考的学科认识上不准确。许多学生认为音乐课就是轻松、娱乐、休闲,学不学得到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音乐课可以在紧张的气氛中有这样一堂心理调节的课。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缺乏参与意识,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不愿参与。
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认为一是教师要改变观念,打破传统教学的思维,以先进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二是要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这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内容还要考虑情景创设的有效性以及评价的有效性。尤其要在教学中更注重研究学生的行为和兴趣,从而提高高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使音乐课堂效应最大化,如何充分利用我们的课堂资源,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并非一无所有的进入课堂,而是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尤其是音乐特长生,他们所拥有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比普通学生更多、更精,有些方面的技能技巧甚至超过了教师,因此对音乐特长生,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鉴于我校是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这里所说的“音乐特长生”并非是绝对意义的有很强专业技能的学生,而是指在音乐的表现技能、音乐的理解感悟和音乐知识等方面有相对较强优势的学生。在音乐的理解感悟和技能表现上学生天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种相对意义上的特长生在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学生。充分利用特长生这一教学资源,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中的演员,既是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者,又是教学内容传播者。这不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也会起到很强的激励作用。
由此可见,我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针对课堂有效性问题进行了实践研究,旨在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原有的基础上,个个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二、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高中音乐教学确定这一教学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
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的探究性教学法,这样的学习模式中教师不在是“权威”,学生也不会俯首静听,听任教师摆布,但必须有一个小于课堂的二级组织-----小组;还要有在小组内起引领与组织作用的人物------小组长,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现象。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师生之间是以对话的形式在进行互动与情感交流。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随时可以燃烧,关键是教师如何选择和合理利用小组长,那么音乐特长生便是最合适的人选,基于我校每个班级都有几个特长生,所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也就运行而生了。
三、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
其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学生探索性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再探索----解决问题。”探究性教学法既有教师讲解,学生看书或查阅资料,也有师生谈话,也有学生作练习,把几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最优的组合。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引起兴趣,激发动机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须将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由于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教师创造问题情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情绪感染力强,音乐形象鲜明的乐曲来营造课堂的氛围和问题的情境,迅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教师可将音响、画面、语言等进行组合设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引起兴趣。如我在教学琵琶独奏《十面埋伏》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中描绘战争场面的一段录像,并提问:“该段表现战争场面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只用一件乐器演奏,能不能表现出战争的壮观场面?”思维的定势会导致学生认为不可能,但问题又意味着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动机。我接着播放《十面埋伏》中的“九里山大战”一段,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地思考:“该段音乐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情景?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如此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并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探究我国民族乐器琵琶及我国琵琶古曲的强烈愿望。通过本课学习,我又要求学生课后去访问民间艺人,了解我国琵琶古曲的情况,形成研究课题,增强探究能力。
(三)合作探究----点拨指导
1.小组探究
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情绪被感染,兴趣被激发以后,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或结合教科书的提示,有时还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如查找有关音乐家的资料等。
首先要对学生按客观存在的技能水平和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大致可以分为三层:A层为在音乐艺术上有特长的学生,B层为一般学生,他(她)们居班级中的大多数。C层为在音乐学习中有困难的学或对音乐学习兴趣不浓厚的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将学生按八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A层的特长生当小组长,平均分布B与C层学生。学生是各有所长,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不相同,这就需要不同特长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因此,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要轮换小组长,让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分别担任不同教学内容的组织者。或教师灵活机动,临时任命小组。
小组长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基础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组织组员合作进行一些尝试性练习,即让学生自己先找--找(资料),唱一唱(主题),奏一奏(旋律),议--议等,对所要欣赏的乐曲进行充分的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如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每一小组的学生在小组长的带动下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的大量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开阔了老师的视野,便于挖掘出更新、更广的内容。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也有利于创建音乐教学的民主环境。而特长生当小组长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指导学生的课外收集和学习活动,让这种活动目的更明确,效果更理想。课堂中教师要到各小组了解情况,并参与学生讨论,倾听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指导。这样的教学既创设了教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又使学生学到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使学生“乐在学中”。
2.合作表演
小组探究之后,师生进行合作表演,将欣赏的氛围逐渐引向高潮。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教学中,学生根据在我国已是家喻户晓的“梁祝”故事,将情节分成“草桥结拜----同窗三载----长亭惜别----英台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化蝶”几个部分,各小组又根据派发的谱例进行尝试性练习。之后,我请班上会拉二胡的学生演奏《梁祝》的爱情主题(有时是一小组用笛子演奏主题),其他同学哼唱这段优美的主题旋律。当师生合作将这段优美的旋律演绎出来之后,学生甚感愉快。再对比欣赏“同窗三载”和“英台抗婚”片断,让学生首先听出哪段是“共读共玩”的主题,哪段是“英台抗婚”主题,然后对比视唱这两段旋律,比较演唱后得出结论:两段音乐虽然音符基本相同,但是由于节奏、力度、演奏技能的不同,所表现的情绪和音乐形象也就截然不同了。这样,通过师生的合作表演及学生尝试性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音乐情感的音乐的基本要素,同时为后面完整地欣赏作品,感知作品的音乐形象作好充分的准备。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特长生带动小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讨论、发言、交流、演唱、律动,这些参与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和表现能力,还能充分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让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民歌》这一课时,课前每一小组都会在特长生的带动下,积极的收集有关民歌的知识、学唱几首自己喜爱和熟悉的民歌。进入课堂教学,我首先请每一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民歌知识,并演唱他们学会的民歌,这种演唱形式很自由,有的是用独唱的形式,有的是用合唱、齐唱的形式,有的小组还采用了对唱、表演唱,甚至还用了伴奏,我要求学生在欣赏每一小组表演的同时,还要理性地评价和分析这些民歌的特点。并即性、巧妙的设计问题,点出知识点。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做铺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这些课前学习和收集,就大大的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并使课堂内容非常丰富和精彩。
(四)讨论交流----分析引导
学生在初步体验音乐的情感,尝试探究知识以后,让各组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由各组派代表发表本组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音乐的特点和内在联系,推理概括出抽象的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将“双基”教学落实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之中,为学生今后欣赏、分析音乐作品提供理论性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把特长生的表演和展示设计到片段课的教学中,如在介绍一些相同简单的音乐知识和音乐常识时,教师可利用特长生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再如在设计唱歌课、器乐欣赏课时,可有目的的展示有声乐和器乐方面特长的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片段,这些教学实践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展示其特长魅力,更能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五)总结评价----欣赏升华
学生在经过充分的研讨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启发。在该阶段,让各小组充分发表本组探究的体会和总结。这也是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价值取向与设计教学流程图中所必须考虑到的重要因素。“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则越积极。”教学中,教师应从联想、表象、想象、情感等形象思维成分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总结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
思维的产生是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的。其过程是由已知到未知和因果制约递进的。在设计激发学生思维方法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遵循教→问→思的客观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低到高。这正如摘桃子,为学生设置层层梯阶,直到最后一个梯阶的高度能达到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要进行递进式地启迪,活跃学生思维。并要以“情”为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点评升华就是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和音乐本身的艺术形象进行积极的评价,以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艺术形象的感情色彩越强烈,就越能叩击学生的心弦。在该阶段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设置良好的情境。如欣赏《蓝色的多瑙河》,我用奥地利诗人卡尔.贝克诗句来引导学生情感升华:多瑙河是蓝色的,交响乐是蓝色的,爱也是蓝色的。多瑙河蓝色的浪花,施特劳斯的蓝色畅想,化为蓝色音符盈溢在我蓝色的小屋里。啊,蓝色的多瑙河!在施特劳斯眼中,你是母亲的乳液,是生命的脉管,是奥地利的象征,就象长江、黄河一样源远流长。每当远离故土的维也纳人听到这首动人心弦的旋律时,总禁不住热泪盈眶。这样的概括让学生领略到多瑙河醉人的蓝色,真正感受用音乐描绘出来的蓝色多瑙河,让学生真正体验用音乐表达出的一种对祖国的强烈的情感,从而较准确地领会了音乐的思想内容,促进了情感的升华。
(六)延伸课堂----特长生----每一个学生
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音乐的潜能、学生总是各有所长,所以应该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特长生,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成为教学资源。
每周的音乐课,前五分钟都是一个小小的学生特长展示表演会。课前我都会按学号轮流安排几个学生预先准备一个表演节目,这个节目可以是唱歌、跳舞、乐器,也可以是其它艺术形式的表演,如曲艺、配乐诗朗诵、甚至是一段节奏的创作,一首乐曲的欣赏心得等等。让每一个普通的学生能自如的表达自己对音乐独到的理解。通过这种示范,让大家相互评价相互倾听,教师也从居高临下的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教学资源,让每一个人都能从他人的表演中获得大量的启示和收益。同时,学生能接触各种各样的音乐、艺术形式和内容。这个小小的表演会,不仅让学生对音乐变得有兴趣,还锻炼了每一个学生的表现能力,如某班一个性格内向的农村学生,当轮到他准备表演的那个星期,他满脸愁容的来找我,他说有音乐方面他什么也不会,从小到大就被认定为是五音不全,还没有正而八经地唱过一首完整的歌,所以,他对这项特长展示抱以否定和拒绝的态度。我细心的和这位学生做了交谈,在了解的过程中,发现他会制作一种简单的竹制乐器:快板。并会一些简单的击板的节奏,在我的启发与帮助之下,在课堂上用自己制作的檀板表演了一段说唱,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事后,这位学生兴奋的说,我从来没有想到,原来我也能创作出音乐来。这次表演不仅让他找到了自信,还激发了他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后来的一次学校文艺汇演中,这位同学带领班级学生编排了说唱音乐《城中之韵》获得了全校师生的好评。每次音乐课前学生特长展示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锻炼了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这种教学机制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而且还能强化学生的音乐强项,有助于学生音乐特长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
四、思考与体会
通过实践研究,我再对所任课班级进行教学调查,对于教学方法和与学生课堂交流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其中高一(2)班调查结果是:
调查项目 | 很满意 | 基本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 备注 |
对老师创设的问题情景 | 37 | 15 |
|
|
|
对老师教学内容的安排 | 35 | 10 | 2 |
|
|
对老师的教学方法 | 40 | 5 | 2 |
|
|
对自己的学习方式 | 32 | 12 | 3 |
|
|
我校始终坚持走个性发展的办学之路,为学生提供了选择个性发展的机会,满足了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学校的艺术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年一度的校艺术节是学生的节日,从各班选送的节目在舞台上尽情的挥洒表演,同学们的脸上荡漾着快乐的笑容;每年的“环崇明岛国际女子自行车赛”开幕式上都活跃着我们学校同学们的影子;当社会各界和社区有各类活动时,我们的学生老师就会出现在那里。更有代表性的是2004年10月学校“畅响”合唱队代表上海市参加由墨西哥第二大城市瓜达拉哈拉州举办的“第五届国际青年合唱交流”活动。在墨西哥交流的一周中,我们的“畅响”合唱队在当地的小学、中学、大学及俱乐部留下了甜美歌声,当地电视台邀请我们作专题直播报道;2006年4月“舞灵”社团赴德国参加第三届国际青少年舞蹈比赛。参加此次比赛的公有69个节目,组委会设立了29个等第奖,我们精心排练的群舞《水珠》荣获一等奖,三人舞《邵多丽》荣获二等奖;2006年,2007年我校的声乐,舞蹈,朗诵节目组合参加市“美年达”百校风采擂台赛,蝉联两届金奖;学校“畅响”社团的合唱队,2005年参加上海市“布谷声声”合唱比赛荣获二等奖;2007年参加上海市首届学生艺术节合唱专场比赛一等奖;学校“舞灵”社团,“城韵”社团舞蹈队,2006年“水珠”参加市学生艺术节展示活动;2004年,2005年参加市健美操比赛荣获二等奖,2006年荣获一等奖。
在音乐教学在坚持尊重个性差异,实施有效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学生的艺术修养,而且弥补了学生在文化上的差异,使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拓展,考入了理想的高等学府。2003届5位学生分别考入了华师大,上师大等高校;2005届6位学生考入了上海大学;2007届4位学生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
实践证明,音乐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尊重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过程。这样的音乐教学,顺应了时代与教育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注重人格完善、人文渗透与人性关怀,营造了轻松融洽、充满生机的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智慧,关注了个性发展,使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竞相弛聘,让心灵在跳动的音符中自由放飞,成为音乐课堂的主角,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生喜爱音乐。
[参考文献]:
[1]吴斌《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
[2]任长松著《走向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3]钟启泉、催允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马东风著《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