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音乐课堂中传承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策略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所能够接触到的信息类型也逐渐多元。在多元化的信息冲击下,当代学生开始有错误的价值观念,会过分推崇外来文化,忽视传统文化。这对于学生自身以及文化的发展均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适当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本文探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音乐;民族音乐传统文化;传承策略
虽然说音乐是一种没有国界之分的艺术形式,但是过多地让学生接触外来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思想及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适当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利用传统音乐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开阔学生的视野,助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民族音乐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值得中国人传承保护的一颗明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理应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一、遵循相应教学原则
教师要遵循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师在传承民族音乐传统文化时,需意识到不论音乐具备什么样的性质,都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要遵循民族性与时代性原则,确保两者能够有机发展,在课堂上不能只是一味地引导学生了解西方音乐或者是民族音乐,而是要将两者巧妙融合,要打造以民族音乐为主、以西方音乐为辅的全新教学体系,以选择性吸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各国优秀音乐作品的魅力。在民族与时代的有机结合状态下,深化学生的音乐感悟。
教师要遵循知识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民族音乐教育工作中,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但也要在这一基础上渗透审美教育思想,能够以民族音乐为前提,夯实学生的乐理基础。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而当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了了解的欲望,其自身的情感态度也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所以,教师需要通过知识性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渗透,夯实学生的基础,也要通过审美性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素养。
二、提升教师的重视程度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民族音乐形成了多元的门类与流派。不论是何类门派,抑或是何种流派的民族音乐都是我国应重点关注并重点保护传承的历史文化。现如今,大众的发展意识出现了变化,逐渐将关注目标由物质转化到文化方面。相比于其他学科,在初中教学框架中,音乐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更加紧密,而民族音乐类的课程也能够更好地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教师需着重关注传统民族音乐的魅力,及其为音乐课堂带来的积极影响。教师是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主要群体,教学认识与教学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坚持培养学生民族音乐意识的目的,能够以创新性的思想打造创新性的音乐教学框架,更好地在课堂上传递民族音乐文化内涵,在浓郁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在教学相长的环境中,实现对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借鉴创新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工作中,除常规教学手段外,教师还应注重贯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能够广泛吸收国内外其他学者所惯用的一些教学模式,利用这些已逐渐形成完善体系的教学产物,提高教学成效,以增进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渗透程度。结合国外音乐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奥尔夫教学法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教育需要,在传承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可利用奥尔夫教学法,引导学生开展音乐学习,以达到诉诸感性、回归人本的教学目的。
以《万马奔腾》这首音乐为例。教师需要先明确教学目标,具体来说,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绪,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乐器,如马头琴,能够区分马头琴与二胡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对于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正式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播放一段与骑马有关的国外音乐作品,如《江南style》,利用这种欢快而又愉悦的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而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表演一些不同的舞蹈动作,并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些动作所归属的民族,如蒙古舞、藏族舞、傣族的孔雀舞。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则可以逐步引出《万马奔腾》这首作品,并出示马头琴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在了解马头琴的演奏特点以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使之更好地感受音乐所传递的情感。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利用二胡和马头琴两种乐器共同演奏的《赛马》,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想法选择自己更喜欢的一首并给出原因。当学生的热情达到最高点,教师可再一次播放音乐,并鼓励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音乐的创编。
在这个完整的教学流程中,教师遵循了奥尔夫教学理念所坚持的原本性思想,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产生强烈的参与感,自身的乐感及音乐学习动力可得到充分锻炼。并且,教师能够根据万马奔腾的风格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之更好地感受蒙古族乐曲的特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使之产生了解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热情。
四、合理选择教学素材
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教学内容,是传承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已进入到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初中音乐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契机,选择合适的教学音乐组织学生展开对民族文化的学习,使之能够体会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地方性的民歌。民歌是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元素,也包含着各民族人民古朴的情感。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草原牧歌》这一单元时,就可在教材所表述的蒙古族民歌与东北民歌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学习朝鲜族民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朝鲜族民歌的发展历程,也可以为学生介绍与朝鲜族有关的历史知识。例如,朝鲜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这个民族的人大多能歌善舞,而朝鲜族民歌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也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在介绍完历史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比较经典的朝鲜族民歌作品,如《阿里郎》《迎春谣》《嗡嘿呀》,利用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演唱朝鲜族民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进行适当拓展,鼓励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知道的朝鲜族服装文化与风俗文化,完善民族音乐传统文化体系,对学生形成有效的调动,开拓学生的视野。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民间的器乐与舞蹈。器乐和舞蹈是民族音乐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乐器有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例如,钟、鼓、笙、箫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进入西周后,我国传统音乐逐渐演化成大众所熟知的八音。而在之后的数千年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也都创造了极具民族性及特色性的乐器。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为学生展现这些乐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配以舞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我国的诸多民族中,每一个民族几乎都有着代表性的舞种,例如蒙古族的蒙古舞,傣族的孔雀舞,维吾尔族的多朗舞、萨玛舞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完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将舞蹈与音乐相互融合,让学生能够对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并能够体会民族音乐的魅力,感受到其中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