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三)――改变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达方式
《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三)
――改变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达方式
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沈慧凯
实验稿:(课件)表达图例 示意图的形式简要表达。
像是一份提纲,一般来说,指令性的教学文件中,完全没有必要交代制定者对文本件的起草动机和构思过程,但实验稿中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列为专项,以示意图的形式作了简要表达。这样表述过于简单,没有结果,没有过程,影响着执行者的深入理解。
所以,修订稿中不仅保留了课程设计的思路,而且给了系统化的介绍和阐释。使我们对课程设计的思路更加明确。
我们逐一来看:
(一)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
音乐新课标将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为“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两个教学领域(欣赏和歌曲学唱表演两块),并将原来隐含在教学中的音乐文化知识和音乐创编活动,加以集中并拓展为“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两个领域。所以就出现了四个领域(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二)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音乐的审美体验必须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才能实现。说穿了,我们的音乐课堂就是一个一个实践活动组成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考虑、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中。例如: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第一环节,初听音乐,熟悉旋律。课堂演练:请你们来当三年级的学生。
1、 听一遍
问,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柔和,深情等)你能创设一个深情的动作来表现音乐吗?
2、 再听音乐,边律动。
教师带领:幅度有变化,后问,曲子可分为几个乐段?(两段)
3、 再听,听到第二乐段时请举起手挥动。
问那段更能抒发自己内心的深厚的情感呢?(第二段)
分析: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完全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体验了歌曲旋律带来的深情、柔和,并根据旋律的变化划分了乐段。都很乐于去探究、学习。
反之:1、听一遍。问情绪
2、听第二遍。问:分几个乐段。
分析:学生可能也能分出来,但没有激情参与到音乐中,没有体验到音乐的美,肃然无味,走在音乐的外面。
当前还提出“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什么叫以学定教?
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及时感受学生的兴趣、学习状态、发展规律、准确捕捉到相关的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而适当的调准,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再设计。
举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是《加伏特舞曲》,你们想学习些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这首作品是谁写的?”
生2:我想知道这部作品是怎样的情绪?
生3:我想知道这首作品是用那些乐器演奏的?
生4:我想知道这首作品的结构是怎样的?
等等
师:好我们这堂课就主要学习这些内容。
这是“以学定教”吗?(不是)“以学定教”是一个随机生成的环节,这老师对定义理解是有偏差的,这是教师预设的环节,并不是生成的环节。
怎样的才算是“以学定教”呢?举例:
有老师问学生:这首歌曲有几个乐句呢?(低年级的学生很茫然)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乐句。老师卡在那里没有办法,不知道该怎样解释什么是乐句。刘老师熬不住了,他走上前去,让学生听他念的儿歌,有几句“小溪轻轻流,小鱼慢慢游,你和我手拉手,快快乐乐向前走”问你听出几句?学生马上异口同声的说4句。老师说以同样的方法来听老师弹的音乐有几句?教师弹歌曲,学生听,马上听出4个乐句。解决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以学定教的案例)
(三)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
实验稿中为了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安排有了明显的淡化,但多年的实践证明,”淡化双基“的音乐教学不是真正的审美教育。修订稿注意到忽视双基教育的某些倾向,提出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所应达到的标准“,这对深化音乐教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础教育中的任何课程,只要是一门学科,必然会有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系(即”双基“)。因此,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然的,这既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音乐素质的一种需求,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基础。
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搭建好”双基“教学的平台呢?最重要的是要避免死板的讲解和机械的训练,将”双基“教学趣味化,形象化,生活化,为”双基“教学注入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双基“的兴趣。
《牧场我的家》第一部分,声音的指导欣赏。 (歌唱技能)
分析:把歌唱的技能化为三招,很形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声音马上变化了,真是立竿见影。长期下来,这批学生的歌唱技能会很了不起。所以有时评价一老师只要听她的一堂课就很清楚了,学生是最好的评价。
顺便说说,我们作为音乐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不要认为教小学”大材小用“从视频中感受到,技能的重要性。(省级课堂评比中,我作为评委,感受到 )
音乐知识技能(剪辑)《打字机》,
这是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课堂评比中的一堂课,当时全场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教师用图谱把整个作品板书出来,使作品的结构形象生动得展现在黑板上。
(四)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分学段设计梯度的课程学段目标及课程内容
为了使音乐课程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相适应,音乐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9年分成3个学段:即小学低年级(1-2年级),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初中各年级(7-9年级)。3个学段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呈现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有序的内在联系。
一上:走、跑、走欧(简笔画图形谱),并用格子来帮助学生按拍子念
一下:用走、跑等组成二小节节奏句,开始多声部组合,出现节奏符×
二上:是在一下基础上的巩固
二下:教学十六分节奏符,用”快快快快“迁移,与走、跑组合
三上:完全用节奏符乐句出现
一年级,让孩子们在线条起伏中,学唱歌曲。
二上:开始用唱名字头来学习1-1(高音),D、R、M、F、S、L、S、D1
二下:用唱名字头听辨与编创,
三上:开始出现简谱教学先356、再6(低音)12,(开始学会柯尔文手势)再471(高音),学习1――1柯尔文手势,(同时开始编创)
三下:567(低音)的学习;5(低)-3(高),休止符全部学习会
这给我们开展识谱教学,提供了循序渐进的大致过程。
(五)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的空间。
这实际上涉及到的是教材的整合问题,按照”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要求不同区域的教师不能盲目地照搬教材,而应有一个重新开发和设计的过程,即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剪裁和增补“的过程,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这给我们广大音乐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自由施展的空间。
但不难看到由于有些教师对”教材整合“的不恰当理解,出现了许多教材处理上的弊端,造成教学上的不当现象。例如:上《长江之歌》,问:长江两岸有那些主要城市?(地理课) 《英雄儿女》问:谁能说说”抗美援朝“?(历史课)
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材整合“要充分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有助于学生音乐的学习,有助于身心的发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材整合“要切合”双基教学“的系统性。由于整合内容太多,书上的教材上得不到三分之一,长期下来,双基教学出现脱节现象。
(3)”教材整合“在于优化教学结构。不是其他知识的累加,也不是就讲究课堂看起来热闹,有趣。
(4)”教材整合“要以校情、学情为基础。器乐教学的渗透就很好。(我校一二年级是律动,三四年级是口风琴,五六年级竖笛教学)
例如:结合教材发现有关班级合唱教学的量是不够的,我们可以进行带课题的整合。
当前的小学中、高段音乐课堂出现了这样一种普遍现象:教师总是把二声部的歌曲改成齐唱曲(唱第一声部)来教学,不敢尝试合唱教学(省级评课中,乃至全国的课堂评比中,都没有合唱教学);学生一听说是二声部的合唱曲,都不愿唱低声部,怕唱不准旋律。而在小学中、高年级的音乐教材中频繁出现以二声部合唱形式的歌曲,可见”合唱“是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演唱形式。那么面对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班级合唱“现象该如何改善呢?值得深思!
l ”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材“编排上的脱节现象
翻开小学音乐教材发现,合唱是以”轮唱“这一基本形式开始进行渗透教学的,但教材的安排上低年级和高年级出现了脱节现象,导致四年级开始的合唱曲完成不了。例:二年级下册安排了一课轮唱内容《两只老虎》,三年级上册安排了两课轮唱内容《钟声叮当响》《美丽的黄昏》,到三年级下册开始直接接触合唱曲《嘹亮歌声》,到四年级开始大量的二声部合唱曲出现。发现从低年级开始教材从没有安排”音程听辨“、”和声效果聆听“等的内容,导致高年级接触合唱曲时,学生在聆听和演唱中没有和声概念,对合唱显得很盲目,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l ”合唱教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脱节现象
合唱还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音乐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学生声音基础各不相同,音乐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再遇到教材难度大,课时紧,教师教法不当,出现把合唱歌曲当作齐唱来唱。长此以往,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也达不到教学目标,更使学生丧失对多声部歌曲的兴趣。
针对上述情况发现,合唱教学必须从低年级开始渗透,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观,为达到高年级歌唱教学的目标作好铺垫。
1、基于低段音乐教材,如何在欣赏、歌唱、读谱、创编和律动等教学环节中渗透合唱技能学习。
(对比欣赏合唱曲《歌声与微笑》;给歌曲加引子和尾声等,简单的伴唱;多声部的节奏联系(劳动交响曲)等等)
2、基于儿童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如何把合唱技能”儿童化“进行教学。
游戏”我把声音传给你“
3、基于班级歌唱,如何培养团队歌唱时的协作意识。
采用弱唱来统一班级歌声等。
所以,要能够借助教材的工具性,灵活运用、合理整合,让教材焕发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使用新教材,发挥它真正的作用,促进学生系统的、有效的音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