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课改专题 > 音乐课程标准 >

小学音乐学科(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新旧课标对比)

作者:吕红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课标解读

 

第一部分:“前言”

改写开头两段文字,明确了“标准”的指导思想。

增加:“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本标准的制订,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段内容是对“课程价值”的阐述

增加了:“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青少年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 )课程性质(课程性质调整内容)

2001课程性质与价值

2011版:课程性质

第一段将课程性质定性为:“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人文性

2.审美性

3.实践性

★课程性质体现出三种哲学观点

1.审美教育哲学

2.音乐人类学

3.实践主义哲学

(二)课程基本理念

(将原来的十条合并为五条)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2、强调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

3、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学科综合

4、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5、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注:删除了“完善评价机制”)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第一段增加了对“审美” 概念的解释:“音乐审美指的是

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

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

 文化语境:是指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群体共有的文化背景。包括语言本身、和语言相关的社会状况、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第一段还增加了:“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整体――音乐审美的重要原则

 要素――强调了音乐本体

第二段增加了:“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

 2.强调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

 3.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学科综合

调整了关于“学科综合”的内容

 实验版:“提倡学科综合”

 修订版:“关注学科综合”

第二段增加了:“学科综合应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

4.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实验版:理解多元文化…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

修订版: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使学生熟悉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5.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新增: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智

(错字?应该是“情致”?如果是情趣兴致的意思还能理解。)

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个性发展:关键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师生之间建立真正的平等关系。

(三)课程设计思路

(这一栏为新增内容)

 1、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

 2、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3、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

4、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标学段目标及相应的内容标准。

5、课程内容标准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 一)总目标

修订版:第一段第一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    

实验版:…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强调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不仅仅在音乐课堂上,要让音乐长期持久地渗透在生活的每一处)

第一段第二句:“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强调“双基”学习的重要性。

   (突出四个能力)

实验版: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5条为新增内容: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系统地学习母语音乐文化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母语: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语言或某一种方言)

母语音乐文化: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代代传承的音乐传统。

(二)过程与方法

 模 仿:

  修订版:通过亲身参与演唱、演奏、编创等艺术

                  实践活动,并适当地运用观察、比较和

                  练习等方法进行模仿。

 实验版: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

                  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合作 :

 修订版: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

 实验版: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  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增加部分:

 “节拍” “调式” “风格流派” “演唱、演奏、识谱、编创” 等内容。

 2、“音乐基本技能”增加部分:

  “创作”,“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

 3、“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增加部分:

 “有代表性的音乐家”。

(二)学段目标

 3-6年级

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

本学段56年级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应渗透变声期嗓音保护知识,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  创造活动。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四大领域的修改)

①感受与欣赏(原感受与鉴赏)

__音乐表现要素

__音乐情绪

__音乐体裁与形式

__音乐风格与流派

② 表 现

__ 

__ 

__ 综合性艺术表

__ 现识读乐谱

③创 造

__探索音响与音乐

__即兴编创(即兴创造)

__创作实践

④音乐与相关文化

__音乐与社会生活

__音乐与姐妹艺术

__音乐与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

(一)感受与欣赏

“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音乐具有不确定性。教师需要注意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1.音乐表现要素

1-2年级:“对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    

3-6年级:“说出人声分类”、 “体验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 的律动感”

2.音乐体裁与形式

1-2年级

修订版:聆听音乐形象鲜明、结构较为简短的                 

进行曲、舞曲及 其他体裁的音乐段落

3-6年级

 修订版:聆听少年儿童歌曲和颂歌、抒情歌曲、

  叙事歌曲、艺术歌曲、格调健康的流行歌曲

3.音乐风格与流派

3-6年级:“了解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及曲艺音乐”

(二)             “表现”部分

“表现”包含了四部分内容,

新增:“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

1、演唱(新增内容)

1-2年级:学唱儿歌、童谣及其他小歌曲;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其中中国民歌12首);能够对指挥动作做出反应。

3-6年级轮唱;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初步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每学年背唱歌曲46(其中中国民歌 12首);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

2、演奏(内容调整)

3-6年级

实验版: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2-3首。

修订版: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12首…学习竖笛、口琴、口风琴或其他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

3、识读乐谱(内容调整)

3-6年级

实验版: “能够识读简单乐谱”。

修订版: “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识谱的初步能力”。

实验版:“巩固、提高识读和运用乐谱的能力。”

修订版:“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

识读乐谱(删除内容)

3-6年级

识读乐谱: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

4综合性艺术表演(新增内容)

l     1-2年级:儿童歌舞表演

l     3-6年级:儿童歌舞剧

(三)创造

“创造”包含三部分内容

__探索音响与音乐

__即兴编创

__创作实践

“创造”新增内容

3-6年级

 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运用图谱或乐谱记录声音和音乐;

 能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编创2~4小节的节奏或旋律

(四) 音乐与相关文化(新增内容)

音乐与社会生活

1-6年级:“能够通过广播、影视、网络、磁带、CD等传播媒体欣赏音乐”。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修改版“课标”对教学建议的修改

 新增:并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寓于音乐实践活动之中(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新增: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并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三个维度的整合及有机联系,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意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体现,同时应明确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达成。”

(二)修改版课标对“评价内容”的修改

★新增评价的诊断功能。

“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评价内容修改部分:将原对学生、老师和课程管理与课程发展三块,突出对学生的评价,去掉对老师和学校的评价。

“评价建议”(新增内容)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发展变化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    唱、演奏等方式进行。

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结果的评价,在学期、学年末进行,主要采用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方式。

“评价建议”(新增内容)

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定性述评是一种描述性的质的评价,主要适用于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维度,难以具体量化的一些内容。

定量测评是对不同教学领域内容标准中的水平要求进行的量化评价。如对音乐表现要素认知和掌握程度,对音乐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的分辨,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背唱歌曲及演奏乐曲的数量,识读乐谱的程度等,皆可作定量测评”。

“评价建议”(新增内容)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学生的自评以描述性评价为主,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

“可运用‘音乐成长记录册’形式记载学生的自评……。”

“班级音乐会”是特有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

(三)教材编写建议(略)

(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新增内容1

第一段:“本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包括学生用教科书,音响、音像教材及教师用参考书)

新增内容2

2条:“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指精神、文化类)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新增内容3

4条:“应重视家庭和包括网络在内的社会音乐资源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的影响”。为此,一方面要对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文化生活进行积极引导;另一方面要防止低俗、不健康的负面信息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新增内容4

5条:“音乐教师有责任协助学校组织学生课余艺术社团,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少先队及共青团活动日,组织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师生音乐会或音乐讲座等,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集体意识,提高道德素养”

新增内容5

6条:各种形式的音乐和音乐教学交流活动(包括教师培训)能有效地促进课程资源和信息的沟通。学校要支持教师参与这些活动,……”

三、领会“课标”精神和把握内容标准,用好新教材,上好音乐课。

(一)一意贯之,在反思与校正中前行

 认识层面:最重要是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爱。

 行为层面:在10年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在校正中前行。(理念正确不一定行为对,理念错行为一定错。)

(二)处理好音乐教学中的若干关系

1、“重复与对比”

2 “听辨”与“体验

3、“想象”与“联想”

4、“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

5、“即兴编创”与“随意编创

6、“评价与激励”中求教学相长

7“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8、学习幸福感与成功感的建立

9、不可忽视“肢体语言”的作用

10、走出音乐教学的某些误区

 

 

【参考文献】徐沛然《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联系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