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课改专题 > 音乐课程标准 >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研究回顾与反思(2001—2022年)——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背景

作者: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詹燕君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2-24   点击:

  2. 厘清课标研究的基本内核

  作为一种事理研究,课标研究是一种“既要说明是什么,又要解释为什么,还要讲出如何做的研究,包含价值、事实和行为三个方面”(22)。面对研究的复杂性,探求课标研究的本质内核,需要认识两个基本点:

  第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课标研究中绕不开的“真问题”,这是课标研究的核心点。虽然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理论联系实际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实际的教学研究中却很难将两者“真”联系起来。以往我们简单地认为用音乐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或者在音乐教学经验基础上,提炼总结音乐教学规律,就已经是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了。但实际上,这种浅尝辄止的粗放型研究思路会给研究带来桎梏,使其难以深入触及“事理”问题的根源。因此,要将课标研究纳入事理研究范式,我们不仅需要从课标理念与教学实施两者的内在关系角度去阐明艺术课标实践过程中相关“事实现象”的内涵本质,同时还要从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去揭示艺术课程改革的路径和方向。(23)前者是“关联”逻辑,后者是“转化”逻辑,这一双重视角决定了我们的研究逻辑判断,只有基于问题逻辑的准确分析,才能够帮助研究者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研究的落脚点。

  第二,课标研究需回归学科群,这是研究的路径基础。若将课程标准研制与实施视为一类研究,它应该归属教育学科下课程论领域的一个子方向,所涉及的概念框架是沟通标准与使用者之间的桥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艺术课程》)不仅仅是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五门课程进行整合,统一纳入大艺术教育范畴内,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素养导向下跨学科、综合育人的课程理念。为了对应新时代育人新要求,2022年版《艺术课标》文本中提出的概念是相当宽泛的,尤其是出现了不少重要概念,如核心素养、艺术实践、课程综合、学习任务、学业质量等。概念的产生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都反映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和内在机理,其原理构建的背后应该是一个大学科群,如艺术学、课程论、教育哲学、审美心理学等作为理论支撑。面对课标背后综合、交错、复杂的大学科群,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分析到问题的解决,都应回归这一理论背景和研究语境。构建研究思路时,不仅需要我们具有跨学科研究视角,同时还需要我们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选择适切的研究路径,对课标理论与实践进行多维度、多层级的系统综合分析。另外,按照叶澜教授对教育研究对象的三类划分,对2022年版《艺术课标》的研究还可以从反思型元研究的角度,去挖掘深层次的“关键问题”,基于方法论视角提升整体艺术课程领域的研究质量。

  结语

  回顾最近20余年的音乐课程标准研究,能够清楚地看到基于其发布、实施、修订、再实施、再修订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不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发展。借用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所谈到的“公共议题”这一观点,毫无疑问,围绕每一次课改实践所引发的所有活动行为,都会成为关乎社会发展、直面时代的重要问题。如何在面对新一轮公共热点话题时,仍能保持冷静的思辨力和洞察力?如何在各种诠释中,找到最接近教育事实本身的真相,不至于在概念术语中迷失?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使教育思维从“应然”状态转向课程思维“实然”状态,实现音乐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的有效落地。对应新时代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建议未来的探索需要找到研究关键点:一方面从宏观角度来看,以政策理论、社会议题、课程原理等跨学科视角挖掘2022年版《艺术课标》的精神内涵和实质要求:另一方面就微观角度而言,开展以强调核心素养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学科实践育人等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应围绕“观念引领实践,实践促进反思反思重构理论”这一逻辑主线,丰富多取径实证范式研究,以“帮助所有与教育相关的人士理解标准,并最终确保教育者和学术能够获得教育的成功”(24)。

  注释

  (1)彭伟等《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创业失败比较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19年第4期。

  (2)严宝瑜《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修改意见》,《人民音乐》2003年第10期。

  (3)周世斌《有关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研制与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学术探讨》,《音乐艺术》2012年第3期。

  (4)李渝梅、李方元《音乐课程编制中有关课程知识的几个理论问题的讨论》,《音乐研究》2004年第2期。

  (5)叶澜《转化融通在合作研究中生成-四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

  (6)同注(5)。

  (7)叶澜《迎接挑战:在改革中走向新世纪-再论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第3期。

  (8)吴斌、金亚文《音乐课程改革新的里程碑-〈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度解读(一)》,《中国音乐教育》2012年第5期。

  (9)吴刚平、安桂清、周文叶主编《新方案·新课标·新征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5页。

  (10)宋萑、田士旭、吴雨宸《职前教师培养实证研究的系统文献述评(2015-201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9期。

  (11)李政涛、叶澜《“教育理论-实践观”对教育学及实践哲学的双重贡献》,《中国教育科学》2021年第4期。

  (12)易森林、陈彧洁《解释学循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开放性互动》,《教育学术月刊》2021年第12期。

  (13)张蕊、李政涛《我国近二十年教育视频分析的回顾与展望》,《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14)同注(5)。

  (15)同注(5)。

  (16)唐江澎《好的教育:把理想做出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第183页。

  (1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25页。

  (18)同注(9),第28页。

  (19)同注(17),第324-325页。

  (20)同注(17),第322页。

  (21)同注(18)。

  (22)同注(17),第324页。

  (23)叶澜《大中小学合作研究中绕不过的真问题-理论与实践多重关系的体验与再认识》,《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20期。

  (24)[美]国家核心艺术标准联盟编写,徐婷翻译《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版,第2页。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