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之声-向艳(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
1.欣赏:
《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阿细跳月》
2.知识点讲授
以“月亮”为题材的音乐作品及相关音乐文化知识扩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月亮颂》单元为初三音乐课第一单元内容,这个单元所有的欣赏曲目全是围绕着“月亮”的主题展开,总体的要求是,通过欣赏和演唱不同艺术形式的与月亮有关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及相关文化艺术在塑造月亮题材时的审美特征。本单元通过让学生演唱、聆听、配乐诗朗诵、听乐赏画等活动,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的不同的表现魅力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密切关系。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
2.学生情况的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聆听音乐、欣赏音乐、初步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这个单元的内容包含着很深的文化底蕴,让学生要不仅理解音乐作品,更要能够体会本单元作者编写教材的意图,教师通过听、看、思考、唱、体会、活动等不同的环节,让学生理解“月亮”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所表达的深远的含义。
[教学内容]
1.三首以“月”为主题的音乐作品的赏析
2.不同的月亮题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内涵及意境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演唱不同艺术形式的与月亮相关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及相关文化艺术在塑造月亮题材时的审美特征。
2.通过演唱、配乐朗诵、吟诗、赏月等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对比欣赏《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阿细跳月》三首同为描写月亮题材的作品,感受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内涵的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体会音乐与文学、美术等相关艺术结合所产生的美感。
[教学用具]
[教学设计说明]
1.音响资料准备:自制音乐节选片断、《阿细跳月》视频
2.时间设计
(1)导入引出课题 3分钟
(2)教师语言连接 2分钟
(3)进入新课学习欣赏 30分钟
(4)听音乐猜曲名环节 3分钟
(5)课堂小结 2分钟
[教学过程]
音乐课《月之声》──课后自评
《月亮颂》单元为初三音乐课第一单元内容,这个单元所有的欣赏曲目全是围绕着“月亮”的主题展开,总体的要求是,通过欣赏和演唱不同艺术形式的与月亮有关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及相关文化艺术的塑造月亮题材时的审美特征。本单元通过让学生演唱、聆听、配乐诗朗诵、听乐赏画等活动,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的不同的表现魅力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密切关系。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宁静、优美的欣赏环境,让学生在美的图片、美的音乐、美的演唱和舞蹈中感受月亮题材作品本身的魅力。
导入部分:以蕴含“月”主题的诗句配乐进入,是想为整节课做一个良好的意境的铺垫,学生通过吟诗、赏画、听乐在欣赏上先入为主,为《月之故乡》的进入打好基础。
欣赏部分:《月之故乡》欣赏的出发点围绕着这首歌曲的情感和歌词做文章,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彭邦桢是台湾的著名诗人,这首诗作于1977年底的美国纽约,主要反映的是作者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通过在课上对歌曲旋律、速度、力度的分析,达到学生更深地理解这首歌曲的目的。同时由思乡的话题进行文化知识的扩展,简单讲解余光中的《乡愁》,诗的意境和彭邦桢的《月之故乡》如出一辙。而《弯弯的月亮》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首流行歌曲,从刘欢的演唱入手,带领学生分析歌词,以及歌词所要表达的内涵,第一遍的欣赏以江南水乡图片的视觉效果给学生感官上的享受,第二遍播放刘欢在2004年演唱会上的演唱版,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使学生对作品印象深刻。《阿细跳月》曲目的选定,是想和前面的两首欣赏曲目有风格上的对比,通过对比深化主题。在这个环节中有听音乐、看舞蹈、讲故事、以及模仿动作,可以说是前面两首欣赏曲目的升华。
这节课上下来,有音乐、舞蹈、美术、语文、散文、诗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主旨就是通过月亮的主题扩展相关的文化知识。整节课上下来觉得:结构比较清晰、完整;语言流畅、自然、话语的连接精心设计,过度自然;教学环节的设计颇有新意,最后的竞猜环节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制作精心、精致、运用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