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音乐欣赏课的“主体回归”
摘自:《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导
这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感性接触教材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在谙熟教材的前提下,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美”挖掘出来,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导入一个优美的意境,在这种“美”的氛围中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就会使学生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兴趣浓厚、创意新颖。导入课题的方法多样,可以讲故事、放录像、挂范图、布置场景等。恰当的情境设计可以营造与乐曲相适应的气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音乐。
二、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中蕴含的道德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每一首乐曲,每一个音符传递到聆听者的心里,每聆听一次就受到一次感染,增加一次记忆和联想,唤起人的美感。初听一首乐曲,学生很难对它有深刻理解,但对乐曲的情绪是喜是忧,是优美还是沉重等,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地判断。这时教师再利用语言、动作或面部表情等对乐曲所表现的情绪及内容作简要的提示,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三、看
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作用,每个人都乐于欣赏,能够倾心赏美,就是乐于受教的表现。人的精神愉悦了,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并焕发出神采。音乐的旋律美,美术的画画美,通过听、结合看,由抽象思维转入形象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理解作品。
四、思
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反映的敏捷,记忆力的增长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平时接触音乐时就要培养学生这种思维习惯,让学生在全神贯注地欣赏音乐,并思考简单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学生朗读歌词,观看投影片或录像等,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说(唱)
过去的音乐欣赏活动,语言几乎成了教师表达音乐感受的唯一工具,可学生只是一味地感受教师的体验,这就大大阻碍了学生的主体发挥。应该说当学生对乐曲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有了初步的情感共鸣时,就可在教师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提供了语言多义的有利条件,并对乐曲的情绪、结构、主题思想、速度、力度等要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段欣赏乐曲,学生分组讨论后,选出几位代表说出对乐曲的理解,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完美的答案。在音乐欣赏课中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要唱,而是根据欣赏内容及学生程度选择主题音乐请学生视唱乐谱,通过视唱主题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六、动
这是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促进学生欣赏能力在层次上发展。前几个环节都注重情知两方面的交融、互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也应该让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进一步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学生听懂了一首乐曲,并不是欣赏课的结束,还应启发他们对乐曲进行再创造。学生通过初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欢快情绪,便可以跟着旋律击掌、拍腿、拍肩等,还可以画出旋律线条或简笔画等,同时学生也可以随着音乐跳舞表演等,让学生陶醉在音乐之中,整个课堂就充满活力,其乐融融。
以上六个环节虽无明显界限,但又各有区别。音乐欣赏课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问题在于随机创造,认真分析、巧妙设计、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创造思维的闸门,去讨论、去争辩、去实践、去创造,那么音乐欣赏课就不会是死板的“一言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