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尝试
摘自:《音乐教学》
【内容摘要】
随着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课堂呼唤要给学生 “ 空间 ” 和 “ 自由 ” ,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本文作者不断探索与思考,得出以下六点看法供同行探讨: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参与;二、运用多种感官,提高学习兴趣;三、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四、创设轻松课堂,营造和谐氛围;五、恰当使用电教,发展学生思维;六、及时评价反馈,增强学生自信。
【关键词】
主体性、个性、发挥、音乐教学
传统的音乐课教学以唱歌为主,学生则经常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教学缺乏灵活性,学生较为被动。因此,显得枯燥、乏味,没有符合音乐课“寓教于乐”的特点。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堂音乐课“活”起来呢?小学音乐教学只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可能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才可能全面实施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主要决定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和水平。因此,就应该营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变观众为演员,在唱唱、奏奏、想想、动动、乐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掌握并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参与
随着一节课地深入展开,思考的问题增多,学生往往会出现思路狭窄,产生思维定势,这时就要老师适当运用语言点拨,引导学生走出这种思维弊端,使他们走上正确的思维轨道。这样,学生的主体才能发挥,问题就能得到完美的解决。
如:在教《挤奶舞》时,学生往往只能浅显地用“高兴”、“愉快”等词概括歌曲的表现情绪,并不能真正地深入体会其内在含义。这时就可以略加语言点拨:“你喜悦时通常会用什么方式表现出来?”有的学生说:“用舞蹈动作表现;”有的说:“会情不自禁地哼上一曲。”等等。教师再点拨:“那么,请你用这些属于自己的方式把内心的喜悦表达出来。”全班学生有的用快乐的歌声来表现,有的用模仿挤奶等动作来表现,每个学生都尽情地用各种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身临其境的置人于快乐的场面之中。
音乐是抽象的,每个人听同一首作品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讲述得太多或对意境描绘得太具体,既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又阻碍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所以老师大可不必多费口舌,而要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其发挥主观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但是老师如果不加引导,一味让学生体会,学生也很有可能会摸不着头脑着就需要老师的牵引,使学生联系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正确领会音乐内容,如在欣赏乐曲《梦幻曲》时,让学生随着音乐展开联想,教师轻声启发:“夜,静悄悄的,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一位美丽的仙女出现在我的面前,她拉着我的手和我一起飞向遥远的夜空……”同学们在乐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个个身临其境,优美的旋律把孩子们带到轻柔飘渺的梦境中去了。
二、运用多种感官,提高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教师,要上一节课是很容易的,但要上好一节课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音乐教学也是不外如此。一堂好的音乐课不仅仅是单纯的声乐课,它能使学生的心智得到陶冶,各种感官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如在教《愉快的梦》时,我启发学生可以不受歌曲内容的限制,各自进行感受音乐。可以用运动感官来进行歌曲舞蹈的自编设计,学生表演得都很投入,都象舞蹈家似的;也可以选择用眼睛这一感官来描绘图画,表现自己的心情。画上几笔绿色表现舒畅,添上几朵小花表现梦的美丽,甚至乱七八糟几笔,学生也能想象七彩的春色。想象力丰富极了;还可以用触觉这一感官来感受歌曲内容。用手摸摸老师准备好的“梦中”的七个小矮人和美丽的椰子岛模型,让学生体会梦境。学生从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能力培养,课堂效果也事半功倍。
如在教学欣赏课《彼得与狼》时,采用音画结合的方法,开始在屏幕上让剧中所有的角色都登场,所有的人物都配上代表它的乐器。然后按照不同的主题,听音乐并出示与音乐相配的人物和乐器,学生边听音乐边进行联想,运用多种感官想象交响童话音乐描述的是怎样一个故事?让学生听完后讨论分析。再次边听边看边想象,老师出示几幅图画做提示,帮助想象。这样,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体验到了自己创意的成功感。
三、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
没有创造就没有发现与突破,没有创造就没有进步和发展。音乐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创造性的特征,为鼓励音乐创造这一理念的贯彻提供了可能性。小组合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学习协作的教学方式。他不仅能改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且能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与创造精神。如,在《小雨沙沙》的节奏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几个人在一起自由练习出示在黑板上的难点节奏。开始时,同学们有的打正确,有的打错。但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各抒己见,组内的同学就会相互纠正并练习,达到正确的打法。等到老师提问个别学生时,一般都能准确的打出节奏。有的学生可能存在着一些小的节奏错误,但加上老师示范点拨,然后再次分组练习,第二次学生反馈给老师的节奏都是正确的了。它比起先教师教后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来更显得灵活、集中学生注意力,学生主体贯穿于节奏教学之中,有利于个性充分发展,学生也从中思维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音乐有内容,但没有固定的内容。因此,音乐实践过程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实践者的个性特征。如欣赏《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这段音乐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教学问题:“同学们,这段音乐描写的是什么动物呢?”学生听后,有的认为是狮子,有的认为是野猪,有的认为是大熊猫,有的认为是狗熊。初听事,学生的这种感觉都是正确的,如果教师非得说只有大象才是对的那是不科学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现个人的情智。因此,对于某一音乐作品如何理解,对一首歌曲如何表现,都应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感受结果,有更多的表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的个性能到张扬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创设轻松课堂,营造和谐氛围
音乐课本身就是要做到“寓教于乐”。如果只是提提问题,唱唱歌,那么课堂气氛就显得单调、枯燥,这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发挥积极主动性更是难上加难了。相反,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了游戏、歌表演、乐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益于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主动性。
例如:在歌曲《春天来了》的教学中,由于单调的歌谱教学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我就设计了“找朋友”这一游戏,让同学们充当“鸟”的角色,老师弹旋律,请“小鸟”来找到这条旋律作为自己的朋友来唱一唱,同学们全神贯注地投入了学习,并且每个人都能踊跃发言,手都举的高高的,气氛活跃极了,歌谱也很快就掌握了。
又如:在歌曲《小麻雀》这首歌曲教学中,由于面对的学生都是低年级的,年龄较小,我运用设置情景,曲后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学习歌曲,感受音乐,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是:设置情景,让小朋友带上头饰,自由发挥想象力,表演小麻雀、小花猫的走路动作,在表演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小麻雀、小花猫有礼貌的一面。表演结束后再问:“我们该学习小麻雀、小花猫的什么品质?”学生很快就能悟出对人要有礼貌的道理。
另外,用器乐来充实课堂内容也能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如:在《春天在哪里》的教学中,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春天到底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和美妙的声音呢?请同学自愿上台随意拿取能表达春天美妙声音的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在坐的每个学生都很积极地思考,很投入地伴奏,有的用沙球表现雨声,有的用三角铁表现雷声,等等。热闹极了。不仅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都参与了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
五、恰当使用电教,发展学生思维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儿童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取代思维的过程,按照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诱发丰富的形象思维,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学习。在音乐教学中,精心设制、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其独特的优点。形象直观,画面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教多的知识,切实地解决教师无法讲清的课本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从而更好地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服务。例如在教唱《美丽的朝霞》这首歌曲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根据歌曲的内容选取八幅表现“朝霞、日出、光芒四射、鲜花盛开”的优美画面,把它们和歌曲的录音编辑在一起,并恰当地插入教学所需的歌谱,是歌谱、声音、画面连成一片。学生在演唱歌曲的同时又欣赏了绚丽的画面,仿佛置身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优美景色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的演唱更入情、更真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演唱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多媒体还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在情境交融中感受音乐。在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时,由于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总达不到慷慨激昂的效果。我就让学生观看旧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生活的影片及新中国诞生在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场景,并强调这《国歌》是用革命烈士的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故在再一次演唱时,激昂的歌声充满教室,没一个音符都蕴含着学生的爱国之情。
多媒体的作用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所以使用多媒体必须作到“适时、适度、适当”,发挥出应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优势。
六、及时评价反馈,增强学生自信
自信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不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将成为强者,反之为弱者。因此,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有些学生往往对学习音乐缺乏自信心,如果老师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使孩子对音乐产生高深莫测的感觉,从而产生距离感、畏惧感,同时教师又一味地批评学生不认真,不主动参与音乐活动,这样做不仅让孩子失去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甚至有可能抹杀了孩子的音乐天赋。在音乐教学中,老师要放下 “ 架子 ” 。走向学生,多给学生一点微笑,尽量和学生共同参与歌舞表演或音乐游戏,使学生消除心理上的压抑感。多采用鼓励的方法及时地适当地给予表扬,就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自我力量以及存在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情绪。另外,老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如有学生在歌表演或者律动中,动作笨重、呆板,老师要及时制止其他学生的取笑行为,并给予耐心辅导,纠正动作,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还有,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回答得好的学生要肯定性语言进行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被赞誉的喜悦,回答得较差的学生,尽量不用否定性语言加以评价,而是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正确回答,并进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热切的期望,老师少一份居高临下,学生就多一份自信与热情。
教学有法 , 亦无定法。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激励儿童思考,为儿童提供‘自由空间',给儿童提供帮助和支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广泛与他们交往,及时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要成为学生的亲密伙伴,同时也要给他们留点自由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激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广大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努力、不断探索,确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音乐课成为同学们愉悦的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