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巧”字法
摘自:《万方数据库》
任何艺术都有它独特的手段和体裁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而音乐艺术则通过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来表达。其实,人与生俱来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音乐就沉淀在人的血液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对音乐的交汇程度也越来越高,喜怒哀乐、言志咏情、气氛渲染哪一样离得开音乐?人们甚至用音乐来修身养性,然而尽管音乐有着那么广泛的适用性,却由于它的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和形式的特殊性,使普通人在音乐欣赏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觉得很难去深切领会和体验一些严肃音乐古典音乐的精髓。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学工作者,我深深感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品味和鉴赏能力,让曲高和寡变曲高和众是非常重要和现实的问题。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在这方面作过一些努力和尝试,并收到一定的效果,我的思路是通过运用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具体的音乐作品欣赏中,融入看来晦涩难懂的音乐表现手法、音乐知识等,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品味和鉴赏能力,以逐步促使学生具有更浓厚的学习音乐的兴趣,造成一种良性循环,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把它归纳为四个“巧”字。
一、巧借“流行音乐”
当社会上掀起一股影片《泰坦尼克号》热时,其主题曲《我心永恒》也迅速成为校园内的流行热点。我抓住这一现象,针对学生赶热点、追明星的心理特点,就《泰坦尼克号》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泰坦尼克号》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电影音乐欣赏课,并融入了音乐知识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运用音乐知识,提高欣赏水平。首先,我让学生哼唱这首贯穿影片始终,可谓之影片灵魂的主题曲《我心永恒》,由于对影片记忆犹新学,生唱时自然兴趣盎然,情感也极其投入,接着我将席勒.狄翁的演唱让他们欣赏一遍作比较,学生们自然感到自己唱得不够酣畅淋漓。于是,我适时地问他们:“你们认为哪里演唱有困难?”很显然是在歌曲的转调处,即由原来的E大调提高了一个减四度,骤然升至降A大调,从而使全曲爆发性地形成最高潮,此时转调,唱出了女主人公露丝在爱的召唤下对生活坚定的信念,更是她与男主人公杰克刻骨铭心的爱情的升华,使影片有了一份悲壮的美。明白了转调这一创作手法所产生的音乐效果,学生再唱时显得激情昂扬,紧接着我抓住时机,用钢琴演奏了经歌曲改编成的钢琴曲,此时,学生已深深体会到转调在音乐进行中那独具一格的震撼人心的魅力,再听类似的歌曲如《保镖》主题曲《我将永远爱你》、《猫》主题曲《回忆》自然便能领略其韵味。
二、巧用相关学科
艺术是生活的再现,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是对当地当时人们生活以及在生活中所产生的思想、情感的反映,所以要深切细致地理解和掌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必须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但由于年龄和知识结构等因素,学生往往对一些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较陌生,从而限制了学生对作品内容全面深入的把握,久而久之还容易使学生失去欣赏经典音乐,特别是欣赏中国古代音乐,外国古典音乐的兴趣。如《古代音乐》一课的埙独奏曲《霓裳中序》,初听后学生可谓毫无头绪,他们很难将眼下这古朴、幽雅的意境与印象中唐代歌舞大曲那舞影婆娑、仙乐飘飘的场面对上号,对此,我觉得有必要借用历史知识及相关传说进行阐述。其实,在《霓裳羽衣曲》那貌似恢弘、热闹的场面背后,隐含着的是帝王之家灵魂深处那“高处不胜寒”的深深寂寞以及对人生苦短、繁华美景及帝王人生不能永恒的悲哀和无奈。这种更深层面上的思想情感,唯有用埙那古朴、幽雅的音调才能妥贴地表达出来。《霓裳羽衣曲》一词最早见于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据说是杨贵妃梦得此曲,醒后深感奇妙,遂讲给深懂曲律喜爱音乐歌舞的唐玄宗听,唐玄宗听后也觉得此乃人间绝唱,因此将此曲记录。它给人的感觉是轻飘、缠绵的,让人如仙如醉、如入天堂。“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则是对该曲的最高评价,有了这样的相关知识的铺垫,学生理解到,在《霓裳羽衣曲》中用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意境是如此的妥贴和天衣无缝。其实,用什么样的乐器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意境是非常讲究的,苏轼的词配上了古筝,豪放间更多了些壮士疏狂;辛弃疾的词配上琵琶,更多了些大漠孤烟的塞外风情;而李煜的词总是笼罩于一片愁云之中,笛子吹来太欢,琵琶弹来太急,古筝悠悠似流水,惟有箫,悠悠的,低沉而不失圆润,呜咽着如泣如诉,最能表现这化不开的愁。
再譬如上中国古代乐器一课,我还巧借中国的古代文字“甲骨文”来说明中国音乐文化的古远。就这样,通过甲骨文上对乐器的记载及介绍,加深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源远流长及博大精深的理解和体会。
诚然,借用文字、历史、美术、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来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音乐知识的理解和体会,绝非只是用简单的文字化、美术化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而是创造性地有机结合,巧妙运用,给予学生一定的暗示,从而让学生渐渐达到以一种纯音乐的方式去把握音乐。
三、巧排欣赏内容
任何艺术作品在表现手法上都有写意和写实的区别,写实的作品更多地着眼于用现实世界的真实景象来创设一种艺术境界和艺术氛围;写意的作品却更多地注重心灵、思想的直接交流,而不太拘泥于交流的形式,在表现手法和层次上更艺术化一些。所以人们往往觉得写实的作品好懂、易接受,写意的作品则较难产生共鸣。如当我们面对一幅逼真的古典油画和一幅现代的抽象绘画时,我们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于对画面所表现内容的理解而忽略了对画面自身形式美的体验。在音乐欣赏中我们同样会有类似的体验,如我们一听到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就能感觉出各种鸟鸣,同样,《野蜂飞舞》、《赛马》、《苗岭的早晨》等作品都往往容易使人明白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因为这些作品都较多地运用了直接摹仿的表现手法。但事实却是,这类作品在浩瀚的音乐作品中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当学生面对《山在虚无缥缈间》这类作品抱怨“我不爱听”,面对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嗟叹“我听不懂……”这到底是音乐的悲哀还是我们音乐教育的悲哀?
尽可能多地了解作曲家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等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固然重要,但是音乐是作曲家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里面包含了作曲家的引导和暗示,只有明白作曲家在作品中的那些引导和暗示,才能真正地听懂和理解该作品。所以我在上欣赏课时,更多的是强调一个字:听----自由自在、虚怀若谷式地,没有太多的倾向和先验在脑子里,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聆听音乐作品、充分地感受作品。为了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听懂音乐作品,我认为,除在教法上要不断创新之外,在教学内容上也要精心设计,如选择同一体裁的作品上专题课,例如圆舞曲体裁、进行曲体裁、摇篮曲等;或选择同类曲式的作品,如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等上专题课;还有表现同一内容的作品,如表现英雄主题的、爱情主题的、表现天鹅音乐的、表现昆虫的、流水的、鬼怪的……我曾在浙江省音乐优质课教学评比中施教一节以“晨景”为主题的组合课,我分别选取了陈钢的《苗岭的早晨》(口笛曲)、格里格的《晨景》(管弦乐曲)、贝多芬的《黎明》(钢琴曲)、小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管弦乐曲)四段音乐片段作为教学内容,以点带面,将音乐知识、表演、创作手法等融汇一体。并通过对晨景音乐作品的发散,使学生了解了晨景音乐的丰富多彩以及其表现手法的多样化,通过教学,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巧学主线欣赏
有些音乐作品乍听似乎听不出个所以来,但你只要给学生一条欣赏的主线,问题马上就可迎刃而解,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善于找准作品的主线。如《1812序曲》这一课,课前我先要求学生自己学唱法国国歌《马赛曲》,欣赏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两个音乐主题:俄罗斯军队主题和法国拿破仑军队的主题(源于《马赛曲》的音乐素材),这样学生就能从《马赛曲》音乐的配器、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及动机的出现情况知道俄法两军的战况,从而理解柴可夫斯基在这部庄严序曲中所描绘的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情境及该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雄伟气魄。再如《舍赫拉查德》交响组曲,共四个乐章各描绘了一个音乐画面,但诸画面之间又没有共同的情节联系,教师若把代表舍赫拉查德那温柔、美丽而又机智的小提琴主题和代表威严而残暴的苏丹王主题先列出来给学生欣赏,相信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音乐欣赏中化难为易的方法是很多的,其它如类比欣赏(把古典音乐化为同曲子的轻音乐来欣赏)、对比欣赏(运用音色对比、力度对比、速度对比、中外作品对比等)、暗示欣赏(如动作暗示、语言暗示、线条暗示等)等都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欣赏方法。我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尽可能推陈出新地去解决它,于“巧”字上下点功夫,多讲究一些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能打开学生音乐心灵的窗户,使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