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初探
摘自:《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中》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中开设音乐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怎样上好音乐欣赏课?几年来,我们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模式,使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
“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一般来说,音乐欣赏特别强调“静”字,而且,教师和学生都要进入倾听状态,只有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在听音乐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来听;或者指出在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方法。例如:我们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水谣》之前,我向同学们提出三个问题:a、歌曲可分为几段?b、说出各段的演唱形式。c、各段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讲解要精练,富于启发性。
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还很稚嫩,并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与鉴别的能力。因此,欣赏教学中需要作必要的讲解,但讲解一定要富有启发性而不能是灌输式的。要少而精,切忌烦琐;讲解可以在欣赏之前也可以在欣赏之后。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稍作提示,学生欣赏之后展开讨论。也可以结合音乐欣赏,请学生联系所学习过的有关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知识进行讨论。
3.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和音乐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这是启发学生想象和联系的关键。生动的语言,富有意境的图画、幻灯、录象,都可以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
4.让学生熟悉音乐的主题。
音乐的主题是音乐的精华,它能给人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熟悉、背唱音乐的主题或主题片段,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学习音乐主题可以在欣赏之前进行,也可以在欣赏之后进行,甚至还可以在欣赏之中进行。学习音乐主题时,可以用视唱法,也可以用跟唱法。如有可能,可将学习音乐主题和识谱练习结合起来。我在教学生欣赏音乐的时候,总是尽量把谱子印发给大家,学生们一目了然,主题很快便熟悉了。
让学生熟悉、背记音乐主题或片段不宜太长。有条件的可以使用乐器进行演奏,与器乐教学相结合。
5.结合节奏律动辅助欣赏。
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尽量引导学生利用节奏律动来感受、欣赏音乐,这对于感受音乐节奏、情绪等十分有利。节奏律动的方式可以是随音乐划拍、轻轻拍手、踏脚、做即兴动作或舞蹈动作等。避免欣赏教学单纯依靠听觉、过多讲述,使欣赏教学死板乏味的现象。例如:我们在欣赏全日制普通高中音乐欣赏第四课云南彝族民歌《跳月歌》时,可以合着节奏轻轻拍手,来感受彝族民歌的活泼跳荡。听着快乐的音乐,做着动作,全体同学都陶醉在音乐之中,整个课堂上充满活力,其乐融融。
6.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转迅即逝。因此,音乐的欣赏需要反复的进行,在反复中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分析,掌握音乐的主题,认识主题的对比、发展与变化,辨认音乐的曲式结构等,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音乐的分析最好利用乐谱和简明的图示。
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欣赏教学是使学生将音乐表现手段与音乐情绪联系起来的有效方法。它既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可以有各种对比的欣赏教学方法,举例如下:
(1)将同类的音乐表现手段作比较。如音乐的上行与下行;音乐节奏的密集与宽松;速度的快与慢;力度的强与弱;西洋大小调与民族五声调式的比较;调性的转换等,在这些音乐表现手段的对比当中,可以感受、理解音乐的情绪变化。
(2)将不同情感的音乐进行对比。例如把《喜洋洋》----欢快的,与《江河水》----悲愤的情感作比较;再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呈示部与展开部进行对比等。在这种比较中,可以体会音乐表现手段在表达音乐情感中的意义。
(3)将同一乐曲的不同演奏形式进行比较。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时,在听民族管弦乐演奏的基础上,对比地欣赏用西洋管弦乐演奏的交响音画,再听钢琴、木管五重奏的《春江花月夜》;再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除欣赏二胡演奏外,还可以对比地听听玄乐合奏的《二泉映月》等。
(4)同一乐曲或歌曲的不同演奏、演唱的对比。一首歌曲有不同歌唱家的不同风格的演唱同一首乐曲有不同指挥家和乐团的演奏。对比地进行欣赏,是提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而有趣的方法。
7.结合图画、文学作品及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欣赏。
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在欣赏中所感受到的、联想或想象到的,用图画或短文表达出来,可以有效地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提倡发表不同见解,引导他们展开讨论。
音乐欣赏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