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歌剧音乐欣赏“三部曲”
摘自:《江西省宜春中学》
歌剧是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将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具有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精美的舞台场景,优雅的唱腔,跌宕起伏的情节;而中国歌剧融合了戏曲音乐元素,要了解的问题更多,更难以驾驭。学生对歌剧平时接触不多,对学生来说,歌剧是一门深奥、难懂的艺术,尤其是外国歌剧,它们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中国的歌剧唱词虽然能听懂,但历史时代过于遥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歌剧音乐的内涵,领悟歌剧音乐的独特魅力呢?笔者以三个步骤引导学生欣赏歌剧音乐。
一部曲:了解戏剧的情节
歌剧的创作大都取材于同名小说,或者传奇故事,都有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的故事情节。我们在欣赏歌剧音乐时,首先要了解歌剧的情节及结构,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的真正内涵。如根据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小二黑结婚》,其中的精彩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被选入到高中音乐教材。它出现在歌剧的第一场,情节是这样的:某抗日根据地的民兵队长小二黑和同村姑娘于小芹相爱,却遭到双方愚昧落后的父母反对。坏人也设计陷害;二黑和小芹为了争得婚姻自主权利,同封建迷信和旧习俗进行了抗争,最后二人终于结合。这段歌曲明朗、愉快、舒展,它不仅有力地刻画了小芹的纯朴可爱,也间接地刻画了二黑的形象,整段唱腔把女主人公于小芹少女的羞涩含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在听赏之前没有对剧情作一番了解,是很难在听赏中获得对音乐的这种理解认识的。
在歌剧欣赏之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先接触同名的文学作品,从文学的角度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这对欣赏歌剧音乐是大有裨益的。
二部曲:再现舞台场景
歌剧音乐不纯粹是一种听觉艺术,它集合了视觉形象,舞台表演为一体,因此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视听结合,调动想象,融入情感,才能使音乐在我们心中引起共鸣,真正体现出歌剧的审美价值。舞台是一个虚似化的场景,是设计者根据剧情,高度提炼和浓缩了的“生活场景”,它既是剧中人生活的空间,也是演员的表演空间。布景、灯光、道具、服饰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经过了艺术的提炼,是一种抽象化了的具象。舞台场景是我们了解歌剧音乐的一个重要平台,舞台背景结合场景音乐,或渲染一种宏大欢乐的热烈场面,或营造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往往能引导观众融情于景,把听众带入剧情中,达到与剧中人同悲同乐,悲欢离合的境界。如果我们在欣赏歌剧音乐时只听不看,或者全凭想象,是很难达到欣赏效果的。因此,在欣赏歌剧音乐时,要引导学生留心音乐与舞台背景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起到暗示的作用,它们是根据剧情的起承转合需要而变化的,起到推动戏剧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例如,比才的歌剧《卡门》在开场音乐中,采用了进行曲的特点,节奏明快,旋律充满活力,生动地表现了斗牛士英武潇洒的形象和不可抑制的欢乐情绪,舞台场景,明朗的色彩,使整个音乐情绪更为高昂。
歌剧中经典唱段的演唱不同于一般艺术歌曲的演唱,除了歌唱的技巧外,更突出了演员的表演功底。演唱时,演员的表情特别丰富,一笑一颦、举手投足,总是尽可能地诠释出音乐的内函,带动听众的情绪,所以再现舞台场景,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歌剧音乐的内涵。
三部曲:把握人物性格
歌剧是用音乐塑造人物形象,诠释人物的情感世界,透视主人公的心灵。如《白毛女》中喜儿和杨白劳的一段对唱《扎红头绳》,父女两人所唱的曲调基本相同,但在节奏和情绪上却大相径庭,这种差异表现了两人鲜明的性格差异。喜儿的唱段节奏明快轻盈,旋律流畅,结束句音调上扬,表现了喜儿天真、活泼的少女情怀,也暗示了她不谙世事的稚嫩心灵。而杨白劳的唱段节奏缓慢,一字一顿,旋律哀婉苍凉,特别是结束句音调低沉,表现出杨白劳孤独无依,困苦不堪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逆来顺受的软弱性格。这段对唱用鲜明的对比手法突出地再了两人的个性特点,为人物的命运遭遇埋下了伏笔。
另外,歌剧中的咏叹调最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它以声乐独唱曲的形式或出现在歌剧中,往往安排在戏剧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表现剧中人在特定情景中的思想感情。歌剧欣赏中对咏叹调的欣赏应放在重心位置,它不仅技术高超,格调清新,而且着重表现了主人公内心复杂矛盾的心情,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是戏剧冲突的集中表现,如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代表作《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歌剧时,既要突出音乐欣赏的主体地位,又不能忽视相关艺术的有益补充,只有把舞台表演、情节结构以及人物形象等结合起来,相互补充,贯穿到音乐欣赏的主线中,才能使学生从戏剧音乐中获得审美的享受,达到审美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