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法研究 > 高中音乐教法 >

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摘自:《徐汇教育信息网》

素质教育明确要求,音乐教学必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而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唤起学生鉴赏的期待欲,激发审美的注意力,更是整个欣赏活动得以发动的直接内驱力。它能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二度创造,在感知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想象、联想、思维等心理机能,深入体验音乐的内涵,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总结三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谈谈我的心得与体会。

一、学科综合,相互渗透

学生往往因为听不懂音乐而失去兴趣,兴趣的减退与缺乏又进一步导致了他们在欣赏中的被动状态,使感知与理解倍受阻碍。在21世纪科学知识以高度综合为主流的趋势下,利用音乐与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等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将各科的知识渗透于与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既能以高中学生扎实的文化知识优势弥补音乐基础的缺乏,帮助他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音乐,树立信心,提高积极性;又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使学生透过音乐去了解各种人类文化,扩大知识面。最终改变由“听不懂”到“不想听”到“更难听懂”的恶性循环,形成从“想听”到“能听”以至于“还想听”的积极活动。

例如:在初听陕北民歌《绣荷包》时,学生觉得不太悦耳。于是我提示他们联系陕北的地理环境仔细品味,使他们理解了涩滞的唱腔和直上直下的旋律线,感受到了陕北民歌特有的苍凉;在分析调式时,我通过《红楼梦》中妙玉听黛玉弹琴,为宝玉解琴的一段故事,讲述了变徵音的作用,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顿时变得生动起来,使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又如:在教材《音乐与民族乐器》一节中,不少学生觉得古琴的音色奇怪、陌生,琴曲更是深奥难懂。在教学设计中,我以琴与中国文人的密切关系为突破口,充分运用相关的古典诗词与历史故事,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我国的四项传统文化导入琴的介绍,使学生明确它是衡量人的修养的重要标准;出示古典诗词中记载琴的诗句,让学生从音乐的角度重新观察熟悉的诗句,从中了解琴的历史与作用;通过标题诗的提示,帮助学生结合音乐特点。展开合理想象,理解音乐的基本形象;在诗歌名句的填充活动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诗歌来描述音乐意境,使学生在了解古琴音色的同时,体会它所表现的文人情怀;通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空城计》与漫画故事《广陵散》的片段欣赏与讨论,深刻体会古琴所体现的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精神风貌。

实践证明,学科的综合与相互渗透,不仅能弥补音乐知识的缺乏,以文化为背景,加深学生对音乐想象与思想内涵的理解,消除距离感,树立信心,提高欣赏的积极性,同时使其他学科的知识在音乐欣赏中得到了巩固、运用和增长,达到相辅相成,从而对人的全面素质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英国人柏西.布克在《音乐心理学》一书中写到:“一名教师,你首要的紧迫任务就是去创造一种吸引力。”作为审美活动中审美客体的实践环境,应当具有美的感染力、吸引力;良好的实践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实践的兴趣,产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因此在电脑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的多媒体辅助,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结合教材进行“情境”教学,融情入境,情境交融,使学生置身于教学所需的意境中,结合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音乐审美活动。

例如:在《音乐与民族乐器》一课中,我以“韩熙载夜宴图”为背景画,揭示出课题,乐器演奏的精美画面,使学生获得了视觉的享受和满足,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在上课伊始,就被引入欣赏中国古典音乐的氛围,并感受到民族音乐的悠久历史;在欣赏琴曲《流水》时,我又以相关的中国山水图片为背景,使诗、画、乐同时出现,营造出乐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情境,学生的各种感官由此得到调动与结合,对音乐想象有了更生动、直观的感受,不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流水的种种动态,更进一步激发起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与赞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加深了对音乐内涵把握的深度。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在情操上得到陶冶,心灵上得到启迪。营造美的氛围,创设美的意境,不仅强烈的吸引着学生审美的注意力,激发了美的情感体验,也使欣赏更为主动、投入、有效。

三、注重实践,形式多样

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理论指出:活动是人的本质,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条件。

音乐欣赏是一种带有个体意识的创造活动,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上的师生双向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课堂活动条件,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培养创造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1、创设交往的空间。

在教学中,注意避免满堂灌、一言堂,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让他们去体会、思索,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对正确的见解给予肯定,实行积极的评价;留给学生自由交流的时间,把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在课堂座位安排上,打破以往插秧式的单一局面,让学生按小组围圈而坐,便于他们自由交流,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用这种“交流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团体合作的精神,也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个性得到发展。

2、形式多样,取长补短。

单一的活动模式,不仅会消减学生的活动兴趣,更会抑制他们多种才能的表在音乐欣赏活动设计中,我力求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途径,使形式更多样。

例如:在欣赏艺术歌曲《魔王》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歌词;欣赏《月光曲》时,让学生自编自演小品;在讲解《旋律与民族语言》时,让学生模仿上海街头的叫卖声;欣赏《命运交响曲》时,让学生用敲门声表现卡拉扬与伯恩斯坦在处理同一命运动机时不同的力度、速度,比较两者的风格。

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不仅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积极性,更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并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四、联系实际,合理选材

课堂内的音乐欣赏内容是十分有限的,音乐欣赏课不能只是教会学生听懂教材范围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音乐欣赏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外欣赏中。因此在教学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我时刻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及时代特征相适应。

例如:在讲授《根据原创作品改编的音乐作品》一节时,我发现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独唱版与合唱版的对比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改编的形式也比较单一,于是换上了自选的一首圣诞歌曲《平安夜》。我先让学生跟着独唱版的音带学唱这首歌曲,然后依次播放了:唱诗班的四部合唱、黄英与多明戈、迈克尔.波顿的三重唱、美国演唱组BOYZIIMEN的四重唱这三个版本,让学生比较其中的异同。耳熟能详的旋律,丰富多样的形式,风格各异的音响效果以及明星们充满时代气息的演绎,令学生不禁为一首歌曲一百多年来的种种变化而震惊,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各个版本的差异,理解了成功的改编应能赋予原作新的生命。又如,在讲授《表演者对作品的独特处理》一节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平时接触的音乐,到课外搜集资料,他们兴致勃勃地将古典音乐、浪漫主义、轻音乐、流行音乐中的各种实例带到课堂,在我的指点下一起欣赏、交流。不仅扩大了欣赏范围,增添了欣赏实例,更使课堂知识得到了巩固和灵活运用。

实践证明:联系实际、切合时代的教材选择,使学生的音乐欣赏由课堂的狭小天地走进了广阔的生活,既是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又增强、促进了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求知欲。又在实际生活中巩固和运用了课堂知识,提高了音乐的审美能力。

以上几个方面在教学实施中,确实起到了吸引注意力,唤起求知欲,活跃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音乐欣赏活动更为积极、有效,促进了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但这些还只是我短暂的教学生涯中初步的探索,相信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等待我去发掘。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