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课标视域下音乐教育的美育向度
纵观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可以见到传统的音乐教育是以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为基趾的教育,这也是传统审美音乐教育的理论由来。而传统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带来的向度使得音乐教育成为一种物化的教育,将音乐等同为音乐作品看待。实际上,“在音乐教育中,音乐首先是一个认知对象,而非审美对象”(14)。换言之,传统的音乐教育是将音乐的人文底蕴和音乐作品理性化当作一件事,这也造成了音乐本体对音乐之外意蕴的钳制。但是我们知道,音乐作品终究是符号化的一纸音符,纯粹透析音符的强弱对比,显然脱离了音乐的人文意味,是一种偏颇的形式。毋庸置疑,音乐作品是音乐内涵的重要承载形式,但一味地将音乐视为既定的作品看待,势必造成音乐审美中理性的统摄,这就如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哲学一样,文本或语句的意义并不是客观的、既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确定的,它随着人们对其使用情况的不同而变化着,所以,对于语意的分析必须洞悉其所在的语境才行。(15)为此,传统的音乐审美教育将音乐视为物态的存在并将其解构为不同的分裂元素,使得学生缺少心理上的“格式塔”整体理解。因此,传统的音乐审美教育所持的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音乐之中所氤氲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被技术—理性式的作品分析所遮蔽,导致音乐审美教育堕入“审美的牢笼”之中,从而缺乏生态的整体效度。
根据上文对传统的审美音乐教育的物化分析,可以看出,其造成了音乐教学的静止性、人的失落,以及人文性内涵被遮蔽、与生活世界隔绝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音乐教育视音乐为既定作品,学生习得的都是音乐作品中的既定内容,这就会致使学生的习得是教师的单向输送,缺乏学生主体性的体悟。且将音乐视为作品,也致使音乐教育崇尚理性的“光辉”,以理性为支撑,于此孕生的便是音乐教学技术化的倾向,最终学生就会沦为“文殛”,被真知所灼伤。毫无疑问,这背离了“立人”的教育宗旨。由此,一味强调理性的音乐美育必然使音乐教育的人文属性沦丧,取而代之以唯理论式为主导,缺乏有机的指引,进而使音乐教育深陷普遍真理的泥淖。众所周知,音乐的内涵不仅仅是纯粹理性的技术倾向,更不是繁杂的知识符号,它是一种此在的人在生活世界中所创造的文化产物,因之,音乐美育断不能缺乏和实际生活的连缀,否则音乐将沦陷在“现代化的铁笼”中而无法自拔。
依据音乐人类学家约翰·布莱金所倡导的“音乐是人为组织的音响”和音乐教育哲学家埃里奥特所提出的“音乐是人做的事情”来看,音乐教育的审美绝非是单纯对音乐本体的理解,它也需要立足在审美主体的现实经验之中,以做到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链接。这正如杜卫在《美育三义》中所言,现今社会上的多数人还是停驻在“文以载道”的旧俗上来看待美的教育,他们或多或少、或有意无意地视美育是以艺术学科为外衣,以单方位灌输抽象理念为目标的教学形式。(16)参照伽达默尔的观点,感知总是把握意义,其正是在强调音乐审美教育需要回返到生活经验之中来,因为这种现实的艺术作品的经验包含着理解,本身表现了某种解释学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确实不是在科学方法论意义上的现象。其实,理解归属于与艺术作品本身的接触,只有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出发,这种归属感才能得到阐明。(17)简而言之,伽达默尔所提倡的这种理解的审美倾向破除了见物不见人的教育方式,透过对音乐现实存在意义的阐释,音乐教育能够更好地凸显生态化美育的观念。因此,音乐美育显然需要实践的引领,可以说,我们只有从实践哲学的透镜来看待音乐教学之中的美感,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充分透彻音乐教学美育的生态意味,而这也正是伽达默尔解释美学的依据及出发点。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18)教育部于2022年4月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较大的变化之一便是将以往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统整为一门课程。较之以往的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艺术课标》更加主张从生态整合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指出艺术课程包含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五个方面,强调各艺术学科之间的有机统整。除此之外,2022年版《艺术课标》又一变化则在于调转了以往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强调学科核心素养,而这中间居于首位的便是“审美感知”,是以,审美教育依旧在教学之中赓续着活力。
(一)新艺术课标的美育内涵
2022年版《艺术课标》十分强调美育的重要性,其在课程理念的第一条就指出坚持以美育人的观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19)
透过该段描述,可以看到2022年版《艺术课标》的美育内核是以核心素养为指引的综合式一体化教学,而不是仅仅囿于审美感知这一条核心素养的单向度培养。以是,2022年版《艺术课标》强调的以美育人过程才会是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共生,这个时候的美育已不是线性的见物不见人的纯粹审美哲学教育,它抽身回返到审美主体自身的能动性上,达到了对审美教育中简单性思维的破除。2022年版《艺术课标》下的美育已全然不是审视艺术客体这一简单行为,它渴求美育之中的生态整体性以达到灵与肉的交流。因此,作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以综合的核心素养为指引,以期开展实施具有生态式意蕴的综合教学,最终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培元、以美化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的。
2022年版《艺术课标》针对“审美感知”核心素养的阐述也同样给予美育一定的向度。审美感知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审美感知具体指向审美对象富有意味的表现特征,以及艺术活动与作品中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风格意蕴、情感表达等。审美感知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20)
可见,2022年版《艺术课标》在审美“肌体”上融入了美的灵魂,将艺术视为一种开放的生命系统。因此,审美感知面向的是自然世界、生活世界,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具身体验到艺术中所蕴含的人类实践文化成果,进而提高和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