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课标视域下音乐教育的美育向度
结语
2022年版《艺术课标》所强调的四大核心素养中,审美感知居于首位,足见美育的重要性。结合新艺术课标强调艺术教育内容上的综合开放,可见其所传递出的美育其实是一种生态向度的教学模式。为此,在这一思维下的音乐教育应牢固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使音乐教学朝向综合开放的美育路径,并回返至学生主体,注重美育路径上学生的实践参与。此外,生态的音乐美育向度也使得音乐教学注重审美和立美的整合。
注释
(1)[德]席勒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7-57页。
(2)周庆元、胡绪阳《走向美育的完整》,《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3)杜亚雄《加强实践搞好美育推进学校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中国音乐》2021年第4期。
(4)杜卫《美育三义》,《文艺研究》2016年第11期。
(5)徐科锐《在音乐教育中实现美育-从蔡元培、萧友梅、贺绿汀说开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6)周冠生《美育的今天明天与昨天-对美育概念及其在教育中地位之我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7)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67页。
(8)吉联抗译注《乐记》,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第1页。
(9)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9/t20150928_211095.html。
(10)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5_494794.html。
(11)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12)[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4页。
(13)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中国音乐》2005年第4期。
(14)马晓平《美育与求知:音乐教育价值的双效追求》,《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5)同注(13)。
(16)同注(4)。
(17)[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2页。
(20)同注(19),第5页。
(21)同注(19),第1-2页。
(22)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3)韩忠岭《走向“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国民音乐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基础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嬗变看“核心素养”》,《中国音乐教育》2021年第1期。
(24)邹力宏《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8期。
(25)郭小利《北美“审美”与“实践”两大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音乐研究》2008年第5期。
(26)丁永祥、李新生《生态美育》,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27) David J.Elliott,Music Matters: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39.
(28)陈莉萍《美育与学校教育-基于中德音乐教育的比较》,《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2期。
(29)赵宋光《论美育的功能》,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理论编辑室合编《美学》(第三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31页。
(30)赵宋光《立美的现实意义-跟居其宏先生促膝恳谈》,《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31)修海林《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音乐研究》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