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课标视域下音乐教育的美育向度
此外,在2022年版《艺术课标》的指导思想中,凸显了美育与其他“四育”的融通。具体而言,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21)所以,2022年版《艺术课标》对以美育人和审美感知培育意义的阐释表明现今的美育是一个“活泛”而又“人之为人”的教育模式,这也给音乐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二)牢固立德树人的音乐美育理念
2022年版《艺术课标》所凸显出的美育思想是聚焦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通过以美育人、以美培元、以美化人的方式,引领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感知、体验和理解,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而这中间囊括了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等。所以,2022年版《艺术课标》十分强调艺术教育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价值,而这也在2015年和2020年印发的两个美育文件中已得到强调,从而启示当前的音乐教育需要筑牢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以教育人。黑格尔曾有言,当代教育的沉疴在于它“太忙碌于现实,太骛驰于外界”(22)。将这句话运用至音乐教育同样适用。传统的音乐教育深陷审美的“囹圄”之中,为功利化所困,导致音乐教育失真。鉴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音乐教育需要脱离单向度的教学藩篱,回溯至本真的教育,即注重“育”的教育。音乐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人懂得“为何而生”,“何以为生”的教育,应该使人在把握客观世界的同时,能够构筑相应的精神世界。所以,音乐教育意为使人成为“全人”,它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应坚定地以核心素养为旗帜,“强调教育以人的能力素质形成为本,更加关注育人、树人的价值,其实践重在追求以人为本实施运作”(23)。而这也昭示着现在的音乐教育者需要在教学中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某种道德情操,并通过相应的艺术表演、艺术体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当然,在音乐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也需要教者注重音乐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整体的音乐教学环境是自由的,它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教育的说理式、强制式,更加易于激发学生的理解积极性。(24)
(三)迈向综合开放的音乐美育路径
“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对人存在意义的探求。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即是意义的绽放,但存在者并不能显现出意义,这缘由它已经被生成、预定了。因此,对于存在意义的渴求必须牢固地建立在开放的、动态的、非预定的基础上。从贝内特·雷默将音乐界定为“音乐作品”这一核心观点来看,音乐是一种独立于人的存在,音乐本身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存在。雷默充分借鉴了帕肖特的观念,认为我们体验作为客体的音乐作品—在创造音乐、表演音乐、听赏音乐时,所感受的音乐就是所有现实。(25)足见,传统审美的音乐教育是静态的“死物”分析,教学内容是既定的形式。因之,音乐美育需要秉承生态美育的思想基础,它以生态美学理论为依据,体现的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内核。具体而言,这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和开放综合性的美育课程所依托的是一种生态美育的向度,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融进更为宽广的学科透镜及对话交往。诚如《生态美育》中所言,此时需要音乐教学把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把生态与生存相结合,因为生态美育的充分开展,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诗意化生存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26)
具体而言,这种综合开放的音乐美育教学需要学科视点的融合。首先,教师可以把握音乐学科的人文属性,而这就使得音乐和美术、舞蹈、影视等姊妹艺术有了联结契机。而深入地探寻音乐的文化属性,也使得音乐所凝结的丰富的人类活动、思想传统得以延续。但这仅依靠音乐单极化的输出显然是不够的,为此,音乐教师就有必要吸纳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思维向度,才能真正透析出所谓的“音乐中的文化”这样的育人追求。其次,除了对音乐人文性质的把握外,更需要科学的支撑。因为科学的发展在一定层面促进了音乐和人的审美发展,而这一点早在罗斯彻所研究的“莫扎特效应”之中便得以窥见一二。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科学理性的学科向度并非是让音乐美育回返至传统“畸形”的审美音乐教育,其所强调的是科学的思维向度对提高学生全面、多样审美的帮助。因之,音乐美育中融进的科学和人文是水乳交融、彼此不分的关系,唯有如此,音乐美育才不致坠入单极化的泥潭。
(四)关注积极主动的音乐美育实践
传统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折射出二元论思想,禁锢了身心交融,使音乐教学深陷审美的囹圄之中,而现今2022年版《艺术课标》所渴求的美育却是生态整体的向度,因此,现在我们正在建构的并不是一种音乐理论,而是试图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来阐释音乐是什么,究其根源,是一种人类行动。(27)所以,现今音乐美育中的身体参与开始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就整体而言,音乐教学的实践还不够充盈。教师应该明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是交互合一的,知识的习得给予实践以向导,但反过来,实践可以检验旧知,也可以生发新知,音乐教育所需要的是作品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通,而这一点也同样可以隐射在音乐教学上。正如陶行知对于“学生”的阐释一般,“学”的韵味在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而不是坐而受教式的被动学习;“生”的意蕴则是生活或生存,强调的是学生的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可以先引起学生的审美兴趣,进而循循善诱地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之中,也即回归身体的音乐教学所采用的是一种“刺激—反应”走向“情境—反应”的方法路径。在经过“刺激—反应”的兴趣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领学生充分调动身体的每一个器官参与到音乐实践之中,如让学生一边唱一边击打拍子,与此伴随而生的还有听觉的参与,还可以加上简单的舞蹈动作或乐器伴奏,以此丰富课堂实践,建构起课堂审美和实在生活的联系。
(五)审美和立美的整合
2022年版《艺术课标》的美育内核充分肯定了人存在的意义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它解构了主客二分的物化音乐教育形式。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有言:“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28)如若音乐教学只是一味地关注审美,而没有人的主体性参与,就缺乏生态意蕴的本体论教学。这个时候的音乐美育就需要“立美”的作用。
“立美”一词始于赵宋光教授。他在《论美育的功能》一文中率先使用了“立美”这一崭新的概念,他认为立美的本质在于“建立美的形式”,是美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与审美相互依存、彼此渗透的一个阶段,是审美主体驾驭客体、创造客体的一个过程。(29)立美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但我们也应该明晰一点,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固然是重要的,因为立美依据鲜活的审美意识和灵敏的联感来进一步拟构,以此使得个体所感悟到的音乐精神在产品形式上臻达完满的实践,概括地说,这种立美的强调超越了审美意识的存在。(30)但如果过于放大立美中的主体性,势必造成音乐教育另一种形式的二元论形式因。以笔者挂一漏万式的见解来看,强调音乐教学的立美,其内核在于使音乐美育回转到人的生命性上来,而我们现今时代所强调的生命性完全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它秉持的是所谓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对话观念。参照这一点理解,再结合2022年版《艺术课标》中美育的阐释对主客撕裂的破除,是以,当下音乐教育的美育既需要审美的寓意,又需要立美的存在,而审美和立美二者在教学中是平等而又融通的关系。透过审美和立美的整合,音乐教育也能够洞悉完整意义上审美教育的生态理路,这也就是我们后现代课程最为强调的对话内核。而这也就会使得音乐教育“掌握和运用‘美的规律’,在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人类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各项教育工作中,通过一定的教育行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31)。由此,审美立美的融通也为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综合开放的育人思想的实现带来了一定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