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课标视域下音乐教育的美育向度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构了传统审美音乐教育。本文以何谓美育为基点,梳理了美育的发展方向,总结了当下美育生态化的道路;结合传统音乐教育中的美育认知分析,探究传统审美音乐教育的局限性,指出音乐教育亟待生态化的美育向度。同时,透过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美育内涵的分析,总结出音乐美育是以生态化为向度的教育,其对音乐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艺术课标》),调转了以往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开始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居于首位的便是“审美感知”,是以,审美的教育依旧在教学之中赓续着活力。通览2022年版《艺术课标》,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的综合,这给音乐美育带来了新的思维向度,审美的音乐教育业已朝着生态化方向迈步向前。
一、何为美育
“美育”一词肇始于席勒的《美育书简》,意为审美性质的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基于鲍姆嘉通所提出的“aesthetic”一词,本意原为感性学,后延伸为美学。基于“aesthetic”一词所透射出的对感性的重视,美学研究也着眼于人的感性所构建出来的意象世界,以此探求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是以,席勒所提出的美育一词很好地存续了美学的感性色彩,破除了理性统摄下教育静态性、功利化的“泥淖”。正如席勒所言,欲求占了统治地位,利益成了时代的伟大偶像,哲学家的探索精神把想象力也撕成了碎块,艺术的领域在逐渐缩小,而科学的范围却在逐步扩大,现代人的人性被分解成了碎片,无法发展他生存的和谐,把自己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科学知识的一种标志。(1)足以可见,席勒的美育思想深刻洞察到了工业文明席卷所带来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因此,席勒的美育思想旨在使教育中的人在感性和理性二者之间实现融通协调,以此构建教育中的“纯全关系”。
伴随时代发展,美育的相关含义也愈发丰富,如在《教育大辞典》中,美育被界定为美学教育、审美教育,犹可见这种美育是静态的、形而上的教育。而在《辞海》中,美育又被表述为审美和创造美的教育,此时的美育已在单纯的审美基础上融进了受教者的主体意识。随后在《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中,美育被认定为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基础,涵盖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点。因此,美育需要主客体的互通,进而以此为基趾,濡化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外在的实在世界。毋庸讳言,透过以上美育含义的发展,我们基本可以看到美育正在从静态的应然追求迈向动态的实然向往,而这一观念转变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注意到了学生作为审美客体在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方面的“美化”。(2)与此同时,我们也该洞察到,客体事物的美化终究只是一种形而上层面的理性倡导,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反哺,而不是教育的主动影射。其实质就在于审美客体形式上的美化,它仅是一种理性上的反射,是在自律论统摄下的教学形式,而这并没有让学生得到心灵上的升华,因之,它对于美育来说,并不是一种新的透镜。所以,以笔者挂一漏万式的见解来看,美育绝不是主客体的撕裂,美育需要的是在教育之中寻觅一个“灰色地带”,以期探求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共生共长,否则美育的倡导仅是理性的自负,最终结果将是再好的美育倡导也只是“思想的巴别塔”,永远无法建成。(3)
随着文化的融通,西方的美育思想传入国内并生根发芽,其中较为代表性的人物有王国维、蔡元培等。国内的美育肇始于王国维的《孔子之美育主义》,堪称彪炳史册的历史性文献,之后王国维的美学理念也形塑了国内以情感的培育为核心、以摒除物欲和私欲为重要手段、以养成完满的道德人格为宗旨的基本教学维度。(4)而国内美育的第二位代表人物蔡元培也在《哲学总论》中强调美育的重要性,并于此指出了“美育代宗教”“五育并举”的重要思想,由此,美育已得到教育界的重视。与此同时,梁启超、康有为、鲁迅、朱谦之、梁漱溟、冯友兰等人也都从哲学、文化的视域对美育给予一定的探讨。(5)在此之后,则有周冠生、陈建翔等对美育进行了进一步解读,其中周冠生认为,美育是运用各种不同形式的美来育人的一项事业,涵括了艺术本体的美、自然世界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透过这样的方式以培养学者健康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6)也正如曾繁仁所说,审美教育在当前背景之下,亟须生态的向度,它必须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整体论”。(7)由此观念可见,当下的美育全然跳脱出了本体论的单一审美向度,并不同于纯粹的审美活动,美育的主客体绝非是静态的审美“死物”。所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8)。因此,美育需要考量的是人这一“此在”和“生活世界”的对话。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9)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10)鉴于以上文件,不难看出国家对美育的重视程度。
透过分析,可见现今美育的内涵是丰富的,更多地被定义为审美教育,对于人的德行具有重要作用。美育从字面理解,乃是“美”和“育”的联结,其重视教育中美的因素。换言之,美育是以美的方式或者在教学的内容、方法上融进美的元素来育人化人,所以美育在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和人文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1)至此可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美育中也始终是摆在首位的,而这也昭示了美育绝非狭义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仅是美育的一部分,美育的实现还需要依托于其他的学科,以及“生活世界”的融进。
二、传统音乐教育中的美育认知
教育是以教育人,旨在教的过程之中达到量的积累,继而形成质变,最后“灵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内,内在地透视自己的灵肉”(12)。反观音乐教育,传统音乐教学受限于纯粹哲学与美学的影响,但时至今日,二者已走下哲学、美学的神坛转而进入文化论域。哲学、美学的基础已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形而上学的、抽象思维的基础上。(13)是以,现今的音乐教育需要迈向有机的美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