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知识 > 中国音乐史 >

中国传统音乐(二)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31   点击:

  《寒鸦戏水》是潮州弦诗乐十大名曲之一,从中可领略潮乐的旋律色彩和调性特点。乐曲分三段,潮乐特有的“重三六调”中的第七、第四级音别具风味。第二段利用前段素材,简化音调,闪板起奏,形成全新的节奏音型,这种手法称“拷拍”。《柳青娘》以五声音阶为主,采用曲速三变的手法,即慢板接闪板,再接快流水板的变奏形式。此曲是潮州筝曲中流传最广泛的传统曲目之一,艺人们称为“弦诗母”。《昭君怨》是潮州弦诗乐,描写汉代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后,遥望故乡,怀念亲人的哀怨,是弦诗乐十大名曲之一。弦诗乐《狮子戏球》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运用附点、切分、重音、固定长音、连续旋律的加花等技法,使主题的每次变奏表现的情趣各不相同,描绘了民间节日中人们舞狮戏球时的热闹场面。宫调的频繁变化,赋予旋律特殊的新奇色彩。领奏的小鼓,一方面控制音乐速度的变化,同时又有点缀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5)汉 乐
  汉乐 汉调音乐源自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随客家人南移,与当地音乐融合,演化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主要分布在粤东、赣南、闽西南、台湾地区及国外华裔客家人中间。常用乐器有:头弦、提胡、椰胡、洋琴、月弦、三弦、琵琶、小唢呐、笛子、洞箫、笙、云板等各种打击乐器,演奏组合分为若干种,传统形式有“和弦索”(即丝竹乐)、“锣鼓吹”、“清乐”、“中军班”(即吹奏乐)。汉乐传统发展曲调的手法,是把一首乐曲分为缓板、中板、紧板三段,中板、紧板就是将缓板的曲调减字处理(因为传统乐谱由“工、尺”等汉字写成,所以减省音符,就称为“减字”),把原来装饰性的、音符稠密的旋律紧缩精炼为骨干音。代表曲目有《百家春》《出水莲》等。
  (6)新创作的合奏作品
  创作的合奏作品 除了传统的器乐合奏外,本世纪以来,作曲家根据传统乐曲改编创作了一大批作品,例如最著名的《春江花月夜》。它由上海大同乐会会员柳尧章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1949年后经多次加工编配,日臻完善。引子乐队的和声背景上,以琵琶由慢渐快的挑弹模拟鼓声,箫以轻巧的打音吐唱旋律。两种乐器,一种颗粒型的拨弹短音,一种绵延形的吹奏长音,以音响的对比,展示了动与静的春江画面。主题以民间音乐常用的合尾手法反复推进,形象地描绘了江面上的微波荡漾。乐曲通过委婉的旋律,流畅的节律,巧妙细腻、配合错落的配器,展现了月夜春江的宁静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迷人风姿。类似的乐曲还有《花好月圆》《紫竹调》《月儿高》。
  中国著名作曲家聂耳也改编创作了一些民族乐器的合奏曲,如《彩云追月》、《翠湖春晓》(据云南洞经音乐曲牌《宏仁卦》改编)、《金蛇狂舞》(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作者采用了许多民间乐器的发展手法,如螺蛳结顶结构,即将上下两个对答的乐句,一步一步减少节拍,最后合而为一,推向高潮。配器上加以激越的锣鼓,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
  在戏曲场面中,为人物塑造、烘托气氛专用的仪式音乐、间奏伴奏、经过长期的加工提炼,也从传统曲牌渐变为纯粹的器乐合奏形式。如京剧传统曲牌《小开门》《夜深沉》《朝天子》等。
  单纯的由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套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最突出的现象之一。各地的乐种中都有许多纯粹的打击乐器曲牌,打击乐器的品种多样,也是中国乐器发展史中最令人瞩目的现象。
  独奏乐器
  (1)琴
  琴 亦称“古琴”、“七弦琴”。琴身为狭长形木质音箱,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一般的制料是,面板用桐木或杉木制成,琴面张弦七根,外侧镶嵌有13个标示音位的玉徽。底板用梓木制成,开有两个一大一小的出音孔,称“凤沼”、“龙池”。演奏用右手按弦,左手弹弦,有吟、猱、绰、注、泛音、和音(八度、同度、五度)等手法。古琴音域近四个八度,音色丰富,泛音轻盈虚飘,散音古朴 丰厚,滚奏雄浑华丽,按弦圆润细腻。


  (2)古 琴
  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因其特有的音质和品格,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清、微、淡、远的审美意境和艺术精神,故文人修养中的“琴、棋、书、画”四艺,列其为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艺术家,如孔子、蔡邕、嵇康都以弹琴名世。司马相如以琴求偶,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神交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知音”一词,成为中国人最常用的习语。古代文献中不但记载了大量琴论,成为中国美学思想的宝库,而且历代传留的数以千百计的琴曲,都成为有谱可据、师承不断、有音乐实践可凭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珍品。


  古代所传琴谱,以汉字简笔记写音位,但节奏无定,因此同一首乐曲在各传派中,解释不一,这就给演奏者理解乐谱,提出较高文献修养的要求。古琴的读谱演奏,称为“打谱”,这是一项显示琴家功夫的造诣颇深的技术。近世以来中国出现了王露、管平湖、查阜西、张子谦、吴景略、顾梅羹等十多位琴学大师,他们广收各家琴派之长,掌握解释了大量琴曲,这些曲目的打谱,既显示了作为演奏家的技术,也展现了他们深厚的美学底蕴。下面介绍几首最著名的琴曲:
  《醉渔唱晚》,明代《西麓堂琴统》中载此曲,解题为唐代皮日休与陆龟蒙作。今常用谱传自川派琴家张孔山。乐曲描绘了渔人泛舟江上,摇橹荡桨,陶醉于山水之间的情态。音乐从低音区开始,以缓慢均匀的吟猱技法,奏出富有吟唱性的旋律。乐曲通过切分节奏音型的重复,以散音、按音交替运用产生的音色明暗对比,将渔夫步履踉跄和“人影婆娑”的醉态表现得维妙维肖。
  《酒狂》相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所作。阮籍为避时政,纵酒佯狂。该曲内在含蓄,寓意深刻。音乐素材洗炼,节奏抑扬鲜明,描绘了醉者步履蹒跚的神态,用以表现醉态朦胧以泄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
  《平沙落雁》,谱初见于1634年刊《古音正宗》,深受琴家喜爱,经过加工发展,形成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今人张子谦所传之谱,解题取“清秋寥落,沙平江宽,鸿雁飞鸣”之意。该曲旋律起伏大,涉展音域宽,曲调性强,优美可听。以静中含动,动中有静为基调,抒发了恬淡惬意,徐抒幽静的情趣。
  《流水》,此曲初见于《神奇秘谱》,因与春秋时期的伯牙、钟子期知音相遇的历史传说相连,广为人们所熟悉。全曲为起、承、转、合四大部份。起:通过深沉、浑厚、流畅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表现了层峦迭峰,幽涧滴泉的奇境。承: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潺潺的细流。转:音阶下行和五声音阶进行的曲调,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拂手法,如瀑布飞流,波涛汹涌。合:运用承、转部分的音调,造成呼应的效果。在人们耳际荡起滔滔水势的余响,表达了对华夏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广陵”为古代地名,“散”为古代大曲的结构名称。乐曲以战国时期聂政刺韩王的故事为背景,表达了一种愤懑情怀。因此,魏晋时期,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权而遭害,临刑前,从容抚琴,弹奏此曲,以托豪情。可见此曲已辗转千余年。乐谱初见于《神奇秘谱》,其时已成45段的大曲,是中国音乐史上代表性的著名乐曲之一。乐曲情绪幽深,愤怒躁急,体现了对旧时代统治者的反抗意志,是古琴曲中不多的表现激烈情绪的乐章。
  《潇湘水云》南宋浙派琴家郭楚望作。据《神奇秘谱》中的解题,说明了作者创作此曲的历史背景:北兵南侵时,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游于潇、湘二水合流处,每望九嶷山为云所蔽,便引发他对秀丽山河的赞美,及对国势日危的关切和时势飘零的感慨,于是作《潇湘水云》,以寓其情。乐曲前段,抒情潇洒,恬静宜人;后段奔腾激越,动魂荡魄。全曲情景交融,云水奔腾,景色与心事浩茫之情,互为表里,是自南宋以来倍受各派琴家推崇的著名琴曲。
  (3)琵 琶
  琵琶 弹拨乐器,古代曾名“批把”。秦时已有长柄、竖抱、皮面、圆箱的琵琶,名“弦鼗”。秦汉以降,形制多有改进,演化为阮、秦琴、三弦、月琴等,但其共同特点为直项、圆形音箱。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期间,曲项琵琶传入,又有与其同为半梨形曲颈的龟兹琵琶、五弦、忽雷等,当时通称“胡琴”。其时,演奏其器者高手如云,技艺飞展,成琵琶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唐宋以来,琵琶形制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式样:音箱为半梨形,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颈与面板上设“相”和“品”,张四弦,按四、五度音程关系定音。演奏方法由横抱为竖抱,由拨子弹奏为五指弹奏。本世纪以来,在刘天华等大量演奏艺术家和作曲家的改进发展中,技法趋繁,曲目渐丰,成为民族器乐家族中重要的独奏、伴奏和合奏乐器。现代著名琵琶演奏家有李廷松、魏中乐、刘德海、林石诚,琵琶的传统曲目有: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