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化高中音乐欣赏教学
摘自:《浏览网》
[摘要]:本文是以教学认识论、艺术教育论、音乐美学、音乐审美心理学等为理论依据,提出目前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实施多元化音乐欣赏教学的途经与方法,论述实施多元化音乐欣赏的教育功能以及对教师的发展和要求。使音乐欣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趋于多元化。
[关键词]:高中音乐、欣赏多元化
音乐作为学校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它是加强美育的主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干渠道,同时也是辅德、益智、健体、促劳的重要课程。它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高中音乐欣赏教育,大多被限制在简单的相关音乐知识的介绍与欣赏音乐作品上,使音乐欣赏停留在表层,使学生很难得到对音乐的深层的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将音乐作为一种单一的对象加以对待,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高中音乐欣赏的内容可说是纵横古今几千年,横贯东西几万里,包含了各类音乐作品(民歌、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剧舞剧音乐、民族器乐、管弦乐、室内乐、交响乐和协奏曲等),各个中外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和西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现代音乐等)的音乐作品,可谓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仿佛艺术百花园中的鲜艳花朵。然而,当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如果不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我们就会发现:上了几课以后,似乎就没有什么内容好上了,仔细看看教材呢,觉得很多题材“缺乏趣味,担心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不太适合拿进课堂”。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在成千上万的钢琴作品中,我们都会认为有些作品很优美,很好听,但有些作品则“不太好听”。但是,如果一位弹奏功底深厚,表现力强的演奏者来弹奏呢,我们又会觉得这些“不太好听的”音乐现在听起来也是那么的优美动人!上音乐课也是一样的道理,音乐不是一门孤立的艺术,要对音乐作品本身以及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知识深入的挖掘,多元化的展现,才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音乐美的熏陶!
我觉得音乐欣赏教学的多元化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我觉得分析一件音乐作品无外乎从两个方面入手,及音乐本身与音乐的外延,音乐本身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节奏、旋律、和声织体、音色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等,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与专业学习过音乐的同学相比较而言)要很透彻的弄清楚这些问题,我觉得是不实际的,因为普通的高中生实际上并没有掌握多少音乐专业知识,如果我们高中音乐欣赏课过多的就音乐本身进行阐述,效果肯定不佳,所以高中生欣赏音乐以感性听觉为主。当然,旋律、节奏、曲式、音色等基础问题是应该知道的。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近十年的文化学习,文化知识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功底,而且正处于旺盛求知欲的年华,对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我觉得,在教学内容上,多以文化的角度,欣赏音乐,效果更佳。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不是某种单一的事物,音乐就其本质而言,它和其它艺术一样,总是特定文化的产物。音乐之与文化,正如一棵树木,离不开它赖于生存的土壤。南京艺术学院的刘承华教授在《以文化激活音乐》一文中谈到音乐与文化时说“一种艺术的独特的美根植于产生它的文化之中,文化是一个活的,具有无限生命力和生发力的根,艺术只是她所孕育的一朵艳丽的花朵。”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要想唤醒她的艺术魅力,使她重新获得生命力,“就必须再次将它复接到文化之根上”
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谈谈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一、视觉艺术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教学设备与教学环境也逐步在变化,多媒体设备逐步应用到了音乐教学课堂。美术和音乐是姐妹艺术,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当我作曲时,心里总是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视觉艺术不仅包括美术、还包括各种摄影图片、音乐演出录像、歌舞录像以及电影、动画FLASH等等。
例如在欣赏《蓝色多瑙河》时,在介绍多瑙河以及奥地利这些地理知识时,
使用了高清晰的网络下载的电子地图GOOGLEEARGH,从高空俯瞰欧洲大陆,一条雄伟壮阔的大河逐渐展现在我们的视野,再辅以精美的多瑙河摄影图片加以解释,这样便对多瑙河有了一个很深的印象,从而对欣赏乐曲增加了兴趣。又如,欣赏中国民族歌曲时,以相关的风光图片、独特的民居以及服饰艺术等画面,在播放音乐时画面也同步自动播放,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产生这样的歌曲的这片土地的了解,真正了解“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歌”。民歌的欣赏还可以结合民族舞蹈的欣赏同时进行,这样效果更为理想。至于很多音乐的演出录象以及跟音乐相关的电影片段的使用就不用我多说了。
二、文学艺术与音乐欣赏课
文学与音乐(甚至加上舞蹈)本来就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中国的远古时期到周代,诗歌、音乐、舞蹈往往合在一起,称为乐舞。我们的史书《左传》上有一篇文章“季扎观乐”,他观的“乐”就是鲁国保存下来的西周的一种口中唱着《诗经》里的诗,同时跳着舞的综合艺术。这说明文学与音乐本身就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光中国是这样,在西方,西方文学史的历史经历了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时期等时期,跟音乐发展的历史非常接近。
音乐离不开文学,我们的音乐课自然也离不开文学。在我们的音乐欣赏课中,发掘音乐作品的潜在的文学内涵,可以增进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例如在欣赏古琴曲《流水》时,讲古琴的历史,引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诗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产生于2500年以前,一件乐器从产生,到流传开来,最后影响到诗歌,需要经历约500年时间,所以我们推测琴这件乐器应该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里,我们引用了学生在语文课中所学习过的诗句来推导古琴的历史,显得通俗易懂(实际上考古学上也是这样推来的),而且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长河里,琴乐的发展与文人阶层的关系犹为密切,相传孔子就会演奏古琴,而司马相如,嵇康等文人都是演奏琴的好手,在与琴相关的故事中,“高山流水”可说是传之最久而又最广的一则佳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在旷野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巍巍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兮若江海。伯牙乃叹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遂引为知音。期一年,子期死,伯牙乃绝琴,从此不复鼓也。悠远的故事,正如悠远的琴音,让人听之,神往不已。
又如在欣赏《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后面临失败的慨叹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最后两段“项王败阵”与“乌江自刎”中所表现的苍凉、悲哀与明朗欢快交替的情绪,我把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抄写在黑板上,学生就容易理解这两个乐段中“明朗欢快”的情绪是为了表现楚王项羽的最后英姿,以及后人对楚王项羽的较高评价。这节欣赏课引用了两首古诗,增进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三、哲学与音乐欣赏课
音乐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和哲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通过感情与理性的高度统一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 律。音乐作品是感情世界里主、客体相互改造、相互交融的产物,作为“动态艺术”,其陈述过程具有“否定之否定”的辨证原理;音乐创作灵感的产生,声音物质材料由量变到质变都充 着哲学思辨;音乐欣赏也体现了“客体刺激-主体反映”的哲学原理。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里也折射出音乐人的世界观。比如琴乐,古琴主要为士人喜爱,被列为士人必备技艺之首,所以历来有“琴棋书画”之说。士人视古琴为修身必不可少的工具、隐逸山林的最佳良伴,与之须臾不离,这一切都成就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琴文化。清、静、淡、远,体现的就是古人寄情山水、超脱飘逸的思想。
我曾经上过一节《中西器乐的比较》之《长笛与竹笛》,通过竹笛与长笛在选材制作、发音原理、历史发展以及音乐等多方面的比较,再拓宽比较面,上升到中西器乐的比较,认为中西器乐的不同是由于文化的不同而引起,中国器乐注重韵味,个性较强;西方器乐注重科学,讲求共性,这些不同,都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在这一领域的反映。
四、其它学科与音乐欣赏课
在其它学科中,与音乐课关系最为亲近的莫过于地理、历史了,一个是空间的,一个是时间的,任何音乐作品的产生都有它的时间与空间。所以,音乐欣赏课中对于历史、地理的相关知识的介绍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该音乐作品。
音乐与人文学科的联系比自然学科的联系要强得多,但也并不是说音乐与自然学科就没有联系,比如西方交响乐队的发展就与科技工业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管弦乐器的制造技术是在工业革命以后才飞速发展的,交响乐队的配置与音响学有关。而乐律等音乐理论更是精确计算的结果。
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音乐欣赏课的多元化不光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也表现在教学形式上。课堂中教师精彩的讲述无疑能给课堂带来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每一节课都是以教师的讲述这一单一的形式,即使内容丰富多彩,但作为音乐欣赏课,还是有很大的欠缺。在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方面,我想谈谈以下几点感想。
一、注重学生参与
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不仅是一门知识,还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人,是难以获得这种体验的。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教学之前根据需要,通过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对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主动的参与。还要强调以学生为本,创设学生积极参与的环境。在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民主和开放意识、参与和自主意识。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放下架子,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不要进行刻板的欣赏、表演要求,要让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给学生自由自主想像、探究的空间,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他们营造有利个性欣赏、自由表演、自主表现、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音乐教师更要学会包容学生,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用慧眼去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朵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从而更加有信心、有兴趣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对于普通高中生来说,视唱音乐主题是行之有效的,。通过音乐主题的视唱,不仅使学生亲身感受了音乐之美,加深了对音乐的了解;还增强了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二、教师的亲自演奏或演唱在欣赏活动的的作用
音乐老师大都有一技之长,在欣赏教学活动中,亲自表演,让学生能够近距离的观赏,这样的效果无无疑是很理想的,还能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这种面对面的教法更能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上的共鸣,学生的审美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音乐由于现场的情感交流,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原因就是教师现场的演奏或演唱是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的情感交流,由于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亲近和亲切感,教师的情感投入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例如在介绍贝多芬的生平时,我提到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最有影响的是《月光奏鸣曲》、《黎明奏鸣曲》、《热情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等,学生对《月光奏鸣曲》向往已久,坚持要我现场弹奏该曲,虽然月光的第一乐章很容易演奏,由于课前没有准备好,一时尴尬不已。这之后,我在钢琴练习中,就很注意掌握一定数量的跟高中欣赏教材有关的曲目,在课堂中演奏这些乐曲,收效非常好!
三、对比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能加深印象,或能够得到新的启发,新的感受,新的知识,或者有着发现新的问题、新的方法、新的途径的可能。运用对比法在音乐教学中是极为适合的。我们教材的安排都有一定的顺序的,但并不是说,教师在运用教材的时候非得按照教材的顺序教学。笔者曾经尝试过多次对比的欣赏教学,例如刚才提到过的《竹笛与长笛的比较》,这样,学生对于这两件乐器的认识就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它们。而且通过乐器的中西对比,能够启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上运用对比的方法看待中西文化。
教学形式的多元化,还有很多值得一谈的问题,比如合唱在欣赏教学的运用,器乐进课堂,创编进课堂,表演进课堂,画图进课堂等等。我就不一一细谈了。多元化音乐欣赏教学对教师无疑提出要求。音乐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心理学知识等等。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1、《以文化激活音乐》刘承华
2、《中西文化比较》徐行言
4、《繁花绿叶相得益彰》李陶亮
5、《谈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