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课改专题 > 小学音乐课改 >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音乐教育创新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摘自:《宜兴教育网》

[摘要]:音乐新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可以归结为三点。本文从重视人格养成、音乐“创作”、学科综合以及多元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应如何准确而主动地贯彻新课标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育创新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在此形势下就正式进行了。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制订就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该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也是教育的灵魂,创新的根本就是依靠教育和人才。音乐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科学的发现、艺术的创作,都需要有创新求异的思维、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以及创造性的人格品质。而以“创造”为主题的音乐教育模式更应该是鼓励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主动去探索和创新。

笔者根据新旧标准在各方面的变化,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认为这些变化可以归结为三点,并据此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提出一些观点。

一、从重视思想形成走向人格养成基础上的思想形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掘思想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因此我们的着眼点应是全体学生,要使每个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爱好都得到发展,每个学生的情操都得到陶冶,每个学生的审美能力都得到提高。因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它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发展的,不再是过去的“育才”,而是今天的“育人”。

我们应该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我们的音乐课堂上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在淡化音乐技能的同时,更为注重学生在音乐的感受与体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诸方面。它站在“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说教和灌输知识这样一个宏观的立场上来设置目标,把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且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完整的现代人为首要任务。

人文注意精神的统领,能引导我们音乐教师走出音乐教育的误区和专业技能技巧的怪圈。所以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上,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停留在听一首曲子,唱一首歌曲的简单化教学上,而应使学生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形成终身学习音乐的能力,并辐射到其他生活范畴形成必备的基本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能适应现代社会环境、有艺术修养的人。这也正是音乐学科的生命力所在。

所以,我们要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

1、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音乐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可以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2、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要注重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在发声练习、视唱中要求学生视谱歌唱、视奏,做到“一目数行”。要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

3、积极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在牢固掌握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旧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作品风格等,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需要积极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到好处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等等,从而把歌曲所表达的形象充分地再现,这就是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4、积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音乐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从重视音乐理解走向理解基础上的音乐“创作”

“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民主的方式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参与的较少,往往只是成为被动的听者和机械的模仿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因此我们音乐教师应该注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我们既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顾及音乐知识体系的学习课堂,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性心理需要的实践舞台,让每个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在课堂实践中,我们要善于运用“以趣激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实践当中来,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最终实现对音乐的理解,创造出属于学生们自己的新的音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设定一些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这里还存在一个对创造的理解的问题。我们过去对创造性的理解比较狭隘,好像只有作曲才是创造。其实对创造应有个广义的认识。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什么叫创造?我想只要是有一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尤其对小学生来说,不一定非要有一个创造的成果,创造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创造性的人格:有较强的想象力;善于模仿(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敢于提出问题(这是创造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有自信心,善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有独立的见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望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设计多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学生能对音乐有自己独立的、不同于别人的见解和感受,应该是我们音乐教学所要追求的、希望达到的一种理想效果。所以在音乐学习中鼓励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我们要接纳他们的意见,尊重、爱护他们对音乐的独立感受,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兴趣的培养,自信心的树立有着积极的意义。《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当我们在音乐教学中给学生这样一个机会,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这带给学生的是极大的快乐。这不仅使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中还可以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发表自己有新意的意见,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人才的需要,

三、从学习民族音乐走向民族音乐基础上的多元文化(包括学科综合,从单一性课程向多元化课程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条块分割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习惯于一种线性、单一的思维方式,使得本应完整的经验在学生头脑中成为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极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所以音乐教学不应该把这门学科孤立起来单独教学,应该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笔者倡导学科综合,音乐这门学科同样与各门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歌曲的文学因素,音乐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地域风情等都包含着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音乐课堂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优化组合各项教学内容,使音乐教学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的综合达到最优化。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外国,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音乐一直是艺术家以及广大人民表达内心、思想、时代特征等的重要工具,音乐也成为文化的重要传承手段。因此,通过音乐教学,我们还应该向学生展示并传授更多的文化知识。对学生的要求以及评价也要有所变化。

通过对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还要让他们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最好是让学生能根据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对高年纪的学生,要让他们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还有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又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为此,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养成一定的好习惯: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喜欢从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播媒体中收集音乐材料,并经常聆听,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乐于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

最后,笔者认为在新《标准》下,我们仍然需要注意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学内容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