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的声音训练策略
一、小学生的歌唱发声训练策略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儿童期,生理上,声带未发育完全需要科学的训练给予保护;心理上,注意力容易分散应该结合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引导。因此,小学生的歌唱发声训练应与一般歌唱发声训练区别开来,需要形成一套适合小学阶段的训练策略。
(一)从模仿入手引导学生练声策略
小学生年龄小,特别是低年级阶段,还没有严格的音高概念,也没有男女声部,都在同一个声部。他们有好动的天性,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更容易接受直观的和形象的事物。因此,我们就可以从做一些小游戏,僻如柯达依编曲的匈牙利民歌《咕咕大谣》中歌词后面是这样的:小猪说道,“鄂鄂鄂”;羔羊说道,“咩咩咩”;小鸡说道,“叽叽叽”;母鸡说道,“咕咕大”。学这些动物的叫声,引导学生的兴趣,或几个人一起叫,或分开对着叫,让他们模仿,在快乐中学会发声技巧。单纯的练声曲,对小学生来说可能会显得枯燥无味。
(二)发声练习时间上的策略
小学生的身体和大脑都处于快速的发育时期,有好动的天性,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我们在进行发声训练时就要用多种形式来训练。单纯的练声曲少一点,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然后可以找一个简单的好听的大家都熟悉的旋律,如《我的田野》中的一句加哼鸣练声,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而不产生疲劳感和厌恶情绪。小学生的声带还没有发育完全,所以练声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分钟左右。
(三)朗诵练声策略
大声朗诵也是发声练习的一种形式。朗诵的内容可以是歌词,也可以是名言警句,在不同的音调上朗诵,可以训练学生怎样获得头声;用不同的速度朗诵,可以训练学生的气息;用不同的情绪朗诵,可以训练学生的发声音色。朗诵作为一种声音训练的手段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很好的运用这个手段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中学生的歌唱发声训练策略
变声期是童声末期向成人嗓音过渡的正常生理变化过程,中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都处于变声期。这一阶段的歌唱教学既应该对学生的嗓音进行保护,又应该进行必要的训练,根据学生嗓音的实际状况,探索保护和练习相结合的训练策略,可以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变声期。
(一)变声期间声音训练策略
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年龄,大多数处于嗓音的生理变声期。男女生开始按声部发育成长,女生的变化不是很明显,男生的声带变厚,声音低沉,变成比女生低一个八度的声音。这一阶段的学生,在练声时不宜大喊大叫。为了提高他们练声的兴趣,可取歌曲里的旋律加哼鸣进行发声练习。也可分组与个别相结合的练习,主要是轻声哼唱。轻声哼唱很容易放松获得头声,严重变声期的学生还可以采取默唱的形式,用心跟着别的学生唱。变声期的孩子不宜过多的唱高音,也不宜持久的歌唱。如果练高音,而他们又唱不上去,或者是唱破了,这样很容易让他们对唱歌失去信心和兴趣。训练时可以让变声期明显的学生多唱低声部,还可以在唱歌时编一些与唱歌训练有关的动作,让他们跟着动作练声,这样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换声区训练策略
中学生经过变声期后,声音趋于稳定,从声乐学习的规律来看,大多数的学习者都存在一个换声区的问题,就是低音和高音脱节的问题,低音上行到高音、高音下行到低音过渡时的不自然,要想过渡自然就是要多用混声,也就是真假声结合。在训练时,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的换声区在哪几个音,每个学生的换声区会因为声带的结构不同有一些差异,男声女声也会有所不同,只有先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才会有针对性的训练。一般而言,对换声区的训练主要采取提前掩盖的办法,就是在快到换声区时声音稍靠后一点,多用头声带动真声,进行真假声结合,把换声区间扩大,达到真假声结合形成混声,这样声音才会统一。
(三)音色上的倾向性策略
不同的人在声音上的音色是不同的,有的明亮,有的柔美,还有的清脆等。在声音的训练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的音色特点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还可以用不同的唱法来训练,更好的体现音色特点。音色明亮的学生可以用民族唱法训练,音色清脆的学生可以采取通俗唱法训练,音色柔美的学生可用美声唱法训练,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会更加充分的体现学生的音色,还可以塑造声音的色彩特性。
唱歌课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它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提高。发声训练是获得美妙动听声音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发声训练,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启发学生有效的练声,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声音训练。提高他们的唱歌水平,为他们唱好歌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