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游活动的内容与指导
在现行的音乐教材中,一般来讲,唱游教学的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律动,音乐游戏,歌表演和集体舞。
一、律动
(一)律动的形式
律动是根据歌曲(或音乐旋律)的性质、节拍、速度、节奏做有规律的动作。律动的动作设计要力求趣味性,且简单易学,如低年级学生思维直观形象,模仿力强,可将学生感兴趣的、生动形象的模仿动作配上歌曲(或音乐旋律)进行律动练习。
如:《两只小象》
1、本律动的方法与特点
《两只小象》的律动,是在歌曲学会后进行的。它与普通的律动表演不同,它是通过手指的动作,模仿小象用长鼻子互相问好,并在歌声中用手指动作,生动地表现两只小象在河边嬉戏玩耍的活泼形象,从而达到以情表美的目的。
2、《两只小象》的手指律动动作简介说明
(1)基本手势:先伸出左手,手心向下有如握空拳状,再伸出中指,表示小象的“鼻子”,其它四指自然下垂,表示“象腿”。至此完成了小象的基本形态。最后,右手与左手的“手势”同,即“两只小象”诞生。
(2)动作说明:
第一段
第1小节:第一拍右手呈“小象”形态,向左平放于右胸前;第二拍左手呈“小象”形态,向右平放于左胸前,第三拍静止。如图13-1-1
第2小节:双手保持第1小节形态,同向里、外摆动手腕三次,每半拍一次。
第3小节:第一拍无名指、小指同时向前做走路样,第二拍食指与大拇指同时向前走路样,第三拍同第一拍,同时双手相对渐渐“走”近。
第4小节:双手保持原状,做腿的四个手指随意动三次,每半拍一次。
第5小节:将中指向上扬起。(如图二)
第6小节:中指同向摇动三次,每半拍一次。
第7小节:双手中指前两拍左、右各钩一下,第三拍静止。(如图三)
第8小节:将钩住的中指朝里、外甩动三次,每半拍一次。
第二段
第1小节:双手做小象的形态,在左胸前平放,同向对一点(如图四)。
第2小节:双手保持原状,中指同时向左、右摆三次,每次半拍。
第3小节:双手中指头靠拢(如图五)。
第4小节:双手保持原状,两个中指向下点三次,每半拍一次。
第5小节:第一拍右手食指靠住左手无名指,第二、三拍保持手势(如图六)。
第6小节:将靠住的食指和无名指同时向下三点,每半拍一次。
第7、8小节:右手无名指、左手食指做5、6小节动作。
图8-1律动手势图
律动练习可以将单个动作随歌曲(音乐)不断重复练习,也可将几个动作编成组合随歌曲(音乐)练习,还可即兴表演,难易程度以学生易学,乐学为宜。
如: 《米老鼠》①
图8-2
第一种训练:边唱边做动作。
[1]小节,五指张开,掌心向内,双手抬至嘴鼻前似摸胡须状,右手向右,左手向左拉至离耳时五指合拢。双腿并拢。
[2]小节,左手五指撮拢放在嘴前,右手落在身后臀部处像牵出一条长尾巴似的,向左上方拉起,直至与头高度相同。同时,双腿屈膝,向右出胯,做模波浪(见图8-2),然后膝盖挺直。
[3]、[4]小节,以左脚开始半拍一步做原地小跑步,共跑五步,左右 左右|左0|。同时,双手撮拢放在嘴前。
[5]小节,双手胸前拍掌,节奏是XXX|。
[6]小节,原地跺脚,节奏是左右左。
[7]、[8]小节,原地向左转体90°小跑步,面对三方位(见图8-3),小跑步节奏是左右 左右|左0|如此做四遍,向三、五、七、一,四个方位转体(见图8-3)。
图8-3
第二种训练:内心节奏感训练
面对一方位做同上动作四遍,只是默唱不出声。
第三种训练:轮唱训练
将四行学生分成两组,1、3行为第一组,2、4行为第二组。当第一组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到第[2]小节时,第二组学生再开始唱和做动作。
第四种训练:轮唱的内心节奏感的训练
两组学生只做动作,不唱出声,内心默唱,只听到此起彼伏或重叠交错的拍手、跺脚声。
(二)律动教学指导
律动的伴唱(伴奏)应选择旋律优美、节奏鲜明、乐句匀称、长短合理的歌曲(乐曲)。所选歌曲(乐曲)不宜太长,否则会使学生乏味,失去唱游的初衷。 律动进行的过程要不断变换动作花样,还可让学生即兴创编,但动作的难度要适度,最好是学生即学即会。变换的频率要让学生乐于接受。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才会不断获得新鲜感、成功感。律动活动的趣味性也由此得到提升。
二、音乐游戏
(一)音乐游戏的形式
音乐游戏是以音乐及音乐元素为载体,以学习音乐元素、提高音乐素养和能力为目标,以游戏为呈现方式的一种音乐活动形式。音乐游戏可以边唱歌边游戏,边听音乐边游戏,也可以为了达到某一音乐目标而专门设计的纯粹游戏。
如:《十个小印第安人》
1、本歌曲游戏的特点与说明
本游戏是根据歌曲《十个小印第安人》所设计的,指在增强学生对歌曲表现力的同时,使儿童通过游戏,用身体来感受“X”、“XX”节奏的时值和四拍子的节拍特点。
2、本歌曲游戏的基本步伐
(1)勾脚走步:迈步之前,先勾脚踢起25度后再由脚跟先着地走步,双手伸向两侧上方,手背向侧上方挺胸,头向抬腿方向看去,每一拍“X”走一步。
(2)半蹲跑步:两腿半蹲,上身向前倾,双手向两侧打开,头向侧旁看。前二拍向前跑四步,每一拍“XX”跑两步;后两拍原地跺脚或拍手等其它动作四次,节奏同前。
本歌曲游戏的准备:
(1)全体学生面对顺时针的方向,站成一个大圆圈,手握打击乐器的同学站在圆心上。
(2)准备双响筒一个、三角铁一副。
(3)请一名学生面对逆时针方向,站在圈内当点数者。
3、本歌曲游戏方法及规则
(1)全体学生站着拍手唱第一段歌词,三角铁以“X”节奏型伴奏。点数者按逆时针方向走步,并按歌词中的数字,间隔着点圆圈上的学生被点到的学生屈膝一次。
(2)全体学生唱第二段歌词,双响筒以“XX”节奏型伴奏。被点数者点中的学生按第二段歌词中的数字顺序,依次向内圈迈出一步,做“印第安人”。
(3)两段歌词唱完后,按打击乐的指挥走步。三角铁一响,外圈学生朝顺时针方向勾脚走步;双响筒一响,内圈学生朝逆时针方向半蹲跑步;两种乐器同时响,内、外圈学生同时走或跑。要求学生各按各自的方向、各听各的节奏“走”或“跑”。
(4)听指挥按铃全体向反方向走,如果有学生走错了方向或听错了节奏,则要被请出圈外,罚停一次。
(5)乐声停,学生即停于正在进行的动作上,由老师指挥,游戏再重新开始。
(二)音乐游戏教学指导
音乐游戏的规则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能力,使学生易学易做,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就感。
音乐游戏的设计要有富趣味性,要能引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使其在愉悦中不知不觉的达到教学目标。
音乐游戏的规则讲解要简单,语言生动明了,游戏过程要循序渐进,可采取由个别到集体,由慢到快等方法。如:教师先讲解规则,再抽几个人做示范,讲评以后再进入游戏。
音乐游戏的素材力求接合学生生活经验,在学生日常生活游戏中寻找游戏素材,使学生有亲切感,易学易做,乐学乐做。音乐游戏的形式和规模可灵活多样,可由几个人组合游戏,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还可全班一起做,游戏方式可设计为室内的,也可以是室外的。
音乐游戏的伴唱(伴奏)选择应尽量贴近游戏设计的情景、意景、速度、力度及风格,不宜太难太长,可采用学生熟悉的歌曲(乐曲)和学生日常游戏的歌(乐)曲,减低游戏难度,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致。
三、歌表演
(一)歌表演的形式
歌表演是一种以歌曲为主要载体,由歌唱者将歌曲的主题和歌曲的内容用舞蹈和表演的形式演释出来的一种音乐活动方式。歌表演的形式多样,根据歌曲的主题和内容而定,可以是表现歌曲内容的,也可以表现歌曲情绪的,还可以是表现歌曲韵律的。其表演形式可一人、双人或集体表演,也可以角色扮演(角色由个人或小组担任亦可)。还可以自说自唱,一人表演多种角色。
(二)歌表演的选材
歌表演的选材,应尽量选择情节性趣味性强、易进行联想演释的歌曲,使学生易于设计表演动作和表演情节。
如:《螃蟹歌》
1、本歌曲表演设计的特点: 本例歌表演,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设计的。它有如下的特点:
(1)分角色表演(学生分别扮演“螃蟹”与“鹭鸶”)。
(2)有表演情节:第一段歌词介绍螃蟹的形象与特点;第二段歌词写螃蟹横爬直走,夹了鹭鸶的脚;螃蟹的夹子夹得紧,甩不脱,求“螃蟹哥”放了鹭鸶的脚。
(3)由两人或两组共同表演。
2、本歌曲表演的方法与动作: 按教室的座位,同桌两人为一组,其中一人扮演“螃蟹”,另人一扮演“鹭鸶”。动作说明如下:
第一段
“鹭鸶”在自己的座位旁即兴表演。如:觅食、飞翔、鹤立等。“螃蟹”按下面动作表演:
[1]-[2]小节:双腿开胯半蹲,双手半握拳伸出食指、中指举至头顶作蟹状。(如图一)
[3]-[4]小节:保持状态左、右摆动上身,每拍一次。
[5]-[6]小节:将伸出的食指、中指按节拍开、合四次。
[7]-[8]小节:双手从头上经体两侧划弧至身后作背东西状。(如图二)
第二段
[1]-[2]小节:“鹭鸶”做碎步飞的样子(如图二)。“螃蟹”头向左看,身体保持“蟹”状横着走(前半拍左脚左移,后半拍右脚跟左脚,如图四)。
[3]-[4]小节:“螃蟹”保持原姿态向前走四步,同时面对正前方挺胸抬头四次。“鹭鸶”右手做“鹭鸶”头(如图七)的样子,左脚单立,右脚踩在凳子上(如图五)。
[5]-[6]小节:“螃蟹”将两手放在头顶作“蟹”状围着“鹭鸶”横移步转一圈。“鹭鸶”保持[3]-[4]小节姿态转动“鹭鸶”头。
[7]-[8]小节:“螃蟹”用双手“夹住” “鹭鸶”放在凳上的脚;“鹭鸶”将右手食、拇指打开,同时左脚原地跳动,左手拍左腿,表现惊恐、痛的样子(如图六)。
第三段
[1]-[4]小节:两人保持原姿态,“鹭鸶”将脚移开凳子,不停地甩动被“夹”的脚。
[5]-[8]小节:“鹭鸶”头向“螃蟹”作鞠躬状。第七拍“螃蟹”放了“鹭鸶”的脚。
反复[5]-[8]小节:两人手拉着转圆圈。
图8-4
(三)歌表演教学指导
歌表演的动作设计要合乎歌曲中的人物、情景、情绪,且易学易做,教师的讲解要富启发性,动作示范应规范且具引发性,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动作引发自己的创编热情。
歌表演可让学生即兴创编与表演,在确信学生对歌曲内容正确理解后,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鼓励学生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想象和情感进行表现,在学生自己演释歌曲时,要注意通过自评、互评、他评的方式进行适时引导,使学生对歌曲的感悟逐渐升华。
四、集体舞
(一)集体舞的形式
集体舞是一种群众性的类似交谊舞的娱乐舞蹈,一般由内圈和外圈学生面对面站立,一对一做舞伴,大家同时跳相同的动作,跳完一遍后交换舞伴,或交换舞伴的位置,再继续跳。
如:《阿里里》
1、舞蹈设计的特点与说明
本集体舞是根据云南民族歌曲设计的。舞蹈中除设计了一些富有儿童情趣的动作,如“对拍手心、手背”、“对碰脚边”等外,还根据歌曲的民族风格设计了几个民族舞的动作,如“双手低位风摆柳”、“斜身低位风摆柳”等,旨在使学生通过舞蹈进一步感受教材的歌曲情绪和民族风格。
2、舞蹈的基本动作
动作一:双膝微屈,身向前倾,双臂自然下垂,手心向外。第一拍左脚向左迈半步,同时左手扣腕,肘自然略屈,右手压腕,肘自然伸直。第二拍右脚跟左脚,同时双手在相后的方向做第一拍动作。
动作二:两人面对面拉双手,第一拍左脚向左横跨半步,第二拍右脚左移至左脚旁,脚尖点地。第三、四拍,在相反方向做一、二拍动作。
动作三:两人面对面拉双手,第一拍双脚跳起,同时右脚向前和对面舞伴的右脚轻碰一下,然后原地落下(重心在左脚)。第二拍双脚再次跳起,同时左脚向前和对面舞伴的左脚轻碰一下,然后原地落下(重心在右脚)。
3、集体舞的舞蹈教学
将学生分为内、外两圈,面对面站立。
第一段 [1]、[2]小节:做基本动作(一)两次。[3]小节:内、外圈同学面对面击掌,第一拍同时对拍手心,第二拍同时对拍手背,两脚起踵两次。[4]、[5]、[6]小节:做动作(一)三次。[7]小节:同第三小节。[8]、[9]小节:做动作(一)。[10]小节:同第三小节。
第二段: [1]、[2]小节:做动作(二)。[3]小节:做动作(三)。[4]、[5]、[6]小节:做动作(二)。[7]小节:在相反方向做动作(三)(即:先碰左脚……)。[8]、[9]小节:在相反方向做[1]、[2]小节的动作。[10]小节:同第[7]小节的动作。
第三段: [1]、[2]小节:内、外圈学生各向右转身,眼看左方做动作(一),相间走成一个大圆圈。[3]小节:两脚并立,屈膝,两手分别叉在两腿上,虎口向内。面对正前方的舞伴向右、左方向各摆头一次。[4]、[5]、[6]小节:做动作(一),走成内外两个圆圈,即原外圈的同学走到内圈,内圈的学生走到外圈。[7]小节:同第3小节的动作。[8]、[9]小节:同[1]、[2]小节动作。[10]小节:同[3]小节的动作。依此从头反复。
4、集体舞教学指导
集体舞的歌(乐)曲应选择节奏鲜明、舞蹈性、短小精悍、欢快活泼,便于不断反复的歌(乐)曲为宜。
集体舞的动作设计要简单易学,学生一学就会才会有舞蹈的愿望和热情,舞蹈动作的设计要领作重在舞伴间的交流和互动,在歌曲结尾时的最后几拍或一拍要设计交换舞伴或互换位置的动作,以便下一次重复舞蹈的开始。
集体舞的指导一般由教师编好舞蹈,先让学生同向站立学好基本动作,再编排队形,教会学生互动和互换舞伴,学生能完整跳会一遍后再依此类推,不断反复。教师在讲解动作时语言应尽量儿童化,生动易懂。动作示范要规范,富有激情,使学生一看便跃跃欲试。
分解动作教学步骤为:①完整示范;②分段教学,较难的动作用“分解法”,即:先学下肢的动作,后学上肢的动作,再做上下肢协调练习,然后再整合成完整动作,最后合音乐,调整动作的速度和节奏。
表演性的集体舞,是在一般集体舞的构架上增加一些表演性和观赏性的集体舞,舞伴双方可跳同一种动作,必要时在同一个节奏内可采用互动的不同动作。同时在队形上采用不断变化新的队形和边行进边舞蹈的方式来丰富舞蹈场面,增加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