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关注合唱教学提升音乐综合素养

作者: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埠子中心小学 张伟力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1-11-09   点击:

  2.片面追求教学形式,偏离了“以音乐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阶段的划分问题等。表现在教学活动有“生活味”,而没有“音乐味”。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的开放”,许多教师认为“开放”就是课堂热闹起来,就是新课程的课堂。这种观念过分强调了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追求华丽与时尚的教学方法上,而忽略了音乐教学的本质特点。这种缺乏音乐体验的课堂,注重表面化、形式化的教学,使合唱教学与其教育功能相脱节,开设合唱课也就失去了意义。

  3.对中小学合唱教学的成人化,一是对童声训练要求的成人化,童声合唱与成人合唱是有所不同的,童声合唱要求在声音位置上(指共鸣中心的反射点)稍靠前些;从声音由口腔出来的状态上看,比成人稍“横咧”一些;从唱歌气息上看,因肺活量较小,一般比成人稍浅一些。二是童声歌曲选择的成人化,面对整个社会音乐文化的通俗化,一些不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歌曲也逐渐开始侵蚀校园的音乐文化。

  三、有效提升中小学合唱教学的几点意见

  首先,要明确合唱教育目的,结合国情,根据中小学合唱教育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措施。正如萧友梅先生所说:“音乐的目的不在于仅仅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而是通过音乐的教育,使音乐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料’”。其次,音乐不是思想政治课,也不能仅仅将其简单地认为是一种教育工具,正如音乐本身所赋予的使命一样,它是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最终回到感性认知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同时,要学会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修养,才能不断地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

  (一)打破传统,引入创新教学模式

  对于现在教学模式单一化的问题,虽然很多教师已注意到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力求突破,可总是不尽人意。笔者认为广大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例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的“卡农”式合唱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例,它把戏曲表演、绘画、舞蹈、说唱、游戏等多种形式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音乐或戏剧表演的过程中,投入所要演绎的角色之中,培养其专心致志的良好品格。由此,笔者认为,广大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自己不仅是一个传授者,同时也是一名受益者、聆听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正如合唱大师杨鸿年所说:“好听的音色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孩子们自己寻找出来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位置,学会聆听孩子的声音,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能力。

  (二)结合国情,探求本土式的合唱发展教学模式

  针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基础较为薄弱、城乡地区性差异等因素,在合唱的教学上,就应该“因地制宜”,合唱课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应根据不同地方文化资源进行配置。结合当地音乐文化,在教学中对一些民歌进行改变。例如:江苏某中学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将当地的民歌《茉莉花》进行了四部和声的改编,使之成为一首带变奏性质的小合唱,并且用江苏的语调进行演唱,使这首民歌更加富有寓意,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对本地区的艺术文化进行了了解。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各地区文化、语言也不尽相同,优秀的民间歌曲数不胜数,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应该只将知识固定在现成的课本上,应该更多地去了解、接触各个民族,地方的音乐文化,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把合唱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合唱课的教学不应以课堂来限定学生。合唱不仅在课堂上,重在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音乐本身是源于自然,那么就让合唱课走进自然,感受最淳朴的和谐之音,在学习合唱之前,学生先学会聆听自然之声。

  (三)结合时代背景,紧跟时代步伐

  面对新时代的少年儿童,他们不管是在身体发育,心理素质,认识水平上都不同于以往同时期的孩子,如何应对合唱教学中学生的这些变化,成为每个在岗教师遇到的问题。就此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应掌握中小学合唱教学的规律与特点。在此特别强调对变声期男童的声音训练,由于特殊的生理原因,男孩子的变声期明显较长,由于声音的变化,很容易产生自卑、恐惧的心理,不建议把他们退出合唱团,而是要他们填充到男低音声部。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探索者的角度,不断地发现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