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合唱教学提升音乐综合素养
【摘要】合唱是音乐课程教学的必修内容之一,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合唱教学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合唱的教育功能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广大教师开始不断地探索合唱课的发展空间。但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城乡差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传统合唱教学模式的束缚,广大教师在合唱课教学的过程中,对一些合唱教学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解决,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当前中小学合唱课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合唱教学;教育;素养
合唱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堂教学的必修课,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合唱对其人格的形成、心灵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智力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教育资源分配得不均衡,众多音乐教师对合唱的教育功能认识不足,且合唱教学模单一化、教学结构划分的不合理,使现阶段我国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合唱课的教学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这不但影响了学生对合唱学习的兴趣,同时对现阶段我国新课标的推广、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综合素养的获得等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制约。
一、中小学开展合唱教学的现实意义
合唱在我国历史悠久,相传尧舜时期的《乐舞》常伴有集体歌唱,史书中也有记载汉代曾组织过一百多人的合唱队。在我国除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很早就有两三个声部的合唱,例如侗族大歌,它是由我国广西地区侗族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三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为基础的民间合唱形式。我国现有的合唱课最早就是由“学堂乐歌”发展而来的。五四运动的爆发推动了新文化、新音乐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合唱曲内容大多以抗日救国为主题,涌现了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等优秀作品。
合唱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的人类艺术的精华,它之所以成为老少皆宜的艺术形式,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群体感,这也符合政治学中的“人是群体动物,人是社会性的人”的观念。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合唱能够使人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美、和谐的美、生活的美、健康人格的美。
正如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所说:“受过这种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很快乐地把他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合唱的教育功能就显而易见了。
二、现阶段中小学合唱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根据相关教育周刊和教育网对全国部分地区中小学合唱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艺术类基础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重视,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还是较为薄弱,特别是城乡地区的差异日显突出。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与理念无法有效地在教学中实施,对于合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地发现并加以解决。
(一)从教学理念分析
1.教育目的不明确,教育方向尚存在着两大误区:合唱教育就是专业化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合唱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多教师总是以“专业”两字来限定学生,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技巧、高度。用系统式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技能训练。
2.过分强调合唱的教育功能,功利性、目的性太强。片面强调合唱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把合唱课简单地等同于政治课,把其当作一个简单的教育工具,忽视了合唱本身的价值。
(二)从教学模式分析
自进入课改之后,音乐教师以新课标为指导,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力求创新,但由于对教育理念理解认识肤浅,面对新课程只能是“老虎啃天,无从下口”,缺乏教学自身思考,只是“跟从”,因此教学中存在较突出的令人深思的问题。
1.教学方式过于“包办”,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表现在课堂无法脱离教师为中心,“铺”得过实,学生缺乏想象空间;“引”得过多,学生缺乏自主参与性。课堂教学丧失了个体生命的灵动和发展个性的氛围。致使学生学习的内容较封闭,资源较匮乏,学习合唱也比较被动,所学内容过于固有化,与实际生活脱离,缺乏寓教于乐的能动性,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不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得不到发挥,创新理念被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