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夏静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3-26   点击:
   声势律动是以人体的各种肢体动作(如:跺脚,拍手,捻指)为媒介表现音乐的节奏感。声势律动不需要乐器器材,既无高难度的技巧,也无复杂的概念,学生可以结合情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节拍,以体现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声势律动的有效运用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提高学生肢体的协调能力,又能增强学生音乐的记忆力和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声势律动的培养目标与音乐教学目标高度吻合。基于此,教师应借助音乐活动,巧妙运用声势律动,给学生纵情演绎的机会,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的领悟能力,促使学生迸发音乐学习热情,保持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内在动力。
  一、巧用声势律动——纵情演绎
  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音乐才华的机会,组织歌曲演绎活动,让枯燥的音乐知识融合在声势律动中更加直观、生动。学生则通过展示,诠释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并在理解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在升华中提升审美境界。
  如,在教学“小春笋”时,其目的是通过声势律动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附点和休止符号,从中感受演唱歌曲带给人的愉悦情绪。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的形式演绎歌曲的内容,小组内成员根据歌词的内容对角色进行分工,并通过讨论准确把握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以及肢体语言的表达。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跟着节奏尽情表演。当学生表演“小春笋破土而出”时,利用跺脚的声音体现出生命力的强大;“山坡上的鲜花开了”,整个小组的成员便踮着脚,背对背站在一起,组成一个花朵的形状,预示着花开的美丽景象;“春风来的时候,小春笋挺挺腰,在风中成长”,学生的动作随着歌曲内容的变化不断丰富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跟随音乐的节拍,表达着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对歌曲内容的领会,演绎着属于自己的音乐,深刻体会音乐带给自己的精神享受,深化了对音乐的理解。
  二、妙用声势律动——张弛有度
  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内容,结合声势律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音乐,激发学生想象力,表现出对音乐的创新性理解,以强化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深层理解,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如,在 “小伞花”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用声音模仿大雨和小雨,学生跟着唱谱,在音乐旋律的渲染下做出肢体反应,通过声音的强弱和肢体展现的力度来体现大雨和小雨的区别,学生则通过听觉来把握音乐节奏,当唱到小雨滴滴嗒嗒、大雨哗哗啦啦时都配合着不同强度的动作,通过大雨小雨不同强、弱声音的模仿律动,促使学生在听唱动的体验中,强化学生对音乐元素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声势律动体会音乐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演唱时声音要短促而富有弹性的感觉,品味自然、流畅、独特的审美韵味,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美。
  三、借用声势律动——激情迸发
  简单易学的声势律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还促使学生在美的追求中迸发出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将声势律动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审美体验中,促使学生对音乐知识进行有意义构建。
  如,以学唱《共同拥有一个家》教学为例,教师以手势引导学生达到舒缓、优美演唱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双手构造爱心形状表达“共同拥有一个家”的内涵,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中把握歌唱的气息,处理好歌唱中的难点。学生通过手势动作与音乐节奏的配合,凸显出歌曲的教育内涵: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这样的教学建构,通过声势律动来诠释音乐,促使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的本体中,诱发学生产生合理想象,让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细腻,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理解,在演唱中达到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声势律动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意识,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应不断挖掘声势律动整合音乐教学的生长点,在音乐活动,创造性内容,挖掘想象力等方面组织教学,实现二者的创新融合,从而实现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