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初中音乐论文 >

浅谈初中音乐课堂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相处之道

作者:宁波市镇海区古塘初级中学 包俊晓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3-12-11   点击:

  摘要:能否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将直接影响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通过对“以间接经验为核心”“放任直接经验”两种现象的剖析,梳理二者相互作用的关系,改变重视间接经验或无节制地推崇直接经验的教学状态。然后借由知识关联网、思维导图、经验传递、探究意识、亲身体验、情感共鸣等提出改进策略,以达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音乐技能、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有效;关系;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的关系。所谓直接经验,是指学生个体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认识事物、理解世界的行为,以及所得到的知识;所谓间接经验,是指学生通过他人已经有的认识成果去认识事物、理解世界的行为,以及所得到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他人或前人认识成果的结晶,且主要体现在书本中。有些音乐教师因无法处理好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整体教学效率低下,教学目标无法达成。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两种现象:一种是以间接经验为核心,贬抑个体直接经验的价值。所谓“贬抑”,即教师无视或者压制学生的直接经验。一些教师认为间接经验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和真理性知识,因此有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导致教学节奏过快,学生只能对知识进行机械的记忆与背诵。或是以灌输间接经验为主,不顾学生的真实想法,无视直接经验的存在。若学生的回答脱离教师设定的“路线”,就会被无情地否定或者敷衍而过。长此以往,导致个体直接经验活力和创造力缺失。

  另一种是放任直接经验,无视个体经验的局限性。教师毫无原则地依从学生的直接经验,任由学生自我发挥,导致课堂涣散,实际教学效果较差。例如在欣赏课上听辨乐器音色时,学生怎样回答教师都表示肯定;教唱歌曲时,不管学生怎么唱、唱成什么样,都给予赞扬;律动教学时,为了表现出学生在参与活动,设计一些无效的活动。这样被放任的、自由的直接经验,实际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课堂效果。

  显然,以上两种现象均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和价值认识不足。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升教学效率的主战场,音乐学科也不例外。我们不能只关注知识表面而不关注学生独特且真切的个人情感体验。相反,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把间接经验更合理地传授给学生,开展学生认同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见,把握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尺度,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决定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一、优化间接经验规律性,做好直接经验的依托

  教师在音乐课堂中传授间接经验时,应指向明确,突出知识点的规律特性,且信息不能过于冗长、繁杂。间接经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个人只有依靠已知的东西和已有的经验,才能更好地认识并理解未知的知识。通过整合再构、知识关联、思维导向、维度拓展等手段,可以有效地将间接经验(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点面结合,更深层次地促使学生内化和领悟,做好直接经验的有力依托。

  (一)构建知识关联网,全局视野强记忆

  初中音乐教学内容分布在六册教科书中,包含古今中外经典名曲,内容丰富,只有前后单元之间建立紧密的关联,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记忆综合、有关联的知识体系比记忆零碎的知识点要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重视知识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为了便于学生更快、更直观地掌握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从而形成深层次联结,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全方位整理。

  基于此,笔者对“人音版”初中阶段六册音乐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再构,形成了一个个知识关联表,便于学生对间接经验的感悟和记忆。从宏观角度来看,这六册教科书中的作品根据特性可以分为多种类别(见表1),充分体现了音乐课程的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作性和人文性等特点。在教授过程中,可以联系同一类别的音乐作品进行整体感知,如笔者曾在教授劳动号子的时候,简单提到了汉族民歌主要有三大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学生马上追问:“老师,除了劳动号子外,其他两个是什么?和劳动号子有什么区别?”笔者趁势直接教授,在对比欣赏中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各自的特点。因此,按照不同类别模块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还可以在对比中激发他们对同一类别音乐知识特点的深层掌握。

  同理,从微观角度看,具有关联性的内容也可以整合再构。例如,在欣赏同一位作曲家的两首作品时,我们可以从了解作曲家的人物性格入手,去发现他的创作特点,再去感悟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如此获得的间接经验就更加有深度。再如,学生发现作曲家陈钢的两首作品中都有小提琴时,引发他们进一步探索“陈钢是不是擅长演奏小提琴?”这一问题,进而引导他们发现,不会演奏小提琴也可以创作出完美的作品。这样,课堂上思维火花不断碰撞,直接经验作为引导的载体,不断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对待同一类型的作品,可以探索相互之间的异同之处,由此发现亮点,再通过大量听赏,牢固掌握体裁风格特点。总之,对于相关联作品的欣赏可以引发学生更好、更快地获得间接经验,便于引起学生的兴趣“燃点”,为直接经验的获得奠定基础。(见表2)

  表1 初中音乐教科书六册内容梳理归类

  表2 初中音乐教科书内容关联整合(部分)

  (二)设计思维导向图,核心辐射促内化

  思维导图又名“心智导图”,是托尼·博赞(Tony Buzan)始创的一种简单、有效且高效的思维模式,用于记忆、学习和思考等。思维导图通过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层级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初中阶段六册教科书共有30个单元,包含160余首中外作品,按照每周一课时,每课时40分钟计算,有限的学习时间倒逼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间接经验记忆效率。笔者把整合再构的间接经验,按照一个关键词放射性地辐射到各个知识节点,连成大脑图网,使间接经验清晰明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行进之歌”,以“进行曲”为核心词,按不同乐器、不同演奏形式进行划分,以最符合进行曲气质的“管乐”为第一分支,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感受铿锵有力、豪迈激昂的音乐情绪,了解音乐家郑律成;接着延伸到第二个支点,在管乐中加入弦乐形成大型管弦乐,欣赏《拉德茨基进行曲》;最后,第三、第四个支点分别是管风琴独奏《婚礼进行曲》和钢琴独奏《葬礼进行曲》。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