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高中音乐论文 >

指向“音乐性内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核心

作者:刘中瑛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9-19   点击:

  2.在音乐体验辨识中涵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最具有表现力和特征性的“音乐性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并关注这些教学重点间的内在音乐逻辑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和探究辨识,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内在含义进行归纳与分析。例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教学中围绕“固定乐思”这一线索,探究“固定乐思”在五个乐章中随情节的发展在节拍、配器和演奏方式上所做的各种变化,感受其塑造的音乐形象,理解标题音乐的特点。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围绕“欢乐颂”这一主题,从对比法、重复法和变奏法入手进行创作技法的提炼与风格分析。⑦如此理性而又专业的介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音乐作品分析能力和对“音乐性内容”的理解力,而且从本质上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思维习惯,涵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

  3.在内容理解思辨中提升课堂的精神品质

  提出指向“音乐性内容”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并非摒弃“非音乐性内容”,意在侧重而非选择,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融合中突出“音乐性内容”。因为“音乐的审美是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审美,因为音乐反映着特定文化语境中人类群体认识和思维方法。”⑧在理解认识阶段将作曲家和演奏者的生活环境与经历、作品诞生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作为辅助,适度地进行介入渗透,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背后深层的文化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性,感受不同文化语境中的音乐艺术内涵,深化音响的聆听,有效地提高鉴赏课堂的精神品质。

  ①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第81页。

  ②同注①,第91页。

  ③同注①,第82页。

  ④同注①,第83页。

  ⑤李永贞《论交响诗〈芬兰颂〉中的音乐性内容和非音乐性内容》,《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

  ⑥同注①,第86页。

  ⑦杜宏斌《高中音乐鉴赏课〈欢乐颂〉案例的思考与评析》,《中国音乐教育》2012年第3期。

  ⑧管建华《音乐教师的文化自觉》,《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2年第4期。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