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音乐管理论文 >

新形势下音乐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新理念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在“教育创新”与“减负”为特色的素质教育和音乐新教学大纲正式颁布的新形势下,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一些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审美意识。

《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见加强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的,以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

1、注重教师自身审美意识的增强。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培养者,是在音乐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美的桥梁的建设者。因此,音乐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在音乐教学中不断地增强审美意识。音乐教师的任务应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因此,在教学上要求教育者必须以自身的审美规范:如教学仪态、教学语言和教学气质;自身的审美修养:如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风度魅力等来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和影响,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必须是具有艺术特色的艺术化的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既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之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例如欣赏教学中通过音乐让学生感受《天鹅》的优美高雅、《梦幻曲》的静谧伤感、《月光》的浪漫、《梁祝》主题的纯朴和《命运》的抗争等;通过声乐教学中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弹奏;新课的情感铺垫,使学生在情感的酝酿、平静、波动、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情冶性。

3、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目前的中国音乐是开放的、多元的。但这种宽松的文化氛围也就使得音乐艺术呈现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态势。纷繁的音乐通过多种现代媒体不可抗拒地渗入一个个审美心理尚未成熟的心灵,主观直觉喜好取代了客观审美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要在欣赏、唱歌、器乐等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突出音乐的审美特征,使学生在审美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什么是真善美的音乐,什么是假恶丑的音乐,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评价能力。例如对流行歌曲的正确引导,通过对优秀的音乐和某些格调低下的音乐进行比较分析。

二、人本意识

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人,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中心,即以人为本。音乐,作为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一,以其提示人类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一个伊甸园,也成为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铃木说:“教音乐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卡巴列夫斯基强调普通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我们必须把握音乐教育这个根本目的,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使每一位学生自觉地把音乐作为自己终身的生活需要,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21世纪人才。

1、注重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而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一切,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心去听。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最大程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音乐智能和个性发展能力,面向全球,重在通过音乐的熏陶感染,促进其个性良好、和谐发展。

2、注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音乐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作用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正是这一点才使得音乐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平衡和谐发展,这是音乐与音乐教育最难能可贵的品质。音乐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这种双向作用可具体表现为:(1)振奋与松驰;(2)放与收;(3)专心与散心;(4)运动与身心;(5)情感与理智;(6)悦人与育人;(7)认识与想象;(8)反映现实与超越现实这八个方面。我们把音乐课设计成能调节学生心理让学生能从中得到充分放松,心灵获得愉悦、思想上获得启迪、情感上获得感染,从音乐中体验享受成功,在音乐中学习音乐的过程,必将成为学生心理辅导的又一有效途径。

3、注重学生审美观、价值观的积极发展。随着以电视、电脑为代表的电子传媒迅猛发展大量美的与不良的信息混杂在一起不断冲击青少年,致使青少年是非美丑不分,盲目模仿、追求、崇拜。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教学这种塑造学生心灵美,让学生懂得美、鉴赏美的作用将更加凸现出来。在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引导他们趋正、排野、求雅、脱俗。用真善美的音乐造就学生健康、纯正、明朗、自然的审美情趣,体现出文明社会的人文精神力量和文化修养。

三、创新意识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音乐教师应在音乐教育教学中不但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而且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力上。

1、注重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倾向性意识。因此诱发培养并稳定学生的音乐兴趣是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一、音乐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二、已经步入终身学习时代的当今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要“会学音乐”为“学会音乐”,更需要把学习兴趣归还学生。

2、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指某种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保证。众所周知,“音乐语言”具有抽象性和可塑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素质、音乐修养对同一作品产生一系列不同的联想和想象,做出不同的理解和反映。这一心理过程包含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的过程中,优美而伤感的音乐在我们脑海中展现出美丽的景色,同时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内心的痛苦、痛苦、凄凉,这使人联想到阿炳不幸的人生。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高亢激昂的旋律,使人体会到阿炳不屈的性格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听完乐曲之后,我们得出结论:《二泉映月》是一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刚柔相济的二胡独奏曲,乐曲倾诉了阿炳一生的辛酸,控诉了世道的不平。在欣赏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发散性思维”,听完乐曲之后则是依靠“集中性思维”对乐曲作出评价。

3、注重教学创新氛围的营造。创新氛围,一方面是指营造允许多元思维并存,鼓励创新,师生平等交流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以创新为优,以创新为特点的学习氛围。钢琴教学中为歌曲的即兴配弹,我们可以打破单一的、插秧式座位形式。让学生围成半圆,学生在老师与全班同学面前进行编配的表演。欣赏课中教师对学生关于作品的不同理解和感受的尊重,这都能很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要想使学生永远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就要鼓励学生求异、质疑,把学习变得自由快乐。

教育的任何变革最终都要通过教师来完成,教师是教育变革的中坚力量,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创新的关键。具有了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在新的形势新的时期,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具有审美意识、人本意识、创新意识等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必将利于教学水平和层次的提高。同时,也能顺应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需要。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