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汝州曲剧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
河南曲剧俗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是河南的第二大戏曲剧种。它发源于河南省汝州市,是20 世纪20 年代在汝州“小调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年轻的剧种。曲剧的唱腔质朴、清新自然,宛转悠扬,抒情性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由于其曲调大多来源于民间生活小戏曲,歌词简单、易学,表演接近生活,因而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喜爱,在河北、甘肃、陕西、山西、安徽等省市区广为流传。在全国三百多个地方剧种中,位列第八名。2006 年5 月20 日经国务院批准,曲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剧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是,当下包括曲剧在内的中国戏曲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问题,即如何让大众,尤其是当下的青少年喜欢戏曲、喜欢曲剧。因此,拓展戏曲的听众群,就成为戏曲发展所面临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2015 年7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指出:“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戏曲活动,积极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这一项重要举措的实施,对弘扬戏曲文化,拓展听众群体,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由于“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① ;另一方面,传统戏曲中所沉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德育、美育教育的发展。
一、曲剧进校园的现状
1. 师资不足
曲剧归属于戏曲,但在现有的音乐教师队伍中,有戏曲表演特长的人才很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声乐、器乐或舞蹈专业的毕业生,对于戏曲这门艺术来说是外行。因而,在学校的音乐课堂上,教师能否表达出曲剧特有的韵味呢?他们又如何教学生呢?这都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问题。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提及如何提升学生的素质及修养时指出:“音乐教学要想让学生感动,音乐教师自己首先要感动,因为只有音乐教师首先走进音乐,学生才有可能走进音乐。”对于曲剧教学而言,教师只有本身具有一定的曲剧修养和较为地道的曲剧功底,才能在课堂上更自信、更加得心应手,曲剧教学才能变得更加有魅力。目前,我们的教师很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开展起曲剧教学活动来难度很大。
2. 传承人匮乏
曲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形式,经历了从大众传统娱乐形式到自有风格派别的发展历程,其传授方式同其他戏曲一样,采用的是“衣钵相传”式的教学,即由师傅对徒弟一对一的口头教授。在这一传授过程中,如果传承人(徒弟)没有了,那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剧便立即在历史的车轮里中断了。所以当前的任务是要发掘人才,尤其是发掘青少年中的曲剧爱好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特别是网络游戏、影视、流行歌曲、卡通动漫等快餐文化在广大中学生中的迅速流行,使得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略显淡漠,对于戏曲文化更是知之甚少。笔者通过一份“汝州曲剧”的校园问卷,对河南200 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从中了解到:有65% 的同学能说出一至两首曲剧片段,有7% 的学生会唱几句,但只有3% 的学生对曲剧感兴趣。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出曲剧艺术传承形势的严峻,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曲剧进校园刻不容缓。
二、曲剧进校园的探索
1. 编写曲剧校本教材
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直接物质载体, 同时也是教师给学生“传道、解惑”的基本参考依据,无疑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一本好的、适应课堂内容的教科书能使学生受益匪浅,教师的“传道、解惑”也就有了目的性、针对性。
由于曲剧的特殊性,因此戏曲教科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用书,同时也是音响部分的文字载体,能够促进学生表演技能的发展。戏曲教科书的内容不是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一个持续生长和开放的“生态系统”,是教师授课的文字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动态的演唱表演的文字根基,更是教师与学生以曲剧音响为中介共同创造的过程。
当下针对学校曲剧教学的教科书甚少,直接影响了曲剧进校园的步伐。因此,汝州市教体局协同汝州市音乐教研员淡丽丽老师、汝州三高的李慧怡老师,从全市范围内组织了一批骨干教师整理、归纳了系统的曲剧教学内容,编写了一本“乡土”教材《汝州曲剧》。这本教材有效地将曲剧融合进基础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为广大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教学依据。同时,多次组织各学校任课教师进行曲剧培训和教材使用经验交流活动,不仅提高了广大音乐教师驾驭曲剧课堂的能力,拓宽了音乐教师的戏曲知识面,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曲剧专业的演唱技能。